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度”的探究

2010-08-15 00:51:36张新明
中小学电教 2010年6期
关键词:教学效果学科信息技术

☆邓 慧 张新明

(安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安徽芜湖 241000)

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内涵与界定

(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内涵及实质

“整合”就是指一个系统内各要素的整体协调、相互渗透,使系统各要素发挥最大效益[1]。由此,我们就可以把教育、教学中的整合理解为“教育教学系统中各要素的整体协调、相互渗透,以发挥教育系统的最大效益”。

然而,关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内涵,目前尚无统一定义,其中我国著名信息技术教育专家何克抗教授对其进行了如下表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或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就是通过将信息技术有效地融合于各学科的教学过程来营造一种信息化教学环境,实现一种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教与学方式,从而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较充分地发挥出来,使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发生根本性变革——由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转变为‘主导-主体相结合’的教学结构[2]。”

由这一定义可见,它包含三种基本属性:营造信息化教学环境、实现新型教与学方式、变革传统教学结构。这三种属性并非平行并列,而是逐步递进的关系——信息化教学环境的营造(这是“整合”的基本内容)是为了支持新型教与学方式;新型教与学方式是为了变革传统教学结构;变革传统教学结构则是为了最终达到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培养(即创新人才培养)的目标。可见,“整合”的实质与落脚点是要变革传统的教学结构。只有从这三种基本属性特别是从变革传统教学结构这一属性去理解“整合”的内涵,才能真正把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质[3]。

简而言之,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是简单的把信息技术作为辅助教师教学的演示工具,而是要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融合”。也就是通过这种融合来营造一种数字化的教学环境,此种环境能够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绩效,有利于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促进学生的学习。

(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有效性

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教和学的观念以及相应的学习目标、方法和评价手段。有效性是指足够实现某一目的,达成预期或所期望的结果。因此,教学是否有效关注的是结果的好坏(结果的方向是否与人们的愿望一致)和效果的有无(教学结果与教学既定目的、目标的吻合程度)。“有效”就是既有质也有量,也就是使教学既有效率又有效果。概括来说,有效性反映的是预期结果的实现程度,并将效果、效率的意思包纳其中[4]。

因此,我们可以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有效性理解为,将信息技术应用于课程教学中所达到的效率和效果。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有效性重点是“有效”,整合不是简单的混合,而是要将信息技术看作是各类学习过程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它强调在利用信息技术之前,教师要清楚信息技术的优势与不足以及学科教学的具体目标,教师不能把信息技术仅作为呈现和传递知识的工具,而应该将信息技术作为激励和促进学生思维和交流的工具。那么,如何将信息技术有效地整合于学科教学中,在这里就存在一个整合“度”的问题。所谓“度”是维系事物自动良性运行和事物之间的和谐互动并形成共同体的存在。“度”在哲学上指一定事物保持自己质的数量界限。在这个界限里,量的增减不改变事物的质,超过这个界限就会引起质变。无论做任何事情,都要正确把握度,掌握适度才能恰到好处,否则将一事无成。真理超越一步,便成为谬误。

所以,我们要有效地实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就要把握好其中的“度”。

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存在的“度”的问题

信息技术使用的度是信息技术整合于课程的关键,正确把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的“度”,对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现笔者分析归纳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存在以下“度”的问题。

(一)教学设计的“度”

1.资源选择与教学内容相关度不大

“通过信息技术的有效使用,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从而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这是每个使用信息技术的教师的初衷。但是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日益盛行的今天,很多教师不考虑教学内容,不考虑教学目标和教学效果,盲目地使用信息技术。认为在课堂中使用了多媒体就是“整合”,他们为了能在课堂中使用多媒体,往往在教学设计中会使用一些与教学内容关系不大的资源。是为了整合而整合,是形式主义的整合。例如:在教学《秦始皇兵马俑》这一课,教师在创设情境时,教学课件播放了埃及的金字塔、亚历山大港灯塔、爱琴海太阳神像、奥林匹亚宙斯神像、阿尔特米斯月神庙等世界“七大奇迹”,最后引出第八大奇迹秦始皇兵马俑地下军阵。在这里除了埃及金字塔学生比较熟悉以外,其他六大奇迹学生都很陌生,而且和本课的学习关系不大,让学生感到很茫然。

