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比较优势陷阱看中俄贸易摩擦

2010-08-15 00:49四川大学经济学院刘帆
中国商论 2010年2期
关键词:陷阱国际贸易摩擦

四川大学经济学院 刘帆

在世界经济全球化过程中,进出口贸易是拉动国民经济增长的一大动力。中国和俄罗斯是相邻的两大贸易国,一直以来关系紧密,两国贸易来往频繁。仅2009年1月~7月中俄两国的进出口额累计达到205.52亿美元,其中出口累计值为87.93亿美元,进口累计值为117.59亿美元[1]。然而,在贸易往来的同时,也产生了一系列的贸易摩擦问题,尤其在2008年全球经济危机背景下,各国对外贸易严重受损,贸易保护主义呼声高涨,使得中俄贸易摩擦更为尖锐,如整治“灰色清关”、高关税、贸易救济摩擦等问题。产生中俄贸易摩擦的原因有很多,形式和作用效果也不同,本文就着重从比较优势陷阱的角度来分析中俄贸易摩擦问题。

1 比较优势理论和比较优势陷阱

1.1 关于比较优势理论

“比较优势陷阱”基于比较优势理论。在国际贸易发展初期,亚当·斯密主张自由贸易提出了绝对优势理论。该理论强调分工的重要性,并且根据不同优势的国家进行分工和交换,以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分工基于各国的优势来进行,而贸易基于不同的国际分工进行。举例来说:A、B两国都能生产葡萄酒和小麦,但是A国环境有利于生产葡萄酒,B国环境有利于生产小麦,那么在绝对优势理论下A国应该分工生产葡萄酒,B国分工生产小麦,然后AB两国进行贸易。

随后,大卫·李嘉图在亚当·斯密的理论基础上提出了比较优势贸易理论。该理论认为,国际贸易的基础是生产技术的相对差别,以及由此产生的相对成本的差别。根据“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权取其轻”的原则,集中生产并出口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进口其具有“比较劣势”的产品。如上例,若B国既不利于生产葡萄酒,又不利于生产小麦,但是B国内的葡萄酒与小麦生产相比较,葡萄酒更为有利,那么B国应该生产并出口葡萄酒,进口小麦。比较优势贸易理论在更普遍的基础上解释了贸易产生的基础和贸易利得,大大发展了绝对优势贸易理论。

从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到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再到后来俄林的要素禀赋论,比较优势理论形成了完整的体系,成为国际贸易的主导理论。

1.2 比较优势陷阱的形成

在经济全球化发达的当今,各国之间的贸易往来更广阔更频繁,比较优势理论仍然是国际贸易的理论核心。然而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国际贸易发展来看,大多数发展国家的国际贸易虽然利用劳动力和资源上的优势,实行比较优势战略发展国际贸易,但是发展中国家不但没有缩小与发达国家的经济差距,反而出现了贸易条件恶化、贫困化增长的局面,陷入了比较优势陷阱,从而导致大国之间的贸易摩擦不断激化和升级。

关于“比较优势陷阱”的界定,王佃凯(2002)认为:比较优势陷阱是指一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完全按照比较优势,生产并出口初级产品和劳动密集型产品,则在与技术和资本密集型产品出口为主的经济发达国家的国际贸易中,虽然能获得利益,但贸易结构不稳定,总是处于不利地位,从而落入“比较利益陷阱”。简单来说,就是贸易结构的不对称以及贸易产品的附加值不均等,使得贸易双方不是一种双赢而是一种此消彼长的模式,最终形成一种“马太效应”陷入比较优势陷阱当中。

2 从比较优势陷阱看中俄贸易摩擦

比较优势陷阱的类型可以分为两种:第一种是初级产品比较优势陷阱。第二种类型是制成品比较优势陷阱[2]。初级产品比较优势陷阱比较强调劳动力和自然资源优势,使得在国际贸易中附加值较低,导致发展中国家长期陷入低附加值环节,而且初级产品的需求和价格波动往往严重影响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条件。而制成品比较优势陷阱较初级产品比较优势陷阱更高一阶层,它以制成品来替代初级产品的出口,相对附加值较高,但是利用技术进步来促进产业升级需要先进技术的支持,使得技术落后的国家长期依赖技术先进的发达国家,导致国际贸易中处于劣势地位,陷入比较优势陷阱。因此,从比较优势陷阱的类型和成因来看,导致中俄贸易摩擦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2.1 中俄贸易制度和政策的差异

