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娟
(遵义师范学院马列部,贵州遵义563002)
新升地方本科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与大学生科技创新意识培育研究
杨 娟
(遵义师范学院马列部,贵州遵义563002)
校园文化建设的理论与实践探索开始于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而新升地方本科院校的升格历史还不长,校园文化建设研究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还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更缺乏学理上的把握,将科技创新意识的培育纳入整个校园文化建设还没有形成整体的格局。文章从对新升地方本科院校校园文化建设面临的问题,校园文化建设与创新能力的概念,校园文化建设与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关系,新升本科院校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等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新升地方本科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创新人才培育
高校校园文化是校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总和,它是高校内在精神的体现,对一个学校的定位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近年来,随着高校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办学水平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专科学校升格为本科院校。但是专升本只是意味着学校规格的提高,并不表明学校已经达到本科院校的水平,高校从专科模式向本科模式的实质性转变是一个认识和实践曲折和反复的过程,校园文化建设要经历一个成长和发展的阶段,才能逐步达到相对稳定和成熟的具有本科特色的校园文化。转型期新升本科院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上面临诸多问题。
高校校园文化属于社会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内容广泛、系统开放的文化形式。校园文化是指学校在创建和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体现学校特色的师生一致认同的思维模式、道德规范、行为习惯和价值观念的总和。它影响校园中每一个人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和理想信念,对学校成员有巨大的凝聚力、感召力,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创新”概念的出现在上个世纪初,由当时的经济学家为了技术的应用而提出来的。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创新”一词的意义被不断的拓展和深化,并被用于教育和人才培养上。近年来,知识经济、知识创新、创新教育等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面对知识、经济和世界大范围人才竞争的挑战,创新人才培养已成为学校教育以至政府迫切而重要的战略任务。高等学校是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摇篮,加强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高等学校教育改革的核心目标,也是提高高等学校人才质量的关键。大学生能否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事关我国未来社会的兴旺发达,事关国家核心竞争力的保持。因此,本文试图从校园文化建设入手来研究创新人才的培育。
校园文化的内涵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物质文化,主要是指校园的物质环境,即构成校园各种物质条件的各种教学、科研、生活的设备、设施、建筑、环境等,这是校园文化实体存在,直接反映了学校的发展规模和水平。第二层次是制度文化,即学校的组织、机构及其规章制度等,是高校校园文化各组成部分的连接点,是维系高校正常秩序和校园文化整体发展的保障系统,以文字为载体,通过一定程序的组织活动显现于外,是高校的外显文化。它是通过外在形式内含校园文化中所倡导的文化精神。第三层次是精神文化,即包括体现学校特色和精神的优良传统、校训校风、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等等。上述几个层次,相互依赖,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共同构成一个学校特有的校园文化。
创新能力是指在学习前人知识技能的基础上,提出创见的能力。即产生新认识、新思想和创造新事物的能力。创新能力涉及一个人多方面的素质,如拥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科技智能素质、人文社科素质、个性心理素质、劳动身体素质,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具体体现。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是高等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创新能力是把创新意识与思维转化为有价值的前所未有的精神产品或物质产品的实践能力,是创新意识与创新思维在实践中的确证和外化。创新能力来自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提供自由思维的空间、营造浓厚的创新氛围,并提供必要的物质保障,校园文化及其建设的内容正是从优化成才环境、丰富学生业余文化活动、塑造健康向上的校园精神等方面着手,来实现课堂以外的教育目的和教育效果,开阔学生的视野,增强学生的求知欲望,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育学生的创新意识,通过各种科技和实践,从而提高大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
