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恒忠
(周口师范学院中文系,河南周口466001)
论道家文化与大学生心理和谐
高恒忠
(周口师范学院中文系,河南周口466001)
调查显示,在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偏低。解决大学生心理危机,仅靠心理健康教育以及治疗意义上的危机干预是不行的。道家文化内涵丰富,是构建中国传统文化“和合”特点的重要内容,其作用尤其表现在日常生活方面。结合道家文化教育思想,可以通过提高大学生道家文化素养,促进其心理和谐,具体的做法是把道家文化列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充分利用道家文化的地域资源,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基地。
道家文化;大学生;心理健康
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我国经济、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各种社会问题与社会思潮不断涌现,作为庞大社会群体的大学生受到各种思潮的影响,难免产生不和谐因素,面对校园人际关系的调适以及择业、就业、考研、婚恋、社会实践等不同层面的各种压力,易于形成各种心理问题,从而对他们的学业,尤其是健康成长造成巨大危害。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一般指大学生个体在生活、学习、工作的环境中,从生理到心理等各方面达到统一协调,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从河南省5所高校随机抽取的1020名大学生测试、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全国青年常模,有38.77%的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心理问题;对周口师范学院280名应届本科毕业生的心理健康调查发现,大学毕业生心理问题发生率为19.75%,主要表现为抑郁、焦虑等,且不同性别、不同专业、是否签约的大学毕业生间存在着统计学差异。根据国内心理与教育学者的研究结果,可以将目前存在于大学生中的心理问题或障碍归纳为轻度的心理异常、焦虑及强迫症、抑郁症等神经症性情绪、严重精神疾病等。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偏低,反映了他们对校园生活,以及即将面对的社会生活的适应性较差,以至于出现程度不同的心理危机。这些心理问题如果长期积累得不到缓解,不仅会影响毕业生的健康成长,使得部分学生难以顺利完成学业,甚至会导致自杀或者诱发犯罪等社会问题,影响社会稳定。
解决大学生心理危机的方法,高校通常采用心理健康教育,开设选修课或必修课程,对学生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提高心理素质。从治疗的角度,通常进行危机干预(crisis inter-vention),即从心理上解决迫在眉睫的危机,使症状得到立刻缓解和持久消失,使心理功能恢复到危机前的水平,并获得新的应付技能,以预防将来心理危机的发生[1]。但是,现在采取的这些方式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危机干预可能导致下列结局:其一,危机得以部分处理,心理平衡状态得到恢复,但留下一些潜在的问题,当再遇到相关情境刺激时,危机可能再次发生;其二,危机没有得到恰当处理,心理问题不断累积、激化,最后导致严重心理问题,甚至引发恶性事件,当下大学校园里频频发生的学生多种方式的自杀事件就是证明。因此,心理健康教育与危机干预并不是万能的,解决大学生心理危机的方法还有待探讨,利用道家文化促进大学生心理和谐应是其重要途径之一。
老子是道家文化的缔造者,作为一个伟大的哲学家,深刻之处就在于,他能够从纷纭复杂的现象背后,看到一种东西在支配着这些事物和现象——它超越人的意志,但它不是神,老子把它叫做道。道的原则就是自然而然:“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第二十五章)①本文所引《老子》(《道德经》)原文,据朱谦之《老子校释》,中华书局1984版。个别章节参照陈鼓应《老子今注今译》,中华书局1984版。也就是万物的生长、发育,都是自然而然的事情。天地万物如此,人的行为也应当如此。在道家看来,人是与道、天、地并行的第四者,“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老子》第二十五章)。这里,把人看做整个世界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同时,人是自然的产物,“天地者,万物之父母也。合则成体,散则成始”(《庄子外篇·达生》)[2]。即天地是人与万物的父母,自然界生养了人与万物。