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彬
(郑州铁道警官高等专科学校 河南郑州 450003)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社会的不断进步,教育也越来越凸显其对个体发展的重要作用,教育也越来越居于社会发展的核心地位,因为未来社会的竞争最终是人才的竞争。教育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能适应社会的要求,满足个体的发展,这是国家、社会和教育工作者必须认真考虑的问题。纵观教育的发展,始终围绕着两种路线,即科学路线和人本路线,教育在这两种路线交锋中螺旋前进。教育不仅有严谨的科学性,更要讲究教育的人本性,因为教育面对的是一群特殊的群体,始终是以人为服务中心。
在人的发展中,马克思主义最突出强调的是“全面发展”,全面发展是把人的自由发展和充分发展都包含在其中的。社会要促进人的发展,就要通过教育使人的发展成为可能;教育就要满足人的发展需要,并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这里所说的“人”是具体的、现实的人,人的全面发展包括两方面,“一是就个人而言,涉及个人的全面素质,即人人都应该有健康的体魄、广博的知识、专业的技能、道德的涵养和善良的品格,在德智体美等基本方面具备较高的素质。只有这样的人才能体现自身的意义和价值,同时又为社会所需求和接受。二是指全社会对所需人才的整体布局,全面、协调地培养和配置社会所需要的各方面的人才”。[1]因此,教育中要把学生作为一个具体的、现实的人理解。要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就要做到“以人为本”。
在传统教育中,教育对学生的理解仅仅是把学生作为一个工具来理解,是流水线上的一个产品,既不能满足个体的发展需要,又不能体现个体的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所以,在这种错误的思想意识之下,教育忽视了面对的是一群具有个体独特性的学生的存在,学生大量的可以被“复制”。在教育者看来,学生的身心发展都是一样的,在统一的模式之下可以生产大量的产品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教育对学生更多的是塑造,而不是培养,更多的是标准,而不是各具特色。可以说,这种思想意识大量存在于教育者中,如一本教案可以使用多年而没有丝毫变化,一种教学方法使用多年不见丝毫改进。课程改革要进行,就要改掉这些错误的思想意识,确立教育以人为本的思想,这样才能提高教育培养的人的水平,以适应现代化建设发展的需要。现代教育以人为本,培养的人才应该是知识、能力和素质的有机统一,体现的是教育的人性关怀。
课程是实施培养目标的施工蓝图,集中体现了国家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课程是师生进行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影响着教育培养的人才的质量。因此,课程是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我国的传统教育课程体系存在着诸多问题,已经不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改革传统的课程体系、实施以人为本的教育成为了发展的趋势。
我国的传统课程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忽视学生能力的培养;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忽视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和兴趣需要;课程内容“难、繁、偏、旧”,过于注重书本知识,忽略了课程与社会的联系,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联系;学习方式上以接受学习为主,对所学的知识只知道死记硬背,从来不鼓励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课程功能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一次考试就可以决定学生的终身,忽视课程功能的积极作用。因此,就要改革课程的这些不良状况,应该使课程关注学生的发展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出学生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实现以人为本的教育,需要对课程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对于课程的指导思想、培养目标、课程的结构、课程的内容、课程评价、课程管理、资源利用等只要与课程有关的内容都要进行重新定位。要实施以人为本的教育,一方面要对课程有关的内容进行改革,即:把课程的着眼点放在学生的全面发展上;培养的目标是使学生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课程的结构应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来设置,如在小学阶段适宜基础性、趣味性的课程,学生的思维还是比较直观的、感性的,抽象性思维比较薄弱,不宜设置分科课程;课程的内容应体现基础性、时代性、实用性和综合性,既要包括科学精神的内容,也要有人文精神的内容,既要考虑到学生的智力因素需要,又要考虑到学生的非智力因素需要,等等。对于课程的内容,笔者认为更应该体现的是时代特点,如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内容,以前的道德教育课程仅仅凭着教师的一张嘴来进行,教师简单的说教对学生来说是很遥远的事情,学生感受不到什么是道德,什么是自己应该具有的道德品质,学生对这门课毫无兴趣。因此,在这门课程上可以把大家熟悉的关于道德的案例加进去,使学生感受到道德行为离自己很近,容易使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并且,现在对学生的道德教育成了社会关注的热点,如何培养具有高尚道德的人成为了教育的难点。