(一)新升本科院校校园文化建设面临的社会背景。随着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社会信息化的发展,以及我国全面进入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的发展阶段,人们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日益多样化,这就必然导致人们思想观念的多样化。同时,随着高校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使大学生的学习、生活环境发生了相应变化。这些变化对新升本科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
(二)文化“硬”环境建设的问题。文化“硬”环境建设即物质文化建设,是大学生都能看得到或听得到的最直观的文化建设,它体现美育功能,体现一种有意识的教育。但新升地方本科院校很多都属于省市两级政府共管,因而,政府都不愿意投入资金给不直接产生经济效益的大学,使得这些本科院校不管是硬件还是软件都不能跟老牌大学相比,真可谓举步维艰。再加上国家投资采取扶强不扶弱的政策。因而大学校园人文景观缺乏,绿化不尽如人意,图书馆不能满足需要,课外文体活动设施缺乏等问题较为普遍。大多数大学校园的公共文化设施实行有偿使用,收取较高的费用,这让学生无法承受,导致利用率低,使得大学生综合素质得不到提高,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得不到培育。
(三)新升本科院校在校园文化认识上的偏差。专科院校由于办学规模小,办学层次低、科研条件差、学校名声不响等条件限制,很难将自己的任务定位到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之一体的高度,反映在校园文化上,便出现无意识的狭义校园文化论的认同,主要表现在把单纯的学生的课余活动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目标,把以文化娱乐为主的实体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主要内容,这样就会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出现建设目标不明确、文化活动形式化、表面化、容易产生流俗的倾向。忽视校园文化与校园文化活动的区别,忽视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统一,忽视教学、科研和服务社会的统一,最终会导致校园文化主体的浮躁心理和急功近利心态。
(一)大学校园物质文化是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育的物质保障
现代大学校园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的空间物质形态,是现代大学校园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物质基础,也是现代大学综合实力的一个重要标志。优美的环境、合理的布局、完善的设施,以及一支具有人格魅力、学术高深、善于育人的教师队伍能使学生在求知、求真、求美、求乐中,得到潜移默化的启迪和教育,使精神得到满足和愉悦,道德素质得到提高。因此,一所高校,尤其新升的地方本科院校,要根据高校的类别、环境、财力等不同情况,积极加强校园物质文化建设,为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育提供物质保障。
首先是创建和谐的校园环境。校园环境是校园物质文化的重要内容,构建和谐的校园文化,必须积极加强校园环境的建设,为师生员工提供良好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条件。校园环境应具有美的形式,既要集中体现社会美,同时还要兼容科学美和自然美以呈现出大学文化精神所倡导的人与人,即人与社会的和谐。别具特色的校园环境能够使学生提高自已的社会智力、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增加适应飞速发展的社会能力。轻松、愉快、欢乐的大学校园环境文化可以激发起大学生的情感活动,开辟思想自由驰聘的天地,从而增强求知欲望,激发起创新意识。
其次是大学校园设施的投入。这是大学生进行科技创新的物质载体,新升本科院校在升格后的短时期内,由于大量的扩招,在硬件方面,学校原有的教学仪器设备、校舍、图书馆的规模和图书资料等日趋紧张,存在总体资源短缺的问题,因而无法为日益增多的大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育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但学校应该力图做到以下几个方面的投入:(1)建立一个现代化的大学图书馆,它的基本功能是收集、整理、利用和保存文化。(2)建立一些开放的实验室、操作室或实践基地,这是高等学校培养适应社会所需求的高级专门人才的重要基地,也是开展科学研究活动的重要基地。大学生可以充分利用这些地方的师资、场地、设备等条件,为学生开展科学研究创造良好的环境。(3)建立现代化的校园网。这是现代化大学校园物质文化设施中的重点和亮点,发挥着重大的作用。信息时代不是关起门来进行科研创造活动,而应该广泛利用丰富的信息资源,掌握国内国际的学术动态,为自己的科技创新活动有所帮助。
