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的光影世界
——浅析德彪西前奏曲《焰火》

2010-08-15 00:51孙静
枣庄学院学报 2010年3期
关键词:印象主义德彪西焰火

孙静

(阜阳师范学院 音乐学院,安徽 阜阳 236034)

多彩的光影世界
——浅析德彪西前奏曲《焰火》

孙静

(阜阳师范学院 音乐学院,安徽 阜阳 236034)

《焰火》是德彪西钢琴音乐中晚期的代表之作,本文通过对作品的曲体结构、调式和声、音乐形象和演奏要点的分析,旨在领略印象主义音乐的特殊魅力,为印象主义钢琴音乐的学习做基本的探究。

德彪西;印象主义;焰火;光影;色彩①

印象主义的典型代表克洛德·阿希尔·德彪西一生创作了大量的作品,这些优秀的作品在题材、调式、和声、织体、音响、曲式等音乐基本构成的一切方面的深刻变革,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他的作品中,音响所带来的模糊的轮廓、朦胧的色彩、不易分辨的色调变化;通过声音所塑造的种种幻象、印象和气氛等,都构成了德彪西具有很高审美境界的独一无二的音乐语言。(“不仅仅是音乐的图画,而是对一种气氛、一种心理的复杂而细腻的再现,是象征主义音乐的代表”)。他的钢琴二十四首前奏曲就是其印象主义钢琴音乐的巅峰之作。《焰火》是最后一首,也是篇幅最长的一首。

《焰火》是德彪西钢琴创作的中期和晚期交替时的作品,这时的创作理念已经走向成熟,音乐的所具有的特征不仅是凝聚了德彪西音乐语言的精华,同时也具有华丽而艰深的技巧。在这首作品中,通过各类音程组合的琶音、音阶、和弦和多变的色彩、触键为我们展现了巴黎节庆时广场上火树银花、色彩绚烂的焰火场景,描绘了人群在观看焰火时欢呼、喝彩的狂热气氛。色彩运用大师德彪西通过含蓄手法和音乐语言为我们展示了一个具有多彩和声的音响世界和一个崭新的意象世界。

作品分析

前奏曲这一题材原本形象单一、结构短小、前后基本无对比。德彪西对于这种传统的题材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和创新:在德彪西惯用的联体曲式 (多段组合)的写作方式基础上,结合了回旋曲式的结构特点,使其发展成为一篇规模宏大的前奏曲。全曲共分为八个部分:引子 (1-24小节)——A(25-46)——B(47-56)——C(57-64)——A1(65-70)——D(71-78)——A2(79-89)——尾声 (90-98)。从乐曲的结构布局上看,音乐的铺陈紧紧围绕着标题所提示的音乐形象展开:引子部分是规模较长的完整段落 (共 24小节),本身的结构就包括引子 (1-2小节)、结尾和连接 (20-24小节)。A部分是乐曲主题的陈述及对主题的转调重复,其中主题的主要动机 (27-30小节)取自于法国国歌《马赛曲》的旋律片段,并在A1和A2部分中再次变化出现,得到了不断的发展和升华,最后在乐曲的尾声中与《马赛曲》的主题相互交织,从而贯穿全曲。三个插部与主题的关系(其中B和 C部分之间省略主部)可以视为对比、展开和变奏的写作手法,这是近现代回旋曲式结构的特点。但在整首乐曲的写作上,源于德彪西“没有任何东西打断它,而且永远不会回到它的本来面目”[1](P14,29)的写作思路,乐曲呈现出联体曲式的特点,音乐的主要动机在各种层次上穿插、重复、变化,并被有机地组合成一个整体。整个音乐的发展自由流畅,体现出印象派作品追求连贯、不间断的带即兴性的特点,一种稍瞬即逝的、片段性的音乐的组织手法。