知识的学习在短期内就可以取得很好的效果,而道德的养成,错过了关键时期就很难形成一个有高尚人格的人。因此,教育改革必须体现以人为本,它是培养高水平质量人才的必走之路。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更凸显了教育在当代社会中的地位与作用,而教育的质量与教师质量有着直接的联系。实际上,教师的质量对教育的水平高低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尤其在基础教育阶段,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更是深刻。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中所说,“我们无论怎样强调教学质量亦即教师质量的重要性都不过分。学生的学习态度以及对自己的想象,在基础教育的早期阶段即基本形成。在此阶段,教师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学生要克服的障碍——贫穷,困难的社会环境,身体残疾——愈是繁重,对教师的要求就愈多。教师为有效对付这一切,只能展示极为多样的教学才能以及表现出不仅是权威的,而且也是情感同化耐心和谦虚等的人文品质。如果一个儿童或成年人遇到的第一位教师是位未经过充分培训并且缺乏积极性的教师,那么他们未来进行学习的基础本身就缺少坚固性。”[2]从这种意义上看,教师是实现教育培养目标的关键。
教师在教育教学要怎样做才能真正体现以人为本呢?首要的就是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而且更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是学生心灵的培育者;教师不能再把自己放到高高在上的位置上,而是要和学生一样平等,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教师不仅在行为上,更应该在人格上、道德上成为学生的榜样。
其次,教师要树立学生是教育主体的意识。学生不是白板,不可以让人随意涂抹,学生不是容器,不可以让人随意填灌。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学生既是认识的主体,又是认识的客体,重视学生的主动学习,学生学习的内容惟有经过学生的主动吸收、转化,才能成为学生掌握的知识、经验。教师树立起学生是教育主体的思想意识,是对教育以人为本的保证。
最后,教师在师生关系上应有以人为本的思想意识。相对于教师来说,学生无论在认知还是在情感、意志都处于被动地位,教师的职责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还要坐下来和学生以平等的身份相待,建立起民主的师生关系。正如《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中所说,“教师的职责现在已经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除了他的正式职能以外,他将越来越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他必须集中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从事那些有效果的和有创造性的活动:互相影响讨论激励了解鼓舞。如果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不按照这个样子发展,它就不是真正民主的教育。”[3]民主师生关系的形成,有赖于教师的努力;实现了民主的师生关系,才能创造出和谐的学习氛围,才能真正做到教育以人为本。
长期以来,我国的传统教育形成了比较单一的教育评价制度,即以考试作为衡量教师的教学效果、学生的发展水平和学校整体教育质量的唯一标准,原来充满活力的教学过程、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到最后都化为冷冰冰的被加以排序的数字,众多的教师和学生在数字面前失去了尊严,这种只重视教育结果的教育评价制度已经严重阻碍了师生的激情和创造性,影响了教育的发展。
建立合理、科学的教育评价制度,就要注重评价的全面性,即对教师和学生的全方位、立体性评价。对学生的评价着眼点应是学生的全面发展,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智力发展,也要注意到学生的个性发展、情感发展、道德发展;不仅要发现学生的优点和特长,还要发现学生缺点和不足;不仅看到学生的知识和技能的发展,还要看到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方式、情感态度等的变化。评价就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和才能,了解学生在发展中的各种需求,帮助学生能够发现自我、认识自我、了解自我,使学生能够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能够在未来的生活中建立自信。惟有评价关注到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才能培养出具有高素质水平的人才。对学生而言,评价的作用更多的应该是激励作用,而不是把学生人为的分成三六九等。教师就要充分利用教育评价的激励作用,促进学生的成长,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1]倪娟,李广州.新课程改革:究竟如何“以人为本”[J].教育发展研究,2007:2A.
[2]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中文科译.教育——财富蕴藏其中[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139.
[3]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编著.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