浅议学生在中学历史课中的主体地位

2010-08-15 00:51张惠珍
中国校外教育 2010年2期
关键词:新课标历史教育

◆张惠珍

(甘肃省兰州市第二十五中学)

浅议学生在中学历史课中的主体地位

◆张惠珍

(甘肃省兰州市第二十五中学)

新的历史课程标准地突出了以学生为中心,真正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新课标通过设计多样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潜移默化中达到教育的目的,确立评价历史人物的正确标准。对于学生来说,在教师引导下探求知识和善于提出问题也是一种能力。

新课程 中学历史课 主体地位

在 21世纪科技与知识的挑战的今天,要使我国立于世界强国之列,就必须依靠高素质的人才。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告诉我们,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我们看一个人物的活动或举措,不能感情用事,也不能仅从道义的角度出发考虑,而要看其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发展与时代潮流、民族团结与进步等方面。

新的历史课程标准地突出了以学生为中心,真正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新课标主要删减了一些偏、旧的知识,把更多的时间、空间留给学生参与教学活动,新课标通过设计多样的教学方法,动手实践、质疑探究、合作交流,目的是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潜移默化中达到教育的目的,确立评价历史人物的正确标准。对于学生来说,在教师引导下探求知识和善于提出问题也是一种能力。美国教育家肯尼思·胡佛认为:“整个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正确提出问题和回答问题的能力,教师在任何时候都应鼓励学生提问。”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积极鼓励学生质疑提问。如讲到“孔子”一节时,利用孔子“当仁不让于师”一句,教育学生不唯书、不唯师。在学生质疑的过程中,师生互相启发,互相补充,学生的求知欲望不断得到激发,他们的思维和能力才能不断发展提高。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才能达到“教学相长”的效果。

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是由历史教育的功能所决定的。历史教育的功能是为了人的发展培养完美的人格。从这个角度来看,通过历史教学应达到的目的应是培养人的个性,完成文化塑造。这就决定了它的本质应是使其成为人的教育。既然是为了人的发展,就是说教学不仅仅是使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而是通过学科的学习培养学生的人的个性,完成文化塑造。无论是语言经验的培养还是人的个性与文化塑造,都不是被教育者被动的接受,而是一种主动的接受与内化的过程。在这种主动的接受与内化过程中,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肯定并重视他们的主体性地位,使其自觉地主动地去汲取并努力地进行研讨与实践,从而得到自身的最大限度的发展,形成完美的人格。

因此说,历史教育的功能决定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学科的半知识性半经验性决定了它的过程性特征。我们应从两个方面来理解,即在别人的用中学习语言运用与在自己的用中学习语言运用。既然是这样,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到,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所得到的要远远胜于可直接见到的结果。追究其原因,我们可以知道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是被动地接受,而是把历史看成是别人的语言运用的例子不是绝对的典范。也只有这样,他们才能真正地学好历史学科。从另外一方面来看,学习者要在内在的驱使下学习历史,才能使在自己的用中学习语言运用真正有意义。很明显,在这个层次中他们的主体性就显得更为重要了。因此说历史教育的用中学的特征决定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

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内,我们重视双基教学,注重知识本身而忽视经验的作用。其结果与我们的“为了人的发展培养完美的人格”,究其原因应该说双基脱离了感性经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因此,我们必须以学生为主体,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感性经验,改知识为经验注重语文学科的过程性特征从而落实价值观与情感。最终达成培养语言经验培养人的个性完成文化塑造的目的。

新课标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尽可能给学生更多的机会和时间,让他们发表见解,提出疑问,激发他们探求的积极性,使每个学生都能感到成功的快乐。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活动了解知识、掌握方法、提高能力,使学生深刻体会到在探求中获得知识的快乐,实现自我教育;体会到集体的力量,共同合作的重要;体验到挫折与成功的经验,增强学生的个人道德素质和心理素质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是由历史教育的功能所决定的。历史教育的功能是为了人的发展培养完美的人格。从这个角度来看,通过历史教学应达到的目的应是培养人的个性,完成文化塑造。这就决定了它的本质应是使其成为人的教育。

既然是为了人的发展,就是说历史的教学不仅仅是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历史知识,而是通过历史学科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语言经验,培养人的个性,完成文化塑造。具体地分析历史人物所处的历史条件,实事求是地评价历史人物。历史上有作为的人物都是时势造就出来的,而不是英雄造时势,同时也要承认人物的个性特点对事物的一定影响力。任何伟大的历史人物,归根结底总是时代的产儿,总和一定的时间、地点、条件相联系,离开具体的历史条件去评价历史人物,不是苛求古人,就是把古人现代化。因此,我们评价历史人物的地位时,首先要具体地分析当时的历史条件。辩证地分析历史人物的功过。评价历史人物常遇到功和过的问题,是功大于过还是过大于功,这都要作辩证的、具体的分析。坚持一分为二的、发展的观点,避免简单化、绝对化。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既要看到历史人物促进历史发展的进步的一面,又要看到其阻碍历史前进的反动的一面。对历史发展所起的客观作用,并以此去判断他究竟是功绩占主流还是过失占主流。

历史课堂的小结归纳应着重体现学生对本堂课历史知识的掌握情况,运用系统论、信息论的观点,沟通新旧知识间的联系,理解学习新知识的重要性,掌握运用新知识的技能、技巧。可以有意识地对所学历史知识进行精炼、简洁的概括,通过点拨关键词、设置谐音语句、编串知识联句等方法,将主干的重点的历史内容进行可操作性,便于记忆的综合概括,这也是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不可或缺的环节。在评价历史人物时,可采用的思路:分析背景,明确时代要求,从历史发展的角度论证其在历史上的贡献、地位和影响;从现实需要的角度分析其措施和作用,论证其是否解决了现实问题,满足现实需要的程度如何,是否合乎时代的要求,是否推动了历史发展;从时代和阶级特点的角度论证其时代局限、阶级局限和阶级实质。

总之,正确树立“学生主体观”的关键在于教师转变观念,备课中结合学生的实际,分析学生可能存在的一些问题,然后有针对性地去解决,这样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提高了,学习成绩就能明显提高,教与学是教育实践中两项最主要、最基本的活动,也是学生成长的主要方面。只有通过教师和学生的双边协同活动,才能完成教育的任务,实现教育的目标。因此,教学领域的改革成为顺利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一环。在对学生全面教育的过程中,历史教师和其他学科教师一样,是这一教育事业的贯彻者和体现者,教师的指导或引导在历史课堂教学改革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猜你喜欢
新课标历史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欢迎订阅4-6年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体现新课标 用好新教材
欢迎订阅4-6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新历史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