再次是大学校园要具备一支具有科技创新能力的教师队伍。这是一所大学存在和发展的组织基础,是一个学校要在激烈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秉承而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新升的本科院校升格并不意味着教师教学能力同时升级,他们的教学理念在不同程度上仍停留在专科层面,教师的本科教学理念落后于国家和社会对高等学校人才质量的要求,落后于新建本科院校自身确立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要求,也落后于家长、学生本人对高等学校教育的要求,一部分教师的思路狭窄,创造性不强,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造成学生思维滞塞,缺乏质疑的品质,不会变通,必然影响着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与提高。同时,新建本科院校处于转型与提升时期,大多数教师课时多,没精力和时间搞科研;部分教师受自身条件制约,没有能力搞科研;个别教师认为搞科研是苦差事,不愿搞科研,即使搞科研,也是为了晋级评职,不得已而为之,缺乏自主性和自觉性。综合上面几点,新升本科院校具有科技创新能力的教师队伍还没形成,值得担扰。创新人才的出现,既要靠个体的努力和奋斗,还要具备一定的物质设施,但同时最重要的就是离不开学校的发现,即具有人格魅力、学术造诣深、善于育人和善于创新的教师的培养。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表现在传授高深学问的同时,以其人格魅力和治学态度给学生以深刻的影响,指导帮助学生把外在文化内化为自己的综合素质,使学生成为具有主体精神和创造力的人。
(二)校园制度文化是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育的政策支持。制度是社会公平正义的根本保证,制度也是高校管理公平、公开、公正的保障。高校校园文化由制度文化来塑造,通过长期的积累和沉淀而成。制度文化作为学校文化的内在机制,内含着校园文化价值要求并具有规范协调功能的校园组织制度,它是校园师生在日常工作中用来指导、规范自身各种行为实践的文化层,体现着校园文化的结合力。其内容主要包括高校的各种规章制度、公约守则、校纪校规、行为规范、集会庆典等集体组织的文约式活动,如校训、学生守则、教学管理制度、文明行为准则等。因此加强高校校园制度文化建设,对高校校园文化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新升本科院校校园制度文化作为全国高校校园制度文化的一个子系统,一方面具有一般高校校园制度文化的共同特点,另一方面又有其独特性,在教育改革的推动下,在制度改革方面取得了很大进步,但仍存在不少的问题。
第一,在多元和开放的校园文化中,对校园制度文化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在大学校园里,教师和管理人员往往相互漠视,在属于自己的领域内,他们对如何形成一所大学独有的文化有不同的见解。教师的文化观是希望学术的自由、束缚的减少;管理者的文化观则是有效的管理,制度的健全,从两种文化观对学生的影响来看,老师因其与学生接解多,权威性强,从而影响大,而管理者因其与学生之间是一种纵向的管理关系,因而他们的文化观往往使学生逆反而拒绝之。所以管理者与教师之间在校园制度文化方面难以达成共识,制度的约束力比较弱。
第二,校园制度文化建设的系统性、权威性、可操作性不强。高校校园制度文化是多层次的,有学校颁布的,还有学校各职能部门、各院系自行颁布的,在制度的制定、实施过程中,很多新升的本科院校都是以部门领导的意志为转移,行政势力较大,政出多门,缺乏系统性,往往造成制度的重复和抵触。校园制度文化建设主体是多方面的,既包括管理者、教师,也应该包括学生,但往往是管理者为了管理单方面自上而下地制订,使得教师和学生共同抵触。对制度缺乏信任感,直接导致权威性下降。当然,可操作性就显得不强。
第三,校园制度文化建设的滞后,对这个新升本科院校来说,表现尤其明显。随着经济全球化、政治格局多极化、信息现代化的发展,大学生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生活方式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变化和发展着,校园制度文化建设要紧跟时代加以健全和完善。然而很多新升的本科院校的制度还停留在专科层次的水平上,对不合时宜的不及时废止、修改,当出现新情况、新问题时,却没有合理的规章制度可遵循而加以管理。因此,加强高校校园制度文化时效性建设是当务之急。高校校园制度文化是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政策支持,完善的制度和机制是学生开展科技创新活动的保障。要建立创新能力培养保障机制,就要有一定的组织机构和管理运行机制作为保障,组织机构是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实际运作体系,它包含各院(系)处、所、室等实体性的比较稳定的研究和教学单位,可建立“创新学分制度”,营造良好的创新教育环境,建立符合创新教育要求的师生评价体系,全面考核学生是否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造思维和创造能力。
(三)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为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育提供了深厚文化底蕴
校园精神文化能够调节学生的思维模式,丰富思维内容,调动各种思维能力,激发创新灵感;可以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做到“知”与“行”的统一;可以培育学生的竞争合作精神,形成独立的完美人格。校园文化建设中各种活动的开展,校园精神的塑造为学生创建了一种有利于开发学生潜能,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宽松文化环境。江泽民主席1999年6月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特别强调:“每一个学校,都要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思维,营造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氛围,为学生的禀赋和潜能的充分开发创造一种宽松的环境。”校园文化活动增大了各种信息数量,增加了知识种类,学生在活动中能够产生丰富联想,寻求多种事物的交叉点,产生新的思路,提供多种设想,得出有价值的结论。大学生通过参加文体活动,可以提高艺术素质,启迪相象力,保进身心健康;通过参加课外科技活动,可以架起课堂和社会的桥梁,在验证科学真理过程中,培养发散思维能力、辩证批判思维能力和隐喻联想思维能力,有助于其创造思维非智力因素的增加;学生组织参加的社会实践活动和公益活动,可以增强适应能力,还可以在多种活动中转换角色,调动各种思维能力,激发创新灵感。同时,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可以弥补专业教育的单调和不足,特别是一些兴趣小组、专业学会等,使文理渗透、学科交叉、优势互补,有利于发挥理科学生的相象力、知觉、感悟力等形象思维,培养文科学生定量分析的逻辑思维,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为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打下坚实的文化基础。
