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心”二“意”写出好作文——作文教学的几点体会

2010-08-15 00:47福建郭穗丛
作文教学研究 2010年5期
关键词:好作文习作作文

福建 郭穗丛

每届总有几个学生的作文在《作文评点报》、《小火炬》、《小学生读写天地》等刊物上发表。同事经常打趣地向我讨教指导学生写作的“秘笈”。我的答案却很简单:三“心”二“意”写出好作文。所谓三“心”即“留心”、“恒心”、“细心”;二“意”即“新意”、“创意”。

留心

每次写作文总有一些学生愁眉苦脸,抓耳挠腮,一副“横眉冷对作文纸,俯首咬断铅笔杆”的样子。大千世界,有写不尽的人、事、物、景,为何有些学生却无从下笔呢?原因我们都知道,学生平时不善于观察生活中的人、事、物,许多有用的素材从他们的笔尖溜走。儿童文学家曹文轩告诉小读者,每个人一生下来就和故事一起诞生,重要的是你有没有留意自己的故事,又没有认真地去感受、总结、反思自己的故事。因此,要想让学生作文有话可说,有事可写,在平时要指导学生处处留心生活。我的做法是:1.引导法,即当老师发现有价值的事情时,马上引导其观察并适时点拨、挖掘其价值,让学生明白如何留意眼前的事物。这样,逐步培养眼睛学会“摄像”,耳朵学会“录音”,嘴巴学会“描述”,心灵学会“感悟”。例如上学期的一个星期天,我与几个学生去爬天马山。在登山途中,我们遇到一个老农在山路边焚烧垃圾。这几个学生的环保意识非常强,与老农一场“舌战”之后,老农乖乖地将火熄灭。随后我就告诉学生:“这可是你们写作的好材料,好好回忆一下整个事情的经过,把它写下来。”第二天他们的作文即递到我面前,内容丰富,人物的语言风趣。我将其中的一篇去投稿,很快在《作文评点报》上发表了,编辑给予了很高的评价。2.交流法。学生思想不同,发现生活的内容也不同,我让每个学生准备一个小本,题名为“我的发现”,大家把平时感兴趣的东西记下,并简单写一写自己的感受,每周利用一节晨会课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如有一学生在上学的路上,看到一些社会小青年破坏IC电话,他把这件事记了下来,其他学生对此事也有所风闻。于是我在他们交流的基础上以拟人的形式写出了《公共电话的自述》。这些例子让学生明白了只要他们有意识地把目光引向生活,到生活中去观察,就能随时随地获取丰富的习作素材。这样,学生就渐渐能养成观察生活的习惯,做个有心人。

要想学生写好作文,仅教会学生留心生活是不够,老师也要成为有留心人。在每天的阅读教学时,我还有意识的让学生学习借鉴写作方法:“作者写了什么?怎样写的?为什么这样写?”通过对比、揣摩,从而学会观察、思考与表达。总而言之,我努力让学生在读熟课文、读出味道、落实语言文字训练、培养阅读能力的基础上,上成不露痕迹的作文指导课。

恒心

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滴水穿石,非一日之功。当然写好作文亦非一朝一夕即可成功的。写好作文,离不开学生厚积薄发。一个学生如果没有丰富的语言积累,即使拥有很多写作素材,也无从表达出自己的思想感情。因此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我的做法:1.注意引导学生熟读文章,去理解、积累文章中的语言文字,教给学生积累优美词句的方法。同时引导学生广泛阅读,从中博采众长,大量积累,充分吸收作者的观察、思维、表达等方面的技巧。对学生来说,每一次的课外阅读,都是一次心灵的旅行,能充实知识,能活跃思维。这些东西相当于银行存款,自然是越多越好。学生并不会深刻地认识到这一点,这就要想办法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让课外阅读成为每天的必修功课。为此,我精心挑选精彩有趣的篇章来吸引学生。为了将兴趣转化为习惯,我结合学校的读书活动,开展“读书之星”评选活动。适时推荐文章,要求学生每天保证有20分钟的时间读书,积累两个词语、一个句子,第二天在语文课前交流。同时告诉学生,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要求每人准备一本“采蜜本”随时记下阅读的文章中的一些好词好句以及自己的感受看法。2.要求学生坚持写周记,把一周中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感受到的选取有价值的写下来。它没有文体的束缚,没有文题的限制,没有文数的要求,随心所欲,任由学生舒展个性写“我心”,表“我意”,抒“我情”。

我每周总会安排一节专门的“周记课”,把其中写得好的周记读给大家欣赏,用此方法鼓励学生持之以恒写“周记”。

细心

许多学生写完作文如释重负,便迫不及待地交给老师。在一些学生的习作中,错别字是大量的出现的。我告诉学生,如果你将有错别字或有病句的作文进行投稿,就会让你的作文质量大打“折扣”,使编辑部的叔叔阿姨们觉得你责任心不强,坏了他们的“胃口”,你的作文想刊登,没门。因此要求学生每次写完作文一定要细心检查,先看看有没有错别字,再读读有没有病句,并教给学生修改作文的符号和简单的方法,让学生在四人小组内交换批改。我对学生的习作也细心批改,学生辛辛苦苦地完成一篇作文,交给了老师,都有一种急于知道老师如何评价自己作文的心理欲望。这种渴望老师指点迷津的心理正是激励学生把作文写得更好的动力。老师细心批改,发现学生习作中的优点,哪怕是一个词,大张旗鼓地表扬一番,让学生尝到写作成功的甜头,让他们越写越爱写,逐渐消除写作文的畏难情绪,激发写作的兴趣。