色彩性和声和调式的转化是德彪西钢琴音乐的又一大特点,正如他给朋友的信中所道:“我喜欢色彩胜过音乐,即和声胜过旋律”。在作品中,德彪西以音响和音色的需要为出发,将各种调性、和声融合成变幻万千的光线和色彩,去营造作品的诗意和图画。自然大小调、全音音阶、五声音阶、不协和和弦、附加音和弦、旋律的和声化等等手段,都是为表现作品气氛、色彩、情绪而服务。在《焰火》中,和声色彩对光色的描述更是发挥到了极致。对于传统的和声和调式的布局,德彪西只是保留了其严密的调性逻辑的特点,整首乐曲中半音型动机 (引子中 C和降 D叠置构成的和弦)作为全曲调性布局的依据,在主部、各个插部、结尾中都采用了小二度关系的调性原则:主部中,主题和主题的变化重复就是在 C和升 C调性上的小二度关系;A1部分中的双手刮奏、插部B和 C中左手出现的大量二度音程以及大小二度的调性交织;尾声部分中,左手持续音和结束音降D与 C大调之间的小二度关系等,使全曲在调性关系上得到了呼应和统一。

音乐形象和演奏

《焰火》这首印象派钢琴音乐的代表之作为我们所呈现出的画面、声效、色彩、气氛、情绪等等视觉和听觉的盛宴,除了要具有高超的演奏技巧之外,还要凭借敏锐的感触和想象,去扑捉大师所追求的精神上的意象世界:

引子部分中整个音乐的背景是左右手双重调性叠置(左手是 F大调,右手是降 G大调)的三十二分音符的跑动,手指在 pp力度的控制下适当放平,指触要敏感,弹得轻巧而均匀,追求“片”、“块”而不是“点”的效果。伴随着弱音踏板和右踏板,营造出夜风徐徐,远处朦胧的夜景下,熙熙攘攘的人群在等待焰火晚会的场景。偶尔出现的八度和二度的音程仿佛是远处天空闪现的小礼花,手指的架子要搭好,手腕放松,用指尖轻轻拨弹,声音柔中带亮。乐曲 17小节突然出现的黑键上的刮奏,力度为 f,好似一道强光喷射到夜空,划亮了整片天空,拉开了焰火盛会的序幕。演奏时手指和大小臂要保持固定的手势,触键快速而富有穿透力,声音明亮而不尖锐,左右手连接无痕迹,一气呵成。18到 24小节是引子和主部A的连接,双手交替的托卡塔音型,从 pp到 f的力度变化,要求手腕灵活放松,指尖轻快地点击键盘,声音富有弹性,整个气氛在力度变化中逐渐活跃起来,为主部主题的出现做好了铺垫。

主部A的呈现主要是主题动机伴随着双手交替上下翻滚的音流,展现出巴黎广场上空喷发出的各式各样五彩缤纷的烟火,华丽短暂、此起彼伏。并随着主题的转调重复,气氛越发热烈起来。双手交替的五连音要借助于臂力,处理好左右手音色的衔接,声音华丽流淌而不失清晰。在这种音响的衬托下,主题动机寥寥数音在低音区如同号角般吹响,表现时将手臂的力量沉入键底,指触稍厚,音响突出而又能够和瀑布式的音流融为一体。主题的转调重复(35小节开始)出现在右手的高音区,织体也从单音的旋律变成了八度,要弹奏的大气、有光泽,散发出绚烂的色彩来。38到 40小节,音乐转为弱奏,主题的变形在高音区上下跳动,左手音流轻轻地滑动,仿佛是绚烂的烟花绽放后划过天空的余辉,要控制右手指尖轻拨琴键,使音色透明,余音轻轻回荡。

随着音层的加厚,音乐突然转入由纯色彩性的八度柱式和弦和二度音程所构成的插部 B。音色和织体的转换,仿佛是另一种烟花的绽放,时强时弱、时明时暗,节奏紧促而富有有弹性。在弹演这种印象派的和声时,不能仅仅从旋律和和声的层次上去区分,更重要的是对音色变化的再现。谱面上不同的触键和力度的要求,所对应的是烟花绽放的远近、明暗、光影,以及人群观看焰火时跳跃而兴奋的心情,甚至能够听到喝彩的声音,总之要用想象去控制指触。整段和弦的演奏,要借助于大小臂的灵活转动,声音避免“硬”和“散”,通过力度的渐变和音色的衔接,使音乐自然流畅不间断。插部 C的音乐材料是半音型动机的发展变形,每两个乐句的主旋律音之间保持二度的进行,音乐一直控制在微弱的力度上。这种八连音的弹奏,句头音可稍稍用指尖多送一些,柔亮轻盈,其他的音符轻轻带过,音色仿佛是一串串金色的流苏慢慢地升腾在寂静的夜空中。61到 64小节中,块状和声的弹奏要求贴键将臂力送入键中,轻柔而不虚飘,加入左右手相互配合的轻轻刮奏,音色像丝绸般柔滑,整个音乐形象飘逸洒脱,充满梦幻色彩。

