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美玲
(福建医科大学人文学院,福建福州350108)
医学生职业心理素质培养初探
廖美玲
(福建医科大学人文学院,福建福州350108)
医学生能否顺利完成从学生向医生的过渡,与其在校期间职业心理素质准备状况密切相关。文章参照医疗行业职业心理素质基本要求,分析了我国医学生职业心理素质培养的内涵,对加强医学生职业心理素质培养提出了相应的见解。
医学生;职业心理素质;培养
医学生职业心理素质是指医生职业对预备进入该行业的人员所要求具备的心理品质的总和。职业心理素质从本质意义上说就是职业角色的心理素质,是职业素质结构中的一种特殊的职业心理因素[1]。同样,医学生职业心理素质也是医生职业素质结构因素之一,是对医学生整体素质结构中是否具备从事医生职业所要求的心理素质的反映。医学生职业心理素质的形成和发展与其一般的心理素质发展之间有着内在的规律性联系。医学生职业心理素质如何不仅关系到他们今后能否适应医生职业和专业发展的要求,而且关系到医学院校人才培养目标能否实现的重大课题。通过研究医学生应具备的职业心理素质,有利于医学生的健康成长,缩短优秀医生的培养周期。因此,关注和探索医学生职业心理素质的结构和培养策略是当前医学院校改革和发展中所面临的且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从医学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和医学生本身特点出发,在分析已有研究成果基础上,结合医生职业特点和专业成长的要求,笔者认为医学生的职业心理素质包括以下五个部分。
1.1 职业价值观
医学生职业价值观是在校医学生在学习和社会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对医生这一职业的一种信念和态度,是对未来医学职业生活的一种职业价值取向。医学生所持有的职业价值观念导致出现目前的行为表现,也预示其未来工作中可能采取的行为模式和工作态度。医学生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应包括:具有正确的职业价值取向,强调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协调;树立科学的职业理想;确定合理的职业价值目标及规划科学的职业发展观。职业价值观是医学生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职业选择起着决定作用,对今后的职业生活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在校学习期间是医学生职业价值观形成、定型的重要时期,它对医学生的就业观念、择业行为、职业目标、择业手段以及未来职业发展都具有重要的影响。医生是利用科学技术直接服务于人的健康和生命的职业,这一特殊性要求医学生必须从在校起就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并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培养良好的素质以适应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需要;通过正确的职业价值观约束医学生的择业行为,帮助医学生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促进医学生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尽快转变角色,激励他们爱岗敬业。通过正确引导医学生形成适应社会发展的职业价值观,能使其沿着正确的发展方向逐步实现人职匹配的职业理想,达到自我发展和职业发展的完美结合。
1.2 职业认知
职业认知是医学生对与医生职业有关活动的看法。如个体对为什么从事医生职业活动和达到何种职业目标的认识,也包括对怎样实现职业目标,如何选择何种手段、方法和途径等方面的思考和选择倾向。它是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职业生活中的反映。正确的医学职业认知是医学生职业心理素质的核心,它对医学生的发展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它有利于医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平等观和职业荣誉观,有利于医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义利观和职业价值观,有利于医学生根据社会需求和个人特点确立正确的职业理想,有利于医学生树立良好的医学职业道德,在工作中严格要求、精益求精,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促进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因此,应重视医学生的职业认知教育,使医学生坚定专业思想,明确职业权利和职业义务,形成正确的职业认知观。从某种意义上说,医生的成长就是确立、坚定职业信念的过程。正确而合理的医学信念是医学生顺利成长的重要保证。
1.3 职业道德
职业道德是职业心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未来的医生自身必须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才能更好的服务于医疗卫生事业。任何社会公民都应该讲道德,任何职业的人都应该有职业道德,而医生的服务对象是患者,因此良好的职业道德显得更为重要。所谓职业道德是从事一定职业的人们,在职业实践中形成的指导自己行为的道德规范。医务人员的职业道德观也称医德良心或医德良知,是医务人员对自己所从事职业应该具备的职业道德标准的自我评定[3]。医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培养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第一,高尚的医德医风。医学是直接服务于人的生命科学,高尚的医德医风是做一个合格医生的前提,是医生职业的灵魂。第二,爱岗敬业,遵守职业纪律。这是保证及时救治患者的前提条件。第三,良好的职业作风和职业习惯。良好的职业作风和职业习惯能密切医患关系,取得患者及其家属的配合、信任。如,医学生在学期间要注意仪表端庄,语言文明,待人礼貌,和蔼可亲,关心爱护他人。在未来的行医行为中才能对病人做到不急不躁,耐心倾听,认真检查,仔细解答,尽心治疗,使病人从心理上消除顾虑,通过任劳任怨的献身精神和满腔热忱的工作态度感化患者,赢得信任和尊重。