因此,人们应该把自己放在适当位置,着力克服“自见”“自是”“自伐”“自矜”的自我中心论弊端,以认同天地万物和谐一致的方式来对待自然界,“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老子》第二十二章)。遵循自然规律,使天道和人道在“自然之道”中互相融合,互相贯通。“无为而无不为”是《老子》的一个重要命题,也是一种非常深刻的哲学思想。“无不为”,不是自己什么都做,而是让事物按自己的本性正常发展,无论结局如何,都是一种自然的结果,避免了人为干涉所带来的负面作用。就像道“无为”那样,万物自动生长发育,在老子看来,只有这样才能把天下治理好,因此“我无为,人自化;我好静,人自正;我无事,人自富;我无欲,人自朴”(《老子》第五十七章)。就像道一样,道永远无为,但没有一件事不是道的所为。[3]道家文化内涵极为丰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故国学大师张岱年先生认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可以用‘和合’二字来概括”,道家文化亦包含丰富的“和合”思想。当代学者郭继民将其概括为生和、顺和、整和、谦和、中和、协和等,认为“生和”乃“道”之起端,“顺和”乃其顶点,而“整和、谦和、中和、协和”则是由起点到顶点的“动态”过程量。若从“道家”的角度看,“生和”则又是“朴”散的开始,而“顺和”则是“朴”“道”的复归[4]。道家文化里的“和合”已被广为应用,成为消解社会纷争,促使人们生活安宁,构建和谐社会可资借鉴的珍贵资源。
道家文化蕴藉着丰富的教育思想,笔者曾撰文指出:在中国二千多年封建社会的教育史中,真正能弥补儒家教育思想的不足,揭露封建礼教对人性的异化,对国民思想性格的形成产生深远影响,并对今天建设崭新的、符合人性的社会主义教育给以深刻启发的是老子,是老子的道家教育思想[5]。以人性论为视角,道家思想主张“性善”,《老子》多处表露出对婴儿的赞美,他说“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老子》第十章)“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老子》第二十八章),“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老子》第四十九章)等。对于“人性善”的首肯,就意味着其对后天教育的强调,因此,道家思想对为了世俗名利而蝇营狗苟深恶痛绝,认为这是使得人性异化的根本原因,要求祛除生活智巧,彰显婴儿般质朴无华的自然本性。以此为主导思想,老子提出“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老子》第四十八章),他认为教育不应是在个体身上增加文明成果的过程,而是把所受到的不良影响逐步摒弃的过程,“修之身,其德乃真;修之家,其德有余;修之乡,其德乃长;修之于国,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老子》第五十四章),最终不仅恢复个人的自然本性,走出一条健康、全面、可持续的发展道路,而且胸怀天下,以普罗大众的幸福为己任,由此不难看出老子伟大的教育使命感。还有作为道家的集大成者庄子的许多观点,如逍遥自由、返朴归真、淡泊名利、超越生死等思想,是倡导对精神桎梏的破除,对身心局限的超越、对扭曲天性的匡正、对自然的回归、对彻底解放了的思维主体自由活动的张扬,为现实生活中饱受压抑、束缚而困顿的人们,指出了一条获得自由和解脱的途径。毋庸讳言,在当今的时代语境之下,道家文化也有它自身的局限性。但是,正确理解道家文化,提高自身理论思维水平,在应对复杂生活、工作关系时,确实能发挥积极引导作用。
进入21世纪,国际政治与经济局势日趋复杂,中西方文化冲突与融合加剧,各种社会思潮不断涌起,金融危机不容乐观,高校的教育质量与改革力度已被推上风口浪尖。生活在新时期的当代大学生,既是高等教育改革的受益者,又是高等教育发展遭遇新问题的亲历者。就当下而言,他们遇到的问题主要有:(1)上学收费问题;(2)毕业自主择业问题; (3)考证、考研问题;(4)毕业论文问题;(5)恋爱、婚姻问题;(6)同学、师生关系问题;(7)对复杂的社会关系的适应问题;等等。在这些问题中,有些问题看似旧问题,但是在新时期出现了新的动向,例如恋爱、婚姻问题。随着允许大学生在校结婚,以及不确定的就业情况,该问题变得日趋复杂,对大学生的影响指数屡创新高。另外,新时期的学生关系不断亮起红灯,也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需要指出的是,大学生在处理这些问题时,较多的是处于被选择的弱势地位,在完成繁重的学业之余,要应对如此繁多的任务和复杂的关系,不仅需要运用知识与技能的能力,还需要较强的心理自我调适能力。这种心理自我调适能力,可以是在成长过程中自己主动获取的,也可以是在所受的教育中被动获取的,我们把这种心理自我调适能力称为灾难应急免疫力,道家文化蕴藉着丰富的培养这种能力的教育资源。
以道家文化促进大学生心理和谐,试从以下层面分别展开。