在中俄双边贸易上,许多制度与市场层面的问题仍在严重制约着双边经贸关系的正常发展。一方面我国对俄投资与劳务工程合作活动缺乏有效的引导和鼓励,导致对俄投资和经济合作活动的主体往往是个体、私营为主的中小企业,尤其以浙商为主。这样既无法发挥本地特有的产业和技术优势,又给维护市场正常秩序和规范企业商业行为带来很大困难,使得市场行为成为一种无序状态。

另一方面俄罗斯经济体制尚处于转型时期,投资和经济合作的制度与政策、市场环境方面的问题依然严重。一是缺乏对投资者和企业合法权益的有效保护,缺乏有效的法律机制,查封中资企业、扣压甚至哄抢货物现象时有发生。二是政府机构工作效率低、透明度差、官员腐败、索贿现象普遍。最典型的就是“灰色清关”这一非正规贸易方式,使得市场贸易变得混乱,中国商人的利益得不到保障,导致中俄贸易摩擦升级。

2.2 中俄贸易结构的不对称

早期的中俄贸易中,中国出口生活用品、纺织品较多,到后来由于国内经济发展,加大了机电产品等高附加值产品的出口;而中国从俄罗斯进口的主要是石油、木材、矿产品和各种有色金属,属于原材料或初级产品,这样我国出口附加值较高的制成品而进口附加值较低的初级产品,这样在贸易结构上引起俄罗斯的不满。随着两国的贸易额不断扩大,2007年中国贸易首次出现了顺差,使得俄罗斯陷入初级产品比较优势陷阱当中,俄方不愿意处于贸易的劣势地位,极力想改变贸易条件。因此中俄两边贸易结构的不对称引发了双边贸易摩擦。

2.3 大国贸易的经济效应

中俄两国都是贸易大国,自身对外贸易的基数很大,当对外贸易具有大国规模以后,如果要保持外贸的平稳增长是不容易的,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比较贸易优势的发挥。同时大国的进口能力也迅速扩大,大量的进口会引起国际市场上大宗商品价格的上扬,进口价格上涨,使得劳动密集型产品价格下降。贸易规模的扩大形成大国规模效应以后,会使得贸易伙伴国之间的摩擦不断出现。

3 改善中俄贸易摩擦的措施

在新时期,需要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改善中俄贸易:

3.1 转变比较优势战略为竞争优势战略

比较优势战略强调的是一国内自身产业相比具有的比较优势,而竞争优势战略强调的是本国产业与他国产业相比具有的独特优势。换句话说,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不一定具有竞争优势。因此需要我国进行自身的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产业技术进步和技术创新,大力发展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使产业发展从比较优势向竞争优势过渡。只有当本国的竞争优势体现出来以后,才能跳出比较优势陷阱。试想一下,如果我国的贸易产品做到世界一流水平的话,具有了其它国家无可比拟的竞争优势,那么该产品就能形成一种垄断,大大减少了各国相互竞争引发的贸易摩擦。

3.2 完善双边贸易的政策和体制

中俄双边贸易的摩擦,很大程度上是贸易政策和体制不健全导致的。边境贸易和一般贸易都需要一个良好的市场环境才能成长和发展,如果没有一个有效的贸易体制来保障商人们的利益或者一个有效的政策来引导规范市场行为的话,那么中俄双边贸易就会陷入一团混乱当中,贸易摩擦和冲突将持续不断。因此政府要增强双边贸易政策的稳定性,形成统一的贸易制度标准。有效的政策和健全的体制是减少中俄贸易摩擦的强力手段。

3.3 开发和培育双边贸易的新领域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面对经济危机下复杂多变的国际市场,中俄双边应大力培育和扶植贸易增长新源泉,不断发挥各自优势特色,寻找和挖掘新的合作领域,实现优势互补。只有不断改善传统的贸易结构,开发新产品和新商机,才能适应国际市场变化的需要。

[1]中国海关统计数据.

[2]王佃凯.比较优势陷阱与中国贸易战略选择[J].经济评论,2002,(02).

猜你喜欢
陷阱国际贸易摩擦
莱克勒(天津)国际贸易有限公司
干摩擦和湿摩擦的区别
你应该知道的国际贸易
神奇的摩擦起电
警惕国际贸易欺诈
条分缕析 摩擦真相
对中国国际贸易中“贫困化增长”的思考
对中国国际贸易中“贫困化增长”的思考
解读摩擦起电
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