新意

俗话说:“宁吃鲜桃一口,不吃烂杏一筐。”指导学生作文时要选那些新鲜的,反映现实生活的材料,这样作文就会显得与众不同,所以作文要善于创新。列宁说过:“创新是一种可贵的品质。”选用新鲜的材料写出来的作文能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可是许多学生在写作时都缺乏创新精神。他们写起作文来生搬硬套,一写老师总是“备课到深夜”、“冒雨给同学补课”,写父母总是“半夜我发高烧,背我上医院”,千人一面,读这样的作文,味同嚼蜡,实在提不起精神。苏轼诗云:“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同一种事物换一个角度去观察、去思考,就会出现不同的效果。例如指导学生写《我的奶奶》,许多学生选材范围只限于奶奶的勤劳、俭朴或奶奶对“我”的关怀。我告诉学生虽然这样也能写出富有真情实感的作文,但如果人人都这样写,就很难分出高低来。能不能独辟蹊径,想一想奶奶有与众不同的地方吗?有个学生立即想到他的奶奶是舞迷,参加了社区的秧歌队,结果他的那篇作文给人的感受不言而喻。

为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多注重启发学生从多角度去思考、去选择材料。我通常会根据学生生活实际;出一些需费一番脑筋的“刁”题达到目的。或让学生走上街头观察店名,写成《店名中的语文》,体会生活中处处有语文;或让学生观察班级里的卫生工具,写《我们班的奇特兵器》,感受想象的乐趣;或教学生做小实验,写成《制作编钟,真有趣》,《会走路的回形针》……有时候,我将课文与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模仿课文写生活版的“课文”,如教了《黄山奇松》,我让学生写一写《蟾溪冰臼》;有时为了配合思想教育,我会让学生思索身边的事物写命题作文或联系白纸思考写成《白纸与人生》,有时还从《读写天地》、《作文评点报》等刊物中取题,培养学生作文的创新能力。

创意

在一篇作文里,形象生动的表达占据着“半壁江山”,因此,不论多么美妙的思想感情,最终都要靠一个个句子完美地表现出来。但是在现实生活中,相当多的学生在表达时是人云亦云,写小白兔的眼睛就是“红宝石”,写“非常高兴”不是“一蹦三尺高”,就是“像喝了蜜一样”,千人一腔。

一篇好的习作,应独有其语言的表现特色。即在句子表达上有创意,我告诉学生,若想自己写出的习作让读者回味无穷,其中有很多因素,但最重要的是学会把句子写具体,写出自己的特点,不能随人之后。

吕叔湘先生说过:“使用语言是一种技能。”要让学生掌握这种技能技巧,并且形成自己的特色,我通常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教学生妙用形容词、动词。例如有个学生描写一个不讲卫生的男生,这样写道:“瞧,下课时陈智杰在教室外大闹天宫”,在地上打‘驴滚儿’,直至上课铃响了,他才意犹未尽、‘风尘仆仆’地步入教室。这时已值数九寒天,可他却只穿着一件衬衫,臭醺醺、汗涔涔的。现在他正跷起二郎腿,边听边挖鼻屎。这行径真是太令人恶心了!”这几句话作者运用了“意犹未尽”、“风尘仆仆”等形容词和“穿着”、“翘起”、“听边挖边”等动词把人物的形象刻画得如此生动。2.教学生妙用修辞方法,例如:“紧接着刘锦坤大步走上讲台,鼓起气一吹,那乒乓球顿时像温顺的小孩一样蹦蹦跳跳地跑过杯子,没有一丝反抗,可谓算是一气呵成,“耶,耶,锦坤你真是太棒了!”用小孩来比喻乒乓球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3.教学生善用描写,如:“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片刻间,同学们发出了雷鸣般的掌声,教室里炸开了锅,同学们都欢呼雀跃,大胖子李明宇竟扭起“秧歌”、“咱们老百姓啊真啊,真高兴……”;“美女陈丽丽不顾淑女形象将眼睛眯成了一条缝;我那就更不用说了,得意忘形地哈哈大笑,我的笑声惊天动地,直到老师狠狠地瞪了我一眼,我才背上书包一蹦一跳地离开了教室”。这生动的描写充满生活气息,令人过目不忘。4.教学生会用联想,如:“真想马上飞回家,美美地吃个饱,正想着背后痒痒的,不一会儿便长出了一对大翅膀,同学们都惊呆了。我扇一扇翅膀竟飞了起来,我得意地在学校上空飞翔一阵,朝家飞去。妈妈正在门口与邻居阿姨说笑,看见我从天而降大吃一惊:“儿子,你……你这是怎么回事啦?”我沾沾自喜地说:“我自己长了一双翅膀……”突然老爸的大嗓门在我耳边响起:“闹钟响了N遍了,你还睡!”这个想象运用合理令人忍俊不禁。5.教学生巧用俗语、歇后语,例如:“郭老师向体育老师借课总是刘备借荆州——有借无还。”引导学生掌握驾驭语言的一些方法,久而久之,学生对语言表达的形象性大有改观,总有一些学生经过这样的训练脱颖而出。

这十年来,我始终做到以上几点,这对于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有很大益处。我愿不懈努力,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走出小学作文教学中的一条成功之路。

猜你喜欢
好作文习作作文
好作文从“欣赏”中来
好作文是改出来的
怎样才能让学生写好作文
如何培养小学生写好作文
习作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