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节事旅游发展历程及深层次原因分析

2010-08-15 00:49山西综合职业技术学院王霞
中国商论 2010年2期
关键词:节事旅游经济

山西综合职业技术学院 王霞

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和社会财富的增加,人们对消费、娱乐及旅游的需求也在相应不断的提高,不仅仅表现在数量上的简单增加,也反映在需求种类多样化方面的增加。节事活动活动的产生和发展,正是人们各种物质精神需求的体现。

1 节事旅游的概述和发展

1984年,美国学者Ritchie首先提出了节事的定义:“从长远或短期目的出发,一次性或重复举办的、延续时间较短、主要目的在于加强外界对于旅游目的地的认同、增强其吸引力、提高其经济收入的活动”。而节事旅游(节日事件旅游Festival & Special Event Tourism,简称FSE旅游)指以一次性或定期举办的节日庆典为核心吸引力, 营销或提升目的地的特殊旅游活动形式。节事活动往往包括旅游观光、购物娱乐、经贸洽谈、科技文化等多种形式,短期内不仅集中展示目的地自然、人文资源独特魅力,迅速提高目的地在国内外知名度,而且也能够对目的地经济、文化的繁荣起到重要作用。节日活动不仅积淀了丰厚的地方文化内涵,并且具有很强的参与性、娱乐性,因此,节事活动的策划者试图创造一种节日或庆典的氛围,努力吸引更广泛的关注以及更多的游客,甚至是再造一种全新的“传统”。

我国节事旅游活动已经发展了大约30年的时间了,经济影响力的增大使得我国节事活动无论从数量和规模上都有巨大影响力。目前,国内外一些重大的体育赛事和商贸活动逐渐具有节日化倾向,节日庆典也已经成为国内外众多目的地的重要旅游促销手段之一。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可以认为是把节事活动推向一个新的顶峰。节事旅游的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也将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因此,归纳我国节事旅游的发展历程和深层次原因,对节事旅游的健康发展有着特别的意义。

2 节事旅游的阶段性特征

我国节事活动的发展与改革开放的进程密切相关,所以节事活动的发展呈现出阶段性的特征。

第一阶段:上世纪80年代初期和中期

我国节事活动的兴起可以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一些运作相对比较成功的节事活动现在依然影响很大。比如洛阳牡丹节(1983年)、潍坊风筝节(1984年)、哈尔滨冰雪节(1985年)等等。仔细分析这些节庆活动会发现,这一阶段的节事活动中心侧重于当地群众的庆祝和娱乐的功能,与老百姓的文化娱乐密切相关,是作为一种大众文化现象存在。比如说洛阳牡丹节举办的目的:“活跃人民生活,提供文化娱乐机会”,哈尔滨冰雪节则强调了“鼓舞群众精神,提供文化娱乐机会”的功能。

上世纪80年代初期,我国改革开放率先在农业领域推行,农村经济发展非常迅速,人民物质生活水平极大提高。因此富裕起来的人们需要一种文化形式来表达经历了长久贫穷之后的喜悦心情,节庆活动立足当地文化传统,自然而然就成为活跃和丰富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形式。于是,节庆活动就成为体现历史、彰显个性、提供娱乐舞台的一个欢乐的“宣泄口”。由于这一时期城市改革刚进入初期阶段,市场经济远未建立,因此不难看出,这一阶段的节事活动与文化传统深厚的农村地域有密切联系,而没有着眼于经济的发展的功能,其节事活动主题反映出与农业活动有直接或者间接的关系。

第二阶段:上世纪80年代后期与90年代

80年代末期,城市改革的推动和沿海工业的大发展,以工业化产品为主题的节事活动在沿海地区集中兴起。这一阶段的节事活动反映了其时我国沿海地区工业获得长足发展的现实,节事活动的主题已然渐渐的向商贸活动和城市形象的宣传转移,而节事活动的也渐渐的与会展、旅游等方面深刻的结合起来,朝着综合性的方向发展,而且不断发展创新。