2.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整合度不高

这里的整合度是指知识内容综合、加工、处理水平的程度,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整合”不是简单的相加,也不是混合,而是有机地融合。现在的许多计算机教师只懂技术,而学科教师又缺乏独立制作“整合”课资源库的能力,这样就形成了上课的人不会做、会做的人上不了课。因此,很多学科教师想表达的意图却没法实现,也就不能很好地将知识内容进行综合、加工、处理。从而,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广度和深度就有待商榷了。

3.教学信息量过大,忽略教学效果

计算机能将图、音、文、像等功能集于一身,具有信息量大、传递速度快等优点,运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确实能在很大程度上起到优化课堂教学的作用。但是,每次课都有重点与难点,如果内容太多,信息量太大,必然让学生抓不到重心,不利于知识的吸收。然而有的学科教师为了能在课堂上多用多媒体,而过多地收集了有关课程内容的信息,这样自然而然就造成了信息的超载。结果教师为了能完成单元内容的教学,只能加快单位时间传输的信息量。把学生当做接受信息的容器,而忽视与学生思维节奏的合拍。如果学生在这种快速的教学中思维跟不上教师的讲解,或因信息呈现的速度快而无法完整地做笔记,则会影响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复习和巩固。因此,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一定要做到内容适量,速度适中,注重课堂实效,使学生有理解和记忆所学知识的余地。

(二)技术应用的“度”

1.滥用技术,忽略与学科的整合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其主体是课程而非信息技术。但现在有些教师为了使用信息技术而使用信息技术,把使用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形式,没有让它切实地适时地发挥作用。有的课程用传统的教学手段可能会取得更好的效果,却生硬地使用信息技术。有的只是为了追求直观和表面上的华丽而使用信息技术,其结果却影响了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更有甚者,用信息技术手段代替了实验教学,使得学生并没有真正地感受到实验过程、实验结果,这样的实验对于学生来说不能称之为实验。这样滥用技术忽略与学科的整合,并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整合。技术的滥用,导致的结果是既浪费资源又浪费精力,最后还没达到真正的目的。

2.过度依赖技术,忽略教学效果

在信息化的背景下,有些学校无视教学效果盲目进行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有的教师在课程教学过程中过分强调信息技术的使用,将与课程内容有关的所有材料都罗列出来,而在使用时,受课时限制只能加快单位时间传输的信息量。有的教师是多种媒体技术一起使用,使学生被多种媒体信息所包围,这样的教学极易导致视听觉的疲劳,思维训练也不足,对于学生来说便无法全部接受并消化所学知识。有的教师自使用了信息技术以后,板书就越来越少,甚至一节课也没有板书,都用多媒体投影出来。虽然这样可以节约时间,增加一节课的信息量,也可以留下更多的时间给学生自主学习。但是,在屏幕上的内容一晃而过,不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不利于学生对整节课内容的掌握。这样过度地依赖技术导致了教学效果不佳。

3.技术应用过于单一

信息技术的范围较广,包括网络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自动控制技术、视频技术、遥感技术等[5]。但是,目前使用较多的是网络技术和计算机技术,而忽视了其他的教学资源。虽然,网络技术在教学中发挥着很重要的作用,但网络不是唯一的。还有很多其他资源可以利用,更不能认为网络技术就是信息技术。有的教师并没有真正掌握这些技术,不知道某种技术的长处、短处何在,在教学中有什么特长等,因此,无法把这些媒体或技术很好地组合起来以达到教学效果最优化。

(三)实际操作的“度”

教学实践表明利用信息技术呈现教学内容,呈现的时间和时机直接关系到教学的效果。同样的课件使用的时机不一样,效果也可能大不一样。在现阶段,教师在使用计算机方面,没有充分地利用计算机等多媒体设备,一味地认为利用计算机教学就是用计算机上课,有时一堂课就是一味地播放课件,并没有考虑到教学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是要播放课件还是要教师讲述,学生是否能接受教师呈现的内容,呈现的内容是否超出了学生的承受范围。这些问题教师都没有考虑,只是按照自己的备课计划进行教学。结果学生听得一头雾水,教师还累得不轻。这样,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教师没有把握好什么时候该用信息技术,什么时候不该用信息技术这个度。什么时候应该细讲,什么时候应该略谈。所以教学效果不能到达最优化,从而也就失去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意义。

