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红霞
高校审美教育问题研究与反思
郭红霞
(周口师范学院教育科学系,河南周口466001)
当前高校审美领域存在着世俗化、实用化和娱乐化等不良倾向,与此相伴,高校审美教育也存在着将审美教育等同于美学理论教育、艺术教育、美的价值教育和情感教育等误区。反思这些问题,目前主要应通过艺术精品教育、拓宽审美文化视野以及加强生活方式的审美化教育等措施加以解决。
审美教育;高校;综合素质
审美教育是运用自然界、社会生活、物质产品与精神产品中一切美的形式给人们以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教育,以达到美化人们心灵、行为、语言、体态,提高人们道德与智慧的目的。审美教育是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大学生进行全面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当前,普通高校审美教育有了较快的发展,大学生的美学修养和美学素质不断提高。但是,我们也应看到,在当前大众传媒背景下的高校审美领域和审美教育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误区,制约着高校审美教育的纵深发展,应引起我们高度关注和深入研究。
当前高校审美领域存在的以下几个方面的情况偏离了审美教育本质。
一是审美世俗化。审美世俗化的突出表现,就是人们容易满足于日常生活层面上的审美享受,并以“实惠”作为审美的价值坐标。真正的审美和艺术是不等同于生活的。人与人之间的差距,不在于肉体有什么本质的区别,而在于灵魂,也就是精神境界不同。而精神境界的提高,离不开崇高的精神追求与高尚的道德修养。相反,当前多元文化的冲击,现实生活中千奇百怪的文化快餐和流行艺术在不知不觉中不断消解着传统文化的权威,高雅的东西受到冷落,通俗浅薄的文学却在流行,这种潮流在驱动并追求审美自由的同时,会导致学生价值观的混乱和鉴别力的降低,使其精神世界世俗化、功利化、平庸化,降低其社会责任感。
二是审美实用化。其表现主要是人生浮躁,标榜自我,追风逐潮,急功近利,认为只要有钱,就会拥有“美”,就会获得“美”的享受,把美当成一种装饰品,并覆上了浓厚的功利色彩。其实,美是一种精神气质的体现。美象征着高尚、纯洁、和谐、清新和富有活力。“松竹梅岁寒三友”,体现了不畏严寒、坚忍不拔的精神品格,受到人们普遍赞誉和喜爱。没有灵魂或灵魂卑劣的作品,对人只能起腐蚀作用,不可能有美。美是要用“心”去修养和体悟的。审美的过程是情感升华的过程,它重在潜移默化地感染,“润物细无声”地渗透,如春风化雨,点点滴滴,刻骨铭心,逐步培育起比较完美的心理结构、性格定向和价值判断,这将对人的全部生活以及人生的各种际遇产生深刻而久远的影响。
三是审美娱乐化。审美活动当然离不开娱乐,“寓教于乐”是美育实施的一种重要途径。通过审美活动将感性从理性的重压之下解放出来,让人在消遣性、娱乐性、调侃性的游戏心态中找回鲜活生动、童心未泯的自我,这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完全是合理、自然的要求,正如每个成年人都会带着一份儿时的纯真去欣赏孩子们玩的游戏。但是人们在感性与理性两极之间只能取恰到好处的中点,厚此薄彼的畸重畸轻态度,都会带来消极的后果。目前,传媒大众化趋势明显,媒介对青年大学生成长的影响日益增强。然而,传媒文化在给青年受众提供多样性文化体验的同时,也使得大众文化娱乐化大肆泛滥,审美性正在消亡。这种完全不顾艺术品味高低,片面追求审美的感性刺激,用当下的快感作为消费补偿的“过度娱乐”倾向,就是把人降低为一般的物,用单纯的物欲来满足人的感性要求,长此以往,其结果只能诱使一些青年大学生沉湎于物质主义和享乐主义,变成没有思想、缺少品味、没有现实感的平庸者。
高校审美领域存在问题与高校审美教育存在的误区密切相关。当前高校的审美教育主要存在以下主要误区。
一是把审美教育等同于美学理论教育。毋庸置疑,审美教育与美学理论是不可分割、有机联系的,审美教育活动应该以审美理论为指导,但将其归结为理论教育显然不妥。审美教育是通过生动形象的审美活动来发展和提高对美的感受、体验和创造能力,其中有理论内涵更有实践行为内涵。也就是说,审美教育不单要使人在理论上知道什么是美,什么是丑,厌恶一切丑恶,更要主动不遗余力地去创造美。因此,要从审美教育的高度对学生进行美学知识普及教育。如果简单地只把美育当做美学理论的学习和一般美学知识的普及教育,就降低了审美教育的意义,也达不到美育的目的。
二是把审美教育等同于艺术专业教育。从理论上讲,它割裂了美育与包括德育在内的各门类教育的联系,弱化了美育的功能;从实践上说,它使审美活动狭隘化。诚然,艺术教育在美育中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艺术美是世间一切事物之“美”的高度集中体现,美育多半要借助各种艺术为施教工具。但美育是造就人的全面和谐发展,培养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手段,美育比之于艺术教育在目的、内容和范围方面有很大的不同,美育包含艺术教育,但艺术教育远不是美育的全部内容。
