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 李兰兰
语篇互文性研究与大学英语教学
黑龙江 李兰兰
本文以互文性理论为出发点,借助于对大学英语阅读教学中的语篇互文现象的分析和讨论,强调了语篇互文性对大学英语教学的重要作用,并鼓励大学英语教学应注重学生“互文能力”的培养和发展。
互文性;互文现象;大学英语教学
互文性这个术语首先被提出是在法国符号学家Kristeva于1969年出版的《符号学》中,而互文性理论,即文本理论,则是在西方结构主义和后结构主义思潮中产生。此后,这一概念成了文学和文化领域研究和讨论的热点之一。对这一理论的阐释,倡导者们给出了不同的表述,其中以著名的叙事学家Gerald Prince在其《叙事学词典》中对互文性的定义清晰且易懂,即一个确定的文本与它所引用、改写、吸收、扩展或在总体上加以改造的其他文本之间的关系,并且依据这种关系才可能理解这个文本。此外,不少文学理论家都给出了他们对互文性的理解著名诗人T.S.Eliot认为一位诗人的个性不在于她的创新,也不在于她的模仿,而在于他的一切先前文学囊括在他的作品之中的能力,这样,过去与现在的话语同时共存。法国著名批评家Barthes Roland在《S/Z》(1970)一书中把文本界定为“跨学科的”和“多主体性的”。
1981年,语言学家Beaugrande&Pressler将互文性概念引入语篇语言学——一个语篇的生产与接受依赖于参与其他语篇知识的方式,并提出语篇作为一种交际形式应该具有七项标准,即:衔接性(cohesion),连贯性(coherence),意向性(intention),可接受性(acceptability),语境性(situationality),信息性(informatility)和互文性(intertextuality).互文性作为语篇的一个基本特征,它影响着读者或受话人对语言的理解。
阅读是英语学习者获得语言输入的主要途径,也是学习者需要掌握的重要语言技能之一。以高等学校非英语专业的本科学生为教学对象,《大学英语教学大纲》指出“大学英语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阅读能力,一定的听和译的能力和初步的写和说的能力,能以英语为工具,获得专业所需的信息”。《大纲》明确地把阅读放在第一位,由此可见,阅读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是大学英语教学的重要目标。针对笔者所在学校为非专业本科生所使用的《大学英语综合教程》,对其考试内容和基本要求所占比例进行比较:听力技能占15%,词汇和语法技能占20%,阅读技能占30%,翻译技能占15%,写作能力占20%,因此,可以得出阅读教学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和学生阅读能力提高的必要性。
语篇互文性可以通过语篇中的一些互文线索表现出来,它们可以是引语,仿拟,反语,否定,语篇暗指等,本文将着重从“引语”角度进行讨论。
引语可以理解为一个语篇被用于另一个语篇。在英语语篇中,它可以采取直接引语和间接引语两种形式,虽然表现形式不同,但都是引述者想借用其思想或理论来支持目的语篇或进行反驳。
If you don't want to break your own heart,you need to learn to take charge of your life where you can-and recognize there are many things beyond the control……Eliot says there are people in this world whom he calls"hot teactors".For these people,being tense may cause tremendous and rapid increases in their blood pressure.
在这个语篇中引述者引用了著名临床药物学家Robert S.Eliot的观点来支持引述者的立场。当学生阅读该语篇时,通过对Robert S.Eliot及其著作的了解,将会使学生对本语篇加以肯定,并进一步加强了对引述者的观点的理解。
作为一个典型的互文性表现形式,任何一个被引用的语篇,无论是直接引语还是间接引语,与目的语篇之间都表现为一种动态关系,这种关系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1)引语和引述者的话语之间在多大程度上是界限分明的,即引述者在多大程度上把引语的“声音”与自己的声音融为一体或相互分开。(2)转述语境在多大程度上支配或影响读者对英语的理解。(3)引语在多大程度上表达了原话的人及功能意义。(辛斌,1998)
此外,从仿拟、反语、否定、语篇暗指等诸多方面都能够实现互文性,准确把握互文线索,充分解读互文语篇的含义将有利于学生在阅读中把握文章作者的写作用意,提高其阅读能力。
在阅读教学中,我们最容易发现的是语篇模式互文性,语篇尽管在其内容和表达方式上表现不同,但其行文模式却不尽相同。因此,当学生掌握了一篇文章的语篇模式后,就可以利用对其的了解来分析后来的语篇,从而形成语篇模式的互文现象。以《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第一册题为“The Battle Against AIDS”为例,采用了问题——解决模式(problem-solusion),这也是大学英语阅读文本中较为常见的模式。文章首先以艾滋病蔓延的现状提出问题-AIDS has killed more than 204,000 Americans-half in the past few years alone.After 185,000 of the one million inflected with the HIV virus are also expected to die.然后,提出了一系列由政府和特殊组织所采取的解决办法。最后对所采取的措施给以评价。此篇章的总体模式就是问题——解决——评价。同样的模式在第二册第二单元“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Throughout the World”中也有体现,一开始作者提出问题-The great majority of nations concern themselves with economic development,regardless of its effects on the global ecology.然后,通过对各个国家的问题现状进行分析提出解决方案。
当前,我国大学英语阅读教学大多停留在对词的识别,句法结构和文章字面意义的理解上。这种现状导致学生独立阅读能力较差,尤其在推理,归纳总结等方面。充分把握语篇互文性这一特征,努力发掘和分析互文现象,将有助于学生在阅读中从整体角度把握文章大意,分析文章结构,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语篇互文性不仅仅体现在阅读教学中,在听力和翻译当中也广泛涉及。所以,通过对大学英语阅读教学中语篇互文现象的讨论与研究,我们应该充分意识到培养学生的“互文能力”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必要性。在《诗歌符号学》(1978)及一系列文章中,里法泰尔表明互文性是读者感知的主要模式,他认为每位读者都具有对一个文本所传达的信号,按照此文本的“恰当的”互文性解码做出反应而要求的语言和文化能力。由此可见,语篇互文性的优势的充分发挥需要具备“互文能力”的学生。反之,努力培养学生的“互文能力”将有利于充分利用互文性理论,更好地发挥其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作用。所谓“互文能力”的培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教师应充分发挥其“传道授业解惑”的职业技能,以自身感染并引导学生发掘并提高其互文能力。在课堂上,教师是将语篇信息传达给学生的主要媒介,也是学生学习知识的主要来源,学生要想充分把握互文现象,这就要求教师能够掌握丰富且准确的文学和文化知识,使其作为互文语篇的来源能够为学生所利用。同时,教师应该积极发挥引导作用,使学生意识到教师的言语行为实际上也是一种互文现象。(2)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跨语言文化,跨学科对比,从中自主发掘互文现象,归纳总结共享知识,拓宽视野,以便于在英语学习中能更好的利用互文性的优势,提高自身的“互文能力”。
[1]程锡麟.互文性理论概述[J].外国文学,1996.
[2]刘金明.互文性的语篇语言学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6.
[3]李慧.阅读与阅读现状分析[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1993,(2);22-28.
[4]辛斌.语篇互文性的语用分析[J].外语研究,2000,(03).
(作者单位:黑河学院外语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