正确、高尚的职业道德观是激发促进医务人员提高业务素养,完善服务的精神力量。医学最主要的精神是医学人道主义精神,即“仁者爱人”的精神,它广泛存在于医德思想与医学实践中,“医乃仁术”是医德思想的核心,它贯穿于全部医德内容之中,既体现了人道主义精神,也反映了医学的社会职能和医生的职业道德特点[4]。因此应加强医学生对医德原则、规范、要求的理解和认识。有了正确的医学价值观,才能帮助学生深刻地理解医学的人文内涵,提高对医学社会价值、道德价值的判断能力,从而把握医学科学技术发展的正确方向,确保医学技术永远造福于人类。
1.4 职业性格素质
职业性格是一种特定的职业对从业者在性格上的基本要求,每一种特定的职业都要求从业者具有适应工作性质的职业性格。良好的职业性格对从业者能力的提高和事业的发展起着极大的推动作用。医生这一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其对从业者的职业性格要求。医学是一门实践性、服务型、风险性很强的行业,医学的特殊工作性质要求医务人员必须具有良好稳定的情绪,细心、耐心、热心、诚心、爱心等性格特征,如果缺少了这种性格特征,就很难胜任医疗卫生工作,也很难做到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例如在医患关系紧张的社会背景下,患者对医疗服务不断提出更高的要求,医师们在面临复杂的社会环境和巨大的工作压力下,必须保持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积极稳健的处世态度,以满足职业的需要。因此,应重视医学生职业性格的培养,教育学生不断分析、评价自己的性格,找出与医学专业不相适应的性格缺陷,从而扬长避短,不断完善,形成与医学职业相适应的职业性格。
1.5 职业技能
职业技能是一个人做好本职工作的前提和保证,它包括从事职业工作的专业知识技能和职业社会能力。专业技能是上岗后能胜任工作的前提,社会能力是能够做好工作的保证。医学是救死扶伤、保护人民生命健康的事业,因此一名医学生要能胜任医学工作不仅需要扎实的医学基本知识,敏锐清晰的观察分析能力,较强的动手操作能力以及养成知行合一的行为习惯,还要有较强的环境适应能力、团结协作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学习创新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从事医疗卫生工作。因此,应重视医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使医学生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全面的职业能力,为更好地从事医学职业打下基础。
医学生在校接受职业教育时期是医生职业心理素质形成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学生的心理可塑性强。职业心理素质培养作为学校教育目标任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建立起相应的基本制度,把职业心理素质的培养贯穿到医学院校教育的全过程,有机融入整个教育体系,形成有效的实施机制,通过多种途径使培养目标任务和各项内容得到落实。
2.1 医学生职业心理素质培养应遵循的原则
2.1.1 明确医学生职业心理素质培养的目标任务,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医疗行业对从业人员心理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应当对学生未来职业所要求的心理素质进行系统的研究,并明确提出相应的职业心理素质培养目标和任务,把职业心理基本素质培养作为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纳入教育整体规划加以实施。
同时,医学生是自己职业心理素质发展的主体,各种职业心理教育、训练必须作用于学生主体,落实到每个学生身上,职业心理素质培养的针对性、有效性也只有通过学生主体职业心理素质的提高来体现。因此,要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充分认识学生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培养其自我教育、自我完善的能力是实施职业心理素质教育的基础。此外,在对医学生进行职业心理素质培养时必须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和发展潜能,因材施教,发挥个体的主体作用,各种教育措施才能收到良好效果。
2.1.2 积极发挥医学院校教育的主导作用
医学院校是实施职业心理素质教育的主要场所,起主导作用。为更好发挥其主导作用,首先,学校应对学生的职业心理素质现状进行调查,摸清学生职业心理素质发展的水平和特点,掌握教育的主动权。其次,开展形式多样的职业心理素质教育,如开设职业心理素质训练课程,进行个别心理辅导,结合学科教学和临床实践进行职业心理素质教育,学校、医院相结合的职业心理素质教育等。第三,分析教师行为,开展有效教学。课堂教学渗透是实施职业心理素质的重要渠道,教师的教学行为对学生职业心理素质的养成有很重要的影响。医学院校教师和临床带教老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思想情操、道德修养,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格,在工作中做到为人师表、敬业爱岗、热爱学生、关心学生,以自己的实际行动陶冶学生情操、启迪学生心智、激化学生品质、优化学生品性,帮助医学生形成健康的职业人格。
