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 陈茂兵
时下,老师指导学生作文,经常会这样做:先出示题目,然后进行一番讲解,接着就让学生动笔写。可不知学生只咬笔杆。
细细想一想,学生并不是真的没有一点内容可写,而是没能把已拥有的知识内容合理地利用。为什么学生不能把已有的知识内容合理地运用呢?说到底,学生就是受到了题目的束缚,被题目中的限制框住了思路、捆住了手脚。没能抓住文章题眼来开辟思路,从而导致了写作思路窄,无可写的内容。最终导致学生面对习作很茫然,无从下笔。所以说,抓住习作题眼,来拓宽写作内容也是提高习作水平的一条捷径。
无论什么文章,必须先考虑内容,然后再研究表达的方式,文章的质量首先决定于内容。到底写什么样的内容,可以写哪些内容,这要看文章的题眼,题眼很关键。抓住文章题眼,进行认真分析,领悟题目要求,寻找适合可写的内容。从而开辟了写作思路,让学生有话可说。
学生动笔时,一定要抓住题眼。弄清是写人,还是记事;是写景,还是状物;是日记,还是书信;是实用文,还是想象文……这些弄清楚了,习作就有了基本的方向。
作文题眼有的很明显,无论是写人记事,还是写景状物,一看就知道。如《我的妈妈》,一看就知道是写人的。《美丽的校园》是写景的。又如《倾诉如歌》、《成长的烦恼》,一看就知道是写事的。对于这类习作,学生写作难度不大,一般有话可写。但是,学生要想写出高质量的,有新意的习作,难度还是有的。这就需要教者引导学生能抓住题眼,进行讨论,来开辟习作的思路,唤醒学生原有的生活体验与情感体验,让学生有更多精彩又富有新意的内容进行习作。如在指导学生写《成长的烦恼》这一习作时,学生针对这一话题会有话可说,如作业多、玩的时间少,父母要求高等烦恼。作文写的没有新意,没有精彩的内容。教者可引导学生讨论,针对自己的烦恼,有什么思考。激发学生进行更深入交流,从而让学生获得很多材料,拓宽习作的思路。
例如,《倾诉如歌》这一习作。题目的中心词是倾诉。倾诉,就是要完全说出心里的话,曾经发生过的故事,尚未实现的愿望,都可以用来倾诉。围绕题眼,教者可引导学生展开思维:谁在倾诉,向谁倾诉,为何倾诉,怎样倾诉,倾诉什么,倾诉的结果怎样,等等。在人物定位上,可以是人对人的倾诉,也可以是人对物的,物对人的,物对物的,等等。这样一个基本思维,就可以搜寻到很多作文材料了。同时,我们知道,倾诉是一个对话的情景,教者可以引导学生独辟蹊径,调动所有的知识经验,跨越时空,发挥想象。比如原野对城市的倾诉,大地对天空的倾诉,外星球对地球的倾诉,等等。这样一想象,让学生获得很多材料,拓宽了习作的思路。
但是,有些题目要求不明确,含蓄深刻。如“冬天的早晨”,既可以写景,也可以记事,还可以写人;“上学路上”,写上学路上发生的事,就是以记事为主,写通过发生的事表现人物的思想品质,那就是以写人为主了。对于这类作文,学生习作难度大,教者在指导学生习作时,当学生无话可说,无从下笔时,更要抓住题眼,想方设法引导学生开辟思路,以求唤醒学生已有的各种生活体验,来寻找到习作内容,让学生有话可写。平时笔者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我们老师利用习作题目指导学生拓宽习作思路时,应注意不能“一厢情愿”地指导,而是要选准恰当的时机。在当学生面对习作题意不明确、含蓄深刻或是写不出新意的内容时,在学生最需要指导的时候,进行点拨、拓展。在指导时要做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特别是要注意指导的火候,指导用到恰当的力度。如果老师指导不到位,学生的习作思路则还是没有拓宽。相反,如果老师围绕习作题目讲解的过多,反而会影响了学生的想象,限制了学生的思路,束缚了学生的习作。
世界上找不出相同的两片树叶,同样,世界上,也不会有同样的人生经历,就是相似的人生经历,不同的人感受也是不同的。那么,每个人的生活不同,经历不一,思路也是不同的。教师在指导时,应尽最大限度地鼓励学生,抓住习作题目大胆地进行想象,大胆地张扬个性,写出立意新颖,别具一格的文章来。这也就需要教师对学生的要求不可太窄,要给学生松绑。如在写“我理想的校园生活”这一作文时,可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时间,不同的空间,来写自己认为的理想校园生活。在习作中,学生或是写课间活动,或是写美丽的校园一角,或是给他们个性灵感的“灵动空间”,或是带他们认识世界的课堂等等。读了他们的习作就如同走进了纯洁无瑕、各有个性的心灵,就如同听到了一个个真切的心声……
打开思路,对孩子来说,是因水溯源。生活是作文的泉源,教师引导学生“再现”生活,体验生活,观察生活。注意生活细节,记录生活的每一个细节,学生自己根据好恶,对细节的感受和关注的点也不同,思路就不同了。
每一个作文题目对作文总会有一些限制,我们要抓住利用好题目,既要看到题目中限制了什么,又要看到没有限制什么,注重引导学生注意多角度比较,多角度思考,多角度联想,这样就使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创造能力得到充分的展现和开发。,从而使学生的思路既在限制的范围内,又能发现可供自由驰骋的广阔空间。从而让学生打开思路、放开眼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