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 吕海景 韩振坤
浅谈艺术设计专业“工作室”制教学模式
——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黑龙江 吕海景 韩振坤
艺术设计专业是一个多学科交叉、应用性很强的专业,合格的艺术设计的人才,既要懂理论,又要重实践;而目前的艺术设计教育,这几个环节脱节严重。“工作室”制教学模式把相关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工程项目相结合,做到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并重与穿插,形成“产、学、研”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工作室制教学模式打破了传统的授课方式带来的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感及陌生感,增加了相关工作单位的支持,引入了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项目工程师,弥补了实践教学薄弱的这一缺点,同时利用专业教师的理论知识作为支撑,使理论与实践进行有机的结合。
艺术设计;实践教学;工作室
在当代和未来社会的发展进程中,人类目之所见和身之所及的物质文化环境中,艺术设计是无所不在的。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在满足物质需求的同时,已逐渐开始追求对精神方面的需求,高品质环境的需求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21世纪是一个追求文化、追求品质的时代,更是一个需要艺术设计的时代,设计将在未来的社会经济文化生活中起着更重要的作用。艺术设计既是一门艺术科学,也是一门技术科学。把科学技术与艺术美学更好的结合起来,以更全面、更综合的形式创造一个更理想的人类生存环境,这是当代和未来设计学科着力解决的重要课题。近年来,艺术设计学学科越来越引起国内各个领域的关注。随着社会需求的增加,国内300多所院校快速扩大和发展了艺术设计学科的专业队伍,加大了各大学之间的竞争。因此对于艺术设计人才的培养成为了教育者重点思考的问题。
对于艺术设计人才的培养重在思维的开发,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建立完整的设计理念,但动手实践能力的培训同样是不可或缺的。对于艺术设计的培养教育以传统的教育模式培养出的艺术设计人才已经难以适应当代社会的需求,面对日益激烈的竞争,学生毕业后的工作能力正在接受着严峻的考验,而对于高校如何和社会需求更好的接洽,如何培养出能快增速适应工作要求的学生成为了教学改革中的一项重要内容。针对这一问题,通过改变教学思路引用新的教学理念以培养深理论、重实践的应用性、实用性的人才为主要目标开展“工作室”制的教学模式。
艺术设计学科在我国起步较晚,教师总体学历层次偏低,专业面偏窄,师资力量较为薄弱,有实践经验的教师缺失,真正既具有教学经验又有实践工作能力的教师少之又少,部分外聘教师可以弥补但对外聘教师的管理难度较大。同时由于片面追求教师的职称文凭等,使得社会上有丰富实践工作经验的师傅又进不来,这样就造成了学校教学与实际应用的距离,使学生无法与工作岗位的零距离。教学方法与手段单一,过于教条主义按着教学计划及大纲进行,忽略了各门课程之间的承接关系教育理论教学和实践性教学分离,对实践教学重视不够。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脱节,各课程之间、排课顺序、授课教师之间缺少因果连带,尤其是对于需动手实践部分明显减弱了设计课程中的实际操作及项目的可行性。产学研分离。艺术设计专业是一个多学科交叉、应用性很强的专业,是现代科技与文化艺术的综合产物,是一项系统工程。合格的艺术设计的人才,既要懂理论,又要重实践;既要有较为熟练的技能,又要具备较强的创新能力;既要有形象思维,又要有理性思考。而目前的艺术设计教育,这几个环节脱节严重。
“工作室”制教学模式的基本特征为:工作室的构成由学校及相关的企事业单位;工作室内的师资队伍由本校专业教师、外聘专业教师、合作单位的设计师及工程师构成;学生在一、二年级是完成教学计划内的全部基础课程,三、四年级时进入工作室内完成教学计划内的专业必修课程,同时专业必修课程的实际题目结合实习项目进行学习;学习的过程中有专业教师负责相关的理论知识的指导,设计师(工程师)负责整体项目工程的设计跟进及实践指导。
“工作室”制教学模式把相关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工程项目相结合,使学生在工程项目中获取实际经验并与理论知识有机结合起来;通过项目工程师的指导使学生以项目设计师的身份开展工作,进而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同时形成良好的职业素质。通过跟进项目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不同项目的开展避免交叉重复的理论教学内容,做到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并重和穿插,同时依托工作室的诸多资源与优势,淡化教室和实验室的界限,形成“产、学、研”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在实际项目中进行现场教学,形成虚拟的工作环境,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艺术设计专业是一个实践性、时代性很强的一个专业,大多数专业教师由于忙于教学很难从事实际项目的相关工作因此对于实践教学部分相对薄弱;工作室制教学模式打破了传统的授课方式带来的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感及陌生感,增加了相关工作单位的支持,引入了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项目工程师,弥补了实践教学薄弱这一缺点,同时利用专业教师的理论知识作为支撑,使理论与实践进行有机的结合;工作室内的教学对象得到固定,师生之间的关系已经转换为师徒之间的关系,导师可以深入的了解每位学生,并能和学生展开专业及专业以外的沟通与交流,能更好的落实各项教学工作,彻底改变了以往教学中的不足。
每个工作室的结构建设中均有一家以上的企业单位作为依托,“工作室”与企业建立了直接的合作关系,某种角度来说企业与“工作室”是一体的,学生进入“工作室”就意味着进入企业,由此做到了实践教学、实习基地、职业岗位有机衔接,使学生进入工作岗位时做到零适应。
“工作室”制教学模式中实行导师负责制,教学内容教学空间教学形式完全有导师灵活安排,教学成果的优劣直接影响到导师的声誉,因此导师承担的责任和义务相对就会更多,每一个工作室的工作情况、管理模式等成为了学生选择工作室的重要依据,由此激发了各“工作室”导师之间的良性竞争,使教师更快速的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工作室”导师的工作情况及学习情况影响到非工作室内的专业教师,相互学习、相互借鉴更好的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营造一个良好的工作氛围形成教学发展的良性循环。
艺术设计专业的教育对象是艺术生,文化课成绩普遍较低,常规的教学模式不能完全适应学生的学习需要。而“工作室”制教学模式则能从多专业方向满足学生的专业选择,开放灵活的“工作室”授课方式更受学生欢迎,“准就业”学习让学生了解学习专业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师徒之间的近距离让学生充满信心,由此“工作室”制教学模式能跟好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升学生对专业的热情,能将枯燥的理论知识结合到实践工作中去增加专业学习效果。
“工作室”制教学模式丰富了教学的方法,提高了教学效果,增强了实践动手的能力,缩短了毕业与就业之间的距离,对教学未来带来更多的可能性,对学生及教师带来了更多的空间,但同时更加彻底的暴露了传统教学中对于艺术设计专业带来的问题,经过对于此种形式的教学改革使理论与实践教学更加完美的结合起来,是理论不脱离实际,使实践有理论依托,因此也对专业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作者单位:吕海景,东北农业大学成栋学院;韩振坤,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