2.2 医学生职业心理素质培养的途径
2.2.1 建立医学生职业心理素质培养的内容体系。在全校范围内开设职业心理课程,系统讲授相关职业心理素质的基本知识,使医学生从理论上认识医生的职业心理特点要求和正确的行为规范。
2.2.2 建立医学生职业心理素质培养的制度和长效机制。医学生职业心理素质培养的成效,同高校的教育工作者和管理者密切相关,所以,学校的各级领导和辅导员要系统地掌握职业心理素质的有关内容,在制度上要保证培养医学生职业心理工作顺利畅通,在日常教育中根据不同年级的特点进行分阶段、有侧重的教育,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医学生的职业心理素质。
2.2.3 加强医学生入学教育中关于职业心理素质思想的内容。在对医学新生进行入学教育时,除了进行必要的专业思想教育外,还应结合学科专业特点不断强化专业职业意识、专业职业心理特征,及早地让他们在思想上从医学生思考的角度逐渐过渡到一个医生的心理角度。此外,为达到较好的教育效果,使感性认识与理性教育相结合,可让新生适当地接触临床,接触患者。
2.2.4 采取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互相借重的方式。教师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应阐明知识技能与未来职业的关系和作用,使学生在专业知识技能的学习培养中,熟悉所学专业的职业状况,强化职业心理。在第二课堂要建立老师、管理人员、学生与社会人员代表组织的服务性学习队伍,结合社会现实进行专题性研究、实践活动等,使医学生从感性上、心理上认同职业的特性。
2.2.5 请本行业的优秀人士进行对话访谈。可以邀请已毕业的优秀医生来讲座、访谈等,用他们的现身说法,分析作为成功者的职业心理素质特点,用现实中鲜活的例子引导他们实现未来自我形象塑造,培养对未来职业的自豪感[5]。
2.2.6 充分发挥校园文化优势,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校园文化对医学生职业心理素质的养成具有一定作用,可以根据医学生的特点设置相应项目,将学生的兴趣引导到增长知识,完善人格,加强职业心理素质上来。同时,社会实践也有利于医学生积累社会经验,培养工作能力,因此,在可能条件下,应加强医学生的社会实践环节,如暑期卫生“三下乡”活动等,提高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提高自己的职业素质。
任何职业,都有其适应职业需要的要素特质,医学职业心理素质就是一种具有职业特异性的“医学职业心理特征的总和”。医护人员职业心理素质的优劣直接影响到医护工作的质量,特别是现代医学技术的发展和病人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对医护人员的职业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同时对医护人员职业心理素质也提出了更高要求,为适应现代医护工作的需要,医学院校必须重视强化医学生职业心理素质的培养。
[1]张大均等.关于学生心理素质研究的几个问题[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05,26(3).56-62.
[2]刘宪亮等.论医学生职业人格培养的内容及途径[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5 ,18(2):10-13.
[3]刘国庚.传统医学文化主流价值取向与医学生职业价值观形成[J].新乡医学院学报,2009,26(4):431-433.
[4]倪国琴.谈医学生思想品德与职业道德教育[J].实用医技杂志,2008,15(11):1483-1484.
[5]徐冬蓉,严晓兰.论大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38(5):148-151.
(责任编辑:徐国红)
Cultivating the Professional Mental Qualities of Medical Students
LIAO Mei-Ling
(School of Humanity,Fujian Medical University,Fuzhou 350108,China)
A good transition from medical student to doctor is closely related to student’preparation status of professional mental quality in medical school.According to the basic requirements of professional mental quality in medical industry,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implication for the development of professional mental qualities of medical students in China and suggests how to strengthen the improvement of professional mental qualities of medical students.
medical students;professional mental quality;cultivate
B84
A
1009-3583(2010)-06-0093-03
2010-09-07
廖美玲,女,福建龙岩人,硕士,福建医科大学人文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