由于地方政府意识到节事活动具有巨大的商业价值而且是推介城市的良好平台,而第一阶段节事活动的成功也刺激了各地节事活动的热潮,名目繁多的节事活动不但开幕式和闭幕式显得华丽宏大,而且经常会邀请各级领导人和各个大企业家来出席、讲话,花巨资请大腕明星来聚拢人气,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不见得有明显改善,甚至遭到当地民众的舆论压力和质疑,但某些地方政府为了溢出效应和外部效应对节事活动的举办依然是热情高涨。

究其原因,首先,改革开放的深入,使得沿海各地区的经济联系日益紧密,工业商品的丰富以及流通的需要,地方政府的招商引资发展地方经济的要求,各种考查交流活动的频繁以及城市经营理念逐渐为沿海部分城市所接受(例如大连)等等因素,使得提高城市知名度、确立宣传城市的形象成为迫切的现实需要。旅游资源特色极强知名度极高的城市,很容易确立城市的形象,这一阶段大型节事活动往往因为是政府主导,再加上各级领导、各路明星、众多国内外记者的参与,从而能够调动媒体低成本而又高度集中的把城市形象高度放大,大大提升影响力,使得节事活动成为聚拢人气、提升形象、商贸交流、吸引投资、展示文化等功能的一个良好的平台。

其次,经济体制的改革和旅游产业的特性也促使各地乐此不疲的举行节事旅游活动。一方面,我国的改革开放采取了不平衡的发展战略,沿海地区依靠地理区位优势或建立特区、或成为开放城市,意味着各区域政治、经济、文化等资源的不平衡得到承认;同时,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也使得各地方的区域经济利益也得到承认,再加上以政绩为标准对各地方政府官员的考核,导致了各地方政府各自为营,对有限的政治、经济等资源进行争夺来发展各自区域经济。由于各地区间的自然资源、文化资源差异性很大,地方特色形象的确立必然选择特色旅游形象或者特色文化符号来实现。同时,旅游产业又是综合性很强的产业,对其它产业以及通过消费拉动需求有着很强很广泛的关联带动作用。因此,节事旅游活动的举办无疑是适应了地方发展经济的迫切需要,“文化搭台,经贸唱戏”成为这一阶段节事旅游活动最真实生动的写照。通过节事旅游活动来争夺经济发展资源,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是这一阶段节事活动大力开展的根本原因。

第三阶段:进入21世纪到现在

进入新世纪,我国经济实力获得了巨大提升,节事活动向大规模、国际化的方向发展,集中表现是北京获得第29届奥运会的主办权。这一阶段代表性的节事包括:2001年世界大学生运动会、2001年在上海举行的APEC年会、2004年中国网球公开赛、2005年上海F1方程式赛车等等,这些节事活动一方面反映了我国一些国际化大都市的发展水平,提升了北京、上海等国际化都市在国际上的形象,产生了无与伦比的影响力;另一方面,也集中展现了改革开放30年来的我国经济发展的巨大成就,同时也在世界上提升了我国的国际形象,展示了我国举办大型节事活动的能力和自信。未来一段时期内,我国还将举行大型的节事活动,如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广州亚运会等,还将吸引继续世界范围内的关注。而更多的节事活动也开始在我国二线城市举行,比如2007年在太原举行世界小轮车锦标赛,说明了我国改革开放的水平已经到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值得注意的是,我国的节事旅游活动也出现诸多问题,比如,节事旅游活动主题重复没有特色,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非但不能令人满意,有的甚者惹起当地民众的反感;商业性太强,而文化、休闲功能降低;尤其是市场化已经很充分的今天,政府主导的节事旅游活动更是弊端百出,有待于对此做出更多的探索。

3 结语

我国经济的崛起和国家战略的需要,还将对节事旅游活动的发展和具体操作提出更高的要求,而节事旅游活动也将进一步发展并扩大其对区域社会、经济、文化等范围的影响,产生更为广泛的经济社会效益和社会文化影响,希望更多城市乃至国家层面通过精良的节事旅游活动策划获得更多的形象提升和竞争优势。

猜你喜欢
节事旅游经济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基于内容分析的景区节事活动探究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对节事资源旅游产业化的路径与模式的分析
基于体验视角的旅顺(北海)渔人节开发研究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旅游
浅析节事活动与旅游经济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
户外旅游十件贴身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