A1部分是主题在升 C大调的再现,双手九连音控制在 pp上的连续跑动、和主要动机在 f和 ff力度上的爆发,形成强烈的听觉和视觉 (想象中焰火的色彩)的对比,音乐充满了张力。插部D左手二度的震音和右手对主题片段的变化再现,描写了人群攒动,情绪逐渐高涨的场面,震音要演奏的非常均匀,并把和弦的变化交代清楚。八个小节后音乐很快转入到A2这一全曲的高潮部分中:在一串串波澜壮阔的音流中,音响开始爆发,到处是炽热的光芒、五颜六色的焰火和沸腾的人群,最后乐曲的气氛在双手二度的刮奏中达到了高潮。这一段中,乐句的渐强处理要夸张,把力度变化所带来的音乐张力表现出来。和弦的弹奏(特别是 85-87小节)要充满爆炸的感觉,手指的架子搭牢,重心放到腿部,力量从背部出发,声音充满强烈的闪耀感和激昂的情绪。经过 89到 90小节的渐慢和减弱,音乐进入了尾声部分,仿佛狂欢过后镜头的拉远,黑夜又逐渐吞没了一切,远处传来了法国国歌《马赛曲》的旋律,空灵而悠远,在主部动机的伴随下,逐渐消失在茫茫的夜幕中,结束全曲。

当然,对于《焰火》的演奏,掌握印象主义钢琴音乐的基本触键方法也是非常重要的:比如,触键的基本部分多以指肚为主,音与音之间的连奏有瞬间的粘连;以轻巧、柔软、纤细的指触为主,下键的速度以音色的表现为依据;指触的角度非常多样,但要避免垂直的敲击发出结实颗粒的声音等等。另外一个区别于其他时期音乐的特点,即弱音踏板的频繁使用。这并不是指所有要求弱奏的部分都要使用弱音踏板,而是把它作为改变音色的手段之一。弱音踏板的层次、长度都要依据音乐的需求而取舍。比如引子部分中,为了追求声音的朦胧感和音色统一,弱音踏板要一直用到第 14小节。53和 54小节中左手低音部分的D音上,可以将弱音踏板踩下,以与右手高音区小二度的强奏形成明显的音色对比。

在德彪西二十四首前奏曲中,每一首都有标题,用意是通过语言的描述提供一个音乐的场景,引发想象的空间,结合对《焰火》这一作品的分析,我们可以初步了解印象主义音乐风格的特点:与传统的音乐相比较,德彪西既不注重结构的严谨,也不像浪漫主义音乐那样侧重旋律和情感的表述。他的音乐是“把五官所接受的所有印象变为音乐”,[2](P269)描述性的音乐语言、场景的勾勒、意境的营造,“色彩”的变换才是最主要的。因此,我们在对于印象主义音乐的学习中要抓住重点,依靠听觉的敏锐和想象力,通过努力练习多掌握印象主义风格的弹奏技巧,从而慢慢接近作品所营造的意象世界,领略德彪西钢琴音乐的艺术魅力。

[1][美 ]彼特·斯·汉森.二十世纪音乐概论[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1.

[2]赵晓生.钢琴演奏之道[M].上海:上海世界图书出版公司,1999.

[责任编辑:张伯存]

J605

A

1004-7077(2010)03-0039-03

2010-04-28

孙静(1978-),女,安徽涡阳人,阜阳师范学院音乐学院讲师,主要从事钢琴教学与研究。

猜你喜欢
印象主义德彪西焰火
从拉威尔的《波列罗舞曲》议印象主义风格的包容性
由拉威尔《山谷钟声》主题形象塑造引发对泛印象主义风格的思考
浅谈许幸之《印象派就是印象主义》
最好的礼物——印象主义大师
焰火为什么会有各种各样的颜色
德彪西钢琴前奏曲《雾》之音乐分析
焰火
试析德彪西《格拉纳达之夜》音乐特色
诗画为媒、音乐为本——以德彪西《月光》为例,谈印象派音乐语言的解读
德彪西的情感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