新升本科院校除了必须遵循一般本科院校的一般规律外,还存在着非常明显的特殊性,即前面所述及的老牌本科大学所不曾面临的问题。那么,新升地方本科院校要培育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就要从高校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制度文化建设和精神文化建设找到最佳结合点,为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构筑一个良好的平台,为迎接知识经济、建设创新型国家培养人才。
1.统一认识、明确目标
学生在校期间的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不是靠某一个部门单独能够完成的,需要各个部门协调行动,齐抓共管。要加强对校园文化建设的领导,加强对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要高度重视、统一规划、充实队伍、增加投入,真正把校园文化建设摆上议事日程。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学校要明确校园文化建设的目标,各部门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担负起不同的职责和任务,相互配合,以积极的态度支持和参与校园文化建设,努力营造多彩、有序、高雅的校园文化氛围,丰富校园文化生活,为学生开展创新活动,培育创新意识提供良好的条件。
2.政府和学校要加大资金的投入。这是校园物质文化建设的关键和核心。地方本科院校已成为我国实施大众化高等教育的生力军并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高等教育事业具有公益性和产业性双重属性,这种双重属性使得高等教育必然与社会经济振兴、科技发展、文化传承、社会进步融为一体。一般说来,地方本科院校处在副省会城市或中等城市,由地方政府举力。因此,政府为高校的发展而投入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学校也要从各方面支持和积极扶持学生的科技创新活动,从而培育大量的具有科技创新能力的人才,最终为地方的经济社会服务。
3.建立一支高素质、有创新能力的师资队伍。
美国哈佛大学前任校长科南特说:“大学的荣誉不在于它的校舍和人数,而在于它一代一代教师的质量,一所学校要站得住,教师一定要出色。”以创新为核心的高等教育,必须依靠那些善于吸收最新科技成果,将其积极用于教育教学中,并且有独到见解,能够实施行之有效的教育教学方法的创新型教师。离开了高素质的创新型教师,学校要培养出大批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学生是很困难的。因此,教师是大学生开展科技创新活动的推动力,教师对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各环节的指导和把关是促使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起点高、成果上水平的重要因素。教师对学生的指导应是引导式、辅导式指导,就是指在科技创新过程中,教师对学生进行启发式的指点,学生遇到问题时帮助他们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从而逐渐增强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及提高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实际能力。
4.提供必要的科技创新资金和物资,为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提供基本保障。大学生进行科技创新需要一定的场所、设备和经费,学校应该创造各种条件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支持,这是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得以开展不可或缺的条件,否则大学生的科技创新活动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目前,高校存在的一个普遍现象是重视教师科研的投入,而忽视学生科研投入。在科研立项和经费的设置上,学生和教师相比,更是相差甚大。要培养大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就要引导学生直接参与科学研究,给他们提供良好的科研条件,高校可以从校财政中划拨出一定数量的资金用于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和学生科技竞赛活动,同时也应该积极寻求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与合作,拓宽经费的来源渠道。另外,学校各种仪器设备和实验室要有秩序地对学生开放。
对于新升的本科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更多地应该从制度文化着手,积极建立适合教师发展以及学生发展的相应制度体系。用严格的制度体系规范和引领其它文化层,学校的制度文化对校园文化起到重要的导向和约束作用,合理的规章制度是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和思想品德的规范化,没有明确的规章制度,教育的要求就会空泛无力。本文围绕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机制,进一步完善与学生科技活动相适应的管理办法和运行机制.