首先是生活问题。没有高质量的生活就没有高质量的学习,正常、健康的日常生活是学生理想放飞的起点,因此,应当让学生做到起居有节、饮食适当,通过教师的语言诱导、移情易性,达到促使心理和谐之目的。道家在生活上,既主张养形,更主张养神,“人能养神则不死也”(《老子河上公章句》)。按照“道法自然”的原则,只有在生活起居和自然饮食诸方面,顺应自然,按自然本性办事即可达到养生之目的,此外,还需克制自己对物质生活的奢求,做到“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老子》第八十章)。对于学生的不良嗜好,例如烟酒、网络游戏等,要及时进行辅导,遵循“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老子》第六十四章),把握个案的特殊性,因势利导,疏导学生克服不良嗜好,移情易性,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这种思想是一种优秀的教学方法,我们可以将其概括为教师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学习兴趣、特长、志向、先后天的主客观因素等),辅其自然,实现人的和谐发展。
其次是学习态度问题。当前高校学生的首要问题就是要端正学习态度,只有如此,学习才能成为兴趣,才能成为终身之事业,才能终身从中受益。当下大学生普遍处于心理亚健康状态,这大都和学习态度不端正有关系。端正学习态度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是尊师重道。老子提出“善人,不善人之师;不善人,善人之资。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知大迷,此谓要妙”(《老子》第二十七章),向“善人”学习,以“善人”为贵,表现了其尊师的思想,又提出“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老子》第五十一章),在“道法自然”的语境之下,以“道”和“德”为贵,即以尊重客观规律,勇于探寻真理为尊贵。尊师重道的思想是求学者必备的思想,缺少了它,学习就成为空言,失去了本真的目的。第二是知行合一。老子提出“知常曰明”(《老子》第十六章),又提出“修之于身”(《老子》第五十四章),一方面强调要懂得“道”的规律,另一方面强调践行的重要性,也就是说,学习与实践理应结合在一起的,切实避免脱离实际的为学习而学习,成为一名书呆子。第三是实事求是的求知态度。老子告诫人们说:“知不知,上;不知知,病。”(《老子》第七十一章)老子认为,懂得自己知识欠缺之处,这是最好的,不懂而装懂,这就有问题了。学习道家文化,利于我们端正学习态度,树立终身学习观。
再次是庸俗的价值观问题。这个问题主要表现在人物关系与人际关系上,有些学生受到目光短浅的实用主义、狭隘的功利主义、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不良社会风气影响,在生活中遭遇精神困境。在人与人的关系上,老子提出“上德若谷”与“少私寡欲”,这成为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重要法宝。老子反对纵欲,也反对禁欲,主张“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老子》第六十四章)。“不欲”就是“无欲”,所谓“无欲”就是“少私寡欲”(《老子》第四十九章)。主张“柔弱”,并非软弱,它的含义是不可持刚凌物,强悍暴戾;在人与物的关系上,提出“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老子》第九章),指出名利富贵对人的危害,纯真自然的生活才是最好的。
最后是个人发展问题。个人的价值是通过社会才得以体现的,在高校求知的学生没有不设想自己美好未来的,个人发展问题小到择业、就业,大到人生职业规划,无不摇动着莘莘学子的心境。在这个问题上,老子提出“知和曰常,知常曰明”(《老子》第五十五章),他认为“和谐”是万物运动变化的根本规律,只有认识并遵循它,才能有所发展。除此以外,老子认为不仅要“知和”“知常”,还要“知止”,“知止可以不殆”,即要认清事物自身所固有的限度,不奢求,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换言之,即是做到尊重自然、崇尚和谐、适度增长、持续发展。
以道家文化回应当下高等教育面临的人文精神危机,尤为重要的是,回应目光短浅的实用主义、狭隘的功利主义、拜金主义、个人主义等所导致的大学生心理的不良状况,应是促进大学生心理和谐的有效途径之一。因此,应当积极研究道家文化,利用其教育思想,进行校本研究,使之列入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体系。
(一)把道家文化列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道家文化是一种思想文化流派,确切地说,是古代中国社会思想文化体系中以“道”为核心观念,强调天道自然无为、人道顺应天道的一个流派。道家文化源远流长,影响深远,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资源,因此,高校不仅可以将其列为人文素质课程,也可以列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使其作为理论必修课,对大学生进行知识普及教育,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除此以外,开设讲座也是一种较好的教学形式。把道家文化讲座视为心理健康课程教育的拓展形式,面向全体学生,以系列讲座的形式普及道家文化常识,讲授促使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高校还可设置有一定学分的报告讲座和学术活动,邀请文化学专家和知名人士开设道家文化与心理和谐系列讲座,针对新生心理适应、人际交往、学习心理、情绪管理、恋爱与性心理、职业生涯规划、自杀危机预防等问题,既有针对性地为学生提供及时、有效的心理健康指导与服务,又活跃了校园文化和学术氛围。