三是把审美教育看做是美的价值教育。审美教育毕竟不是理性的认识,美感也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快感。对诸事物、诸现象“美的价值”的感受与体验是一种充满实践性又充满个性的行为过程,显现着鲜明的形象特征。它不是靠“理”的灌输和说服,而需以“情”的诱发和感动才能实现。并且通过审美教育要获得的应当是比美的价值更大的价值,即与人的价值,实现人的全面和谐发展。由此可见,把审美教育看做是美的价值教育,显然是有很大局限性的。
四是把审美教育当做陶冶情感的教育。审美教育所指的情感教育是指审美情感的教育。审美情感是多种心理功能的产物,是个体的、感性的、有欲望功利的情感与社会的、理性的、非欲望功利的情感协调运作的结果。审美情感具有超越性,它是感性和理性和谐交融的结果,是一种自由的体验。在这种情感的支配下,主体不会像在道德领域中所感受到的那种来自社会的强迫,也不会像在理智领域内所感受到的那种来自理性的强迫。审美情感具有超越性,是主体人的一种积极主动的建构。美育确有陶冶人情感的作用,而且美育也必须从陶冶人的情感着手,但它的根本目的在于全面培养人,塑造人完善的理想人格。
当下高校审美教育如何走出误区,反思这些问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力。
一是精品为先,大力提升大学生的审美情趣。艺术精品是一种美学形态的文化和精神成果,是构成人类审美文化领域连绵不断的主脉。只有引导大学生接纳、认同这样的作品,才能把他们的审美情趣提升到应有高度。高校审美教育应确立精品意识,要把人类文明史上代表不同时代、不同文化系统的文化艺术最高水平的作品,即所谓“艺术精品”或“最好作品”纳入高校美育的内容,科学指导大学生经常欣赏艺术精品,重视审美体验的作用,在日常性的审美活动中,把艺术精品所表现的审美理想、审美风格、审美标准等精品审美素质逐渐内化,积淀成大学生审美情趣的一部分。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以促进学生审美情趣发展为目的的“艺术精品”的熏陶、感染中,让学生自己去感受美、体验美,达到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启迪智慧、情智互补的目的。
二是科学引导,多途径拓宽大学生审美文化视野。要设法引导大学生了解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科学美等审美类型,把握小说、诗歌、散文、戏剧、美术、音乐、影视等文艺作品的艺术审美形式,以此来拓展他们的审美文化视野。同时,通过审美疏导来引导大学生全方位审美,既能欣赏迈克尔·杰克逊的摇滚乐,又能品味贝多芬、莫扎特、肖邦的作品。可以把美学、艺术、文学以及其他优秀文化内容纳入高校美育课的范畴,丰富文化艺术活动,以满足大学生发展的多种审美爱好、艺术爱好。教师应尽可能运用艺术门类的知识技能来丰富专业教学,如环境艺术、数字艺术等,以多种审美通道开发大学生的艺术潜能,提高大学生的审美素质。
三是教养并举,多方促成大学生生活方式的审美化。人的美是内在美和外在美的统一,内在美重于外在美,对人的美起决定性的作用。首先,要让大学生把主要精力投入到人生观、理想、性格、品德、情操、学识、技能、修养等方面的培养上来。其次,要让大学生追求体现时代精神、青春风采的生活美。无论衣饰、仪表、举止,还是行为、环境、人际关系,都要按照生活方式的审美活动规律,创造服饰美、风度仪表美、姿态美、语言美、行为美、学习生活环境美和人际关系美。再次,要引导大学生形成健康美好的生活情趣。凡是有益于身心健康,不妨碍他人的业余爱好,都可归结为美好的生活情趣,如爱好体育运动、音乐欣赏、摄影、书法、文学等。美好的生活情趣能够提高大学生的文化修养,陶冶他们的情操。只要坚持实施生活方式审美化教育,并且把审美教育和其他科学文化教育结合起来,就一定能够引导大学生走出审美误区,成长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高素质人才。
[1]李益.大学生审美修养[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06:18-22.
[2]李倍雷.现代与后现代艺术的反思[M].南昌:江西美术出版社,2008:140.
[3]江欢.高等学校美育改革探索[J].素质教育与教育艺术, 2006(4):26-27.
[4]陈炎.审美也是一种终极关怀[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2006(2):84-89.
[5]李倍雷.大众传媒背景下的审美教育研究[J].文化学刊, 2009(2):27-31.
[6]王德岩.视觉文化转向与高校审美教育[J].北方工业大学学报,2009(2):77-82.
G420
A
1671-9476(2010)06-0134-02
2010-06-01;
2010-09-13
周口师范学院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视觉思维在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200857)阶段性成果。
郭红霞(1977-),女,河南扶沟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数字媒体技术与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