1.组织人事管理制度。对大学生的科技创新活动可以实行教务处、科技处、团委和各院系共同管理的制度,并由这些部门各出人员组成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计划领导小组,作为负责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领导机构,制定主要的政策措施,明确职责和任务,听取科技创新活动的进展报告,奖励有突出成绩的个人和集体等,进一步激发教师培养科技创新人才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建立科技成果管理制度。学校应该建立起一整套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经费管理、使用制度,保障经费合理、有效、有序的使用,避免浪费,比如实行经费专户管理、专款专用、定期审查等办法,使之贯穿于每一项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始终。建立大学生科技成果登记、申报制度,资助学生申请专利,这样可以保护大学生的知识产权,避免知识产权的流失或被不良厂商所利用;建立学生科技成果的创新、转化、推广等应用管理制度,引导学生积极投身于成果的商品化和向现实生产的转换,实现科技成果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
3.建立有利于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激励机制。学校应当制定并完善有利于实施创新教育的规章制度,以确保创新教育走上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对学生的一些创新活动要给予学分上的认定,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对有重大创新的科技创新或在国家级科技竞赛活动中获得重要奖项的学生,可以获得相应学分;对于有一般科技创新成果的学生,可以设立综合评分规定,在学生奖学金评定、三好学生评定等给予优先考虑或政策倾斜。
大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发挥和创造力的实践都受到客观条件、社会环境、校风学风的影响和制约。社会的经济状况、政治结构、民族传统文化、生产力发展水平以及人的思维方式,都是制约大学生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形成和发挥的重要因素。只有营造良好的科技文化环境,渲染浓厚的科技创新氛围,才能培养大学生的创造力;只有重视大学生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和坚强的创造意识的培养,才能激发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开展,培养科技创新人才。
1.优化学校的教育环境。它是指使科技创新教育贯穿于大学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人的创新能力来源于创新思维,创新思维建立在合理的知识结构之上。高等学校尤其是新升本科院校要转变教育观念,更新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培养更多跨世纪的创新人才。首先应加强基础课程建设。基础课程又称核心课程,主要是根据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必须具备的素质标准,制定的旨在使学生获得合理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的课程。强调课程设置要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其次是注重文理渗透。对文科学生开设部分自然科学课程,对理科学生应加强人文学科课程的教育,特别是目前学生因“考研”而偏重英语,轻视国语的倾向,应加强传统文化教育,改变学生知识狭窄、传统文化肤浅的现状,使学生知识既博且专,能够逐类旁通,在未来的工作中具备创新能力。再次,在教学模式上,要以提高素质为中心把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摆在突出位置,将课堂教学和科研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多角度、多层面地开发和培养大学生的创造能力。把科学研究引入大学教学全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直接参与科研活动,把学生的课程设计、毕业设计、毕业论文等纳入某项课题研究之中。通过实践教学,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合作精神和创新能力。同时,还要引导大学生主动实践,形成良好的校园科技创新氛围,这是创新能力的关键。
2.从学生思想道德文化教育抓起,塑造学生高尚的人格。但丁说:“道德常常能填补智慧的缺陷,而智慧却永远填补不了道德的缺陷。”高校校园思想道德文化教育,是在以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为主渠道的课堂教育教学的前提下,通过党政工团等有形的、常态化的丰富多彩的组织活动实施的。然而,思想道德品质养成与固守的艰辛性、终生性,使其不可能在某一个时段达成一蹴而就的效果,而应该采用多种途径,采取循循善诱、潜移默化的浸润等方式方法才能得以有效地实施。为营造良好的校园道德文化氛围,必须从大学生的德性养成与诚信教育抓起。一方面,大学生德性养成主要包括生活习性的养成、学习习惯的养成,人际习惯的养成,心理倾向的养成,劳动观念的养成,环境意识的养成。学生宿舍是培养大学生德性养成的重要场所,要创建优秀的宿舍精神文化,把它作为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基础。另一方面,诚信是德性养成的基本条件,高校要建立以培养学生诚信观念为主旨的“诚信工程”,让学生意识到诚信已成为市场经济下用人单位选聘人才的一张重要的道德通行证。