(二)利用道家文化的地域资源促进大学生心理和谐
由于道家文化发展时间与空间的不均衡,不同历史阶段的道家文化会呈现出不同的地域性,道家文化的创始者与其他贡献者分别来自不同的地方,也会使道家文化呈现出不同的地域性。在这个意义上,高等院校结合自己的区位优势,利用道家文化的地域资源,在当地建立心理健康教育基地,带领并指导学生深入道家文化传播的文化重镇,以“主人”的身份积极开展道家文化调研,在直观性、生活化的教学环境中提出心理问题,在解决问题的体验中,达到心理健康教育目标。更为重要的是,这种深入实地的、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协调了师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对于道家文化具有了感性认识,能够联系学生的自身实际,让学生学会了解自己、认识自我,在活动中不断找出自己与别人的心理差距,主动制定目标,塑造健全人格。
[1]杨微梅,黎琳.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体系建构探析[J].高教论坛,2010(1):40-43.
[2]郭庆藩.庄子集释[M].北京:中华书局,1961.
[3]李申.老子与道家[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17.
[4]郭继民.老子“六和”思想发微[J].中国道教,2009(3):6-9.
[5]高恒忠.《老子》教育思想的当代阐释[J].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06,23(4):58-60.
Abstract:A fter a survey showed low levelsof schoolmental health to address the psychological crisis,mental health education alone,and the sense of crisis intervention treatment is no t enough.Taoist culture rich in content,is buil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Harmony"featuresan important partof the perfo rmanceof its role,particularly in daily living.Combination of cultural and educational ideasof Taoism,Taoist students can imp rove literacy,p romote their psychological harmony,the specific p ractice of the Taoist culture as a psychological health education curriculum,and make full use of local resources Taoist culture,the establishment of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base.
Key words:Taoism culture;college students;mental health
Taoist culture and mental harmony of college students
GAO Hengzhong
(Literature Department of Zhoukou Normal University,Zhoukou 466001,China)
B2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9476(2010)06-0047-04
2010-08-20
周口师范学院2008年度校级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重点课题)“道家文化与当代大学生心理和谐研究”(J200802);2010年度河南省社科联调研项目“道家文化与当代大学生心理和谐研究”(SKL-2010-2096)。
高恒忠(1959-),男,河南西华人,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文艺美学的研究与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