三、总结与建议

(一)教学设计要认真分析,因材整合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重点是课程,不同的课程对信息技术的需求也不同。例如:在生物教学中,就教学内容而言有概念、原理和实验等诸多方面,并不是所有内容都适合整合教学。实验教学中信息技术就不能充分发挥出其优越性,概念、原理教学则可以大显身手[6]。因此,“整合”就需要在新的教学环境中重新对教材教法进行深入的分析,以决定是使用信息技术还是不使用。

每个学科都有自身的特点,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过程中,不存在一种适用所有学科教学与学习的固定模式。因此,要结合学科特点选择“整合”的切入点,切入点的选择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突破口。选好了切入点,教师、学生才能切切实实从中感受信息技术对教学改革的巨大推动作用。信息技术是否有助于解决学科教学急需解决或改进的问题,就是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切入点。例如:应该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诵咏感受的,就不一定要出现图片、视频了。可以在课堂里面对面讨论的问题,就没必要通过论坛讨论了。关注学生需要什么,以此为切入点整合,就能进一步提高学科课程的教学效果。在教学设计中,教师应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适时、适度地选择信息技术,创设教师、学生以及信息技术相互促进的教学环境[7]。因此,在教学设计时要根据不同的内容,选择不同的整合方式,不能盲目地为了整合而整合。换句话说,就是在教学设计中要把握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度”。

(二)技术应用要多种手段,合理融合

科技的进步不仅使教学的内容得以充实,也促使着教学方法及手段的不断改革。先进的科技成果,如幻灯、电影、唱片、电视、录音、程序教学机和语言实验室等,被移植到学校教育中后能够带来教学质量的提升[8]。而技术的滥用或过度应用却使得教学结果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像情景设置、实物展示、角色模拟、动手操作等传统教学手段,也有其旺盛的生命力和不可替代的作用。而我们将信息技术整合于课程,不是简单地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而是应该创设数字化的学习环境,创设主动学习情景,弥补学生想象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不足。不能为了使用信息技术而使用信息技术,必须探索本学科的内在规律,综合考虑学科内容的组织、教学方法和技术的应用方式[9]。用传统手段进行教学效果会更好的就用传统的教学手段,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力求博采众长,为我所用,为实现教学目标所用。在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上不能一概而论,应根据不同学科、不同教学内容和不同学生特点灵活运用,教师不可局限于一种方式。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与传统的教学精髓各有所长,二者只有互存互补、合理融合,才能达到教学手段及教学效果的最优化[10]。

因此,在技术应用方面,既不能过于依赖也不能不用,更不能滥用,在这里就要把握好应用的“度”。只有适度,才是最好。

(三)实际操作要适时切入,因时整合

信息技术在课堂上有一个切入时机的问题。比如:在创设情境阶段,恰如其分地运用多媒体手段可以使学生身临其境,激发学习的热情和兴趣。如果信息技术“满堂灌”,反而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效率,不利于学习[11]。在将信息技术应用于课程教学时,要把握好该在什么情况下使用信息技术。例如:数学教学实践表明,在介绍数学定理时必须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过早地通过演示现实结果,反而妨碍了学生的思考活动,倒不如不演示的好。计算机不是用得越多越好,而是要用得恰到好处,时间可长可短,关键是要用在要害上。因此,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要认真进行教学设计把握好使用信息技术的度。根据实际教学情况适时地使用信息技术,帮助教学达到效果的最大化。

凡事皆有“度”,适“度”才有可能收到预期的效果;过度则会事与愿违,适得其反。因此,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学中要把握好其中的“度”,这样才能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总之,在进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践中,既要着眼于未来,又要切实可行,从一点一滴做起。切记,应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是简单地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而是高层次的融合与主动适应。

[1]孙杰远.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113.

[2][3]何克抗.对国内外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途径与方法的比较分析[J].中国电化教育,2009,(09).

[4][9]宋敏.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有效性探索——一所学校的个案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

[5][8]邓晓霞.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之分析[J].广东教育,2008,(04).

[6][10][11]宋汉萍,崔鸿.浅谈新课程下信息技术与生物教学的整合[J].中小学实验与装备,2008,(03).

[7]施礼渊.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初探[J].青海师专学报,2008,(05).

猜你喜欢
教学效果学科信息技术
【学科新书导览】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信息技术在幼儿教育中的有效应用
甘肃教育(2020年2期)2020-09-11 08:00:44
“超学科”来啦
论新形势下统一战线学学科在统战工作实践中的创新
如何提高高中声乐教学效果
散文百家(2014年11期)2014-08-21 07:16:52
提高病理学教学效果的几点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