3.鼓励学生参与各种科技创新实践活动,培育大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实践是创新的源泉,要在实践中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科技创新能力。社会实践活动为大学生创造力的发挥提供了重要的现实条件。组织学生参加“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全国创业计划大赛、全国数学建模比赛等以及学校内的各种演讲、英语角、计算机协会等第二课堂,能增加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大学生的竞争意识和科技意识,并在活动中培育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积极引导大学生社团文化活动,高校最醒目也最具有标志性的文化领域,就是学生丰富多彩的社团文化活动。学生社团的出现及社团活动是大学阶段学生身心发展、自我意识和社会参与意识增强,并趋于成熟的必然结果,为学生提供了展示自我、完善自我、自主创新的空间,也是校园文化从形式到内容充分展示的一道亮丽风景线,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活动,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启发他们的创新意识。发挥科技创新基地的示范和辐射作用,把课堂、实验室所学的知识延伸到课外,鼓励大学生带着科研课题下乡、进企业,到社会实践中锻炼能力的探索新知。在指导教师的带领下,与地方政府联合开发新课题、新项目,为地方经济社会服务,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道路,通过多种渠道探索培育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新载体。
[1]杨震.论新时期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6,(03).
[2]骆玉安.试论校园文化建设在创新人才培养中的作用[J].焦作大学学报,2004,(03).
[3]杨新起.新世纪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论[M].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1.
[4]胡诗红.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J].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04).
[5]杜海燕,武步成.山西高校校园制度文化建设[J].山西大同大学学报,2009,(03).
(责任编辑:魏登云)
On the Campus Cultural Construction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of Undergraduates in Newly-established Universities
YANG Juan
(Marxism-Leninism department,Zunyi Normal College,Zunyi 563002,China)
Starting from the time between the late 1980s and early 1990s,the studies on campus cultural construction has achieved fruitful achievements.Nevertheless,theoretically or practically,the cultural construction has not formed a complete system,even an academic theory we can have good mastery of;besides,the integration of cultivation of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into campus cultural construction has not come into a whole pattern as well.This article endeavors to explore the problems emerging in the construction of campus culture,the concepts of campus cultural construction and innovative ability,the relations between campus cultural construction and cultivation of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of undergraduates and the feasible ways to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campus culture and to cultivate the undergraduates’ability of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newly-established university;construction of campus culture;cultivation of creative talents
G40-05
A
1009-3583(2010)-03-0085-06
2010-03-25
遵义师范学院科研资金资助项目(2008012)
杨娟,女,湖南洞口人,遵义师范学院马列部副教授,研究方向:邓小平理论、区域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