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红薇 葛海云
(伊犁师范学院 新疆 伊宁市 835000;霍城县萨尔布拉克镇政府 新疆 霍城 835200)
农村党的建设是新时期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整个党的建设中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农村党建工作的好坏,党员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党的执政能力的高低和执政地位是否巩固。因此,必须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农村党的建设,全面准确掌握农村党建工作的现状,总结经验,查摆问题,制定对策,不断提升农村党建工作的质量和水平。
霍城县萨尔布拉克镇共辖11个村,总人口4.2万人。镇内居住着维、汉、回、哈、东乡等13个民族。全镇共有党员759人,其中农村党员607人,占农牧民人口比例的1.9%。近年来,霍城县着眼镇、村区划调整和税费改革的实际,积极探索和创新村级党组织设置模式,推动了基层党组织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随着农村税费改革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力度不断加大,传统的单一按行政村地域设置党支部的做法,表现出种种不适应。
(一)部分行政村党员居住区域范围大与集中统一活动之间产生矛盾。目前,全镇行政村党员数30—60人的村有9个,60人以上的村有1个,100人以上的村有1个。各行政村所辖区域范围大,村党员人数也较多,不少村的居住地东西或南北的距离都在5公里左右,给教育管理工作带来了一定难度。主要是活动难组织,经费难保障,尤其是对到会率要求较高的基层选举、发展党员、党员培训等工作带来更大难度。
(二)社会的职能要求与传统的党组织设置模式和党员活动方式产生矛盾。由于组织体制的限制和知识能力的限制,党组织的活动呈现出较大的松散性、应付性,缺乏应有的针对性和吸引力。在一些行政村,由于党员居住在不同的村民小组,每当讨论研究重大事项极不方便,加之各组党员不了解情况,造成议事决策难统一,行政效率低。同时,各行政村村民小组地理位置不同,主导产业不同,特别是对党员群众进行“科技”培训时,也出现了“众口难调”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
(三)与村干部精简后的工作实际不适应。税费改革合村并组后,各行政村的村组干部精简为5-7人,精简率为77%。村党支部委员较少、对党员管理出现不到位,无职党员数量多且作用发挥不好的问题比较突出,造成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得不到充分发挥。
面对农村党建工作中遇到的这些新情况、新问题,萨尔布拉克镇党建工作主要以“三改,一完善”为其载体进行了改革。
(一)改革村级党组织设置方式
该镇11个村,综合考虑行政村土地面积、人口数量、经济规模等因素,本着“因村制宜、便于活动、利于管理、减少开支”的原则,及时调整好组织设置,对党员人数达到50人以上,或虽不足50人的、经济发展具有一定规模和特色的乡村,就近设置党支部,按照地域相邻、行业相近、优势互补、便于管理的原则,在不增加村干部编制的前提下,积极推行村“两委”正职通过法定程序“一肩挑”,下设的各党支部书记一般由村党总支委员兼任。党支部设置还根据情况设立老年支部(原则上由60岁以上没有“双带”能力的党员组成)和经济发展类专业党支部。专业党支部按照产业构建特点设置。如:依托种植业、养殖业等优势产业建立产业类党支部等。
(二)改进党支部的职责
为了避免党支部的设置重蹈以往管理区建制的弊端,明确党支部为村级领导核心,履行全村经济社会发展和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职责。同时,将党支部职责划分为共性职责与个性职责。共性职责是围绕“五个好”目标要求,加强支部自身建设,对党员进行教育管理和监督,抓好发展党员工作。个性职责是结合支部自身特点,积极倡导统一性与自主性相结合的活动方式,增强党员培训的针对性、党员管理的有效性,充分发挥党支部在本组的战斗堡垒和桥梁纽带作用,引导党员积极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增强广大党员的脱贫致富的意识。
(三)改善党员教育的形式和内容
为改进党员教育方式,开展组织管理和网络管理,农村流动党员管理工作力主从多方位展开。由过去统一教育转变为普遍教育和专业培训相结合。村党支部在抓好党员教育的同时,各党支部根据各自职责,开展有针对性的专业培训学习,丰富党员活动内容,增强党员教育活动吸引力,保证党员活动质量和效果,提高党员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
(四)完善实践先进性的平台
规范主题教育,党员“经常受教育、永葆先进性”的长效机制得到建立健全。为巩固农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教育活动和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成果,建立长效机制,从2003年起,每年利用春节前后两个月左右的时间,在农村党员中开展一次主题教育活动,在对党员进行集中培训的基础上,组织他们入农户、听意见、办实事。从2007年起,把党员承诺制引入到主题教育活动,做到年初承诺、年中践诺、年底评诺,使之成为保持先进性长效机制的重要载体。并较好地运用载体推动,农村党员实践先进性的路径得到有效拓宽。
萨尔布拉克全镇通过“三改,一完善”,建立新型的村级党组织设置模式,使村级党组织工作运转有序,农村党员有了新的舞台,显示了旺盛的生命力。
(一)优化了资源配置
通过改革村级党组织设置,为调优配强村级党组织班子提供了契机,为班子有序高效地开展工作夯实了基础,也实现对农村各类人才实行优化组合。各村党支部注重党员培训内容的实用性,充分发挥党支部作用,纷纷结合自身实际,有针对性加大党员干部培训力度,丰富培训内容,提高培训效果。按照培育新型农民,提高增收技能的要求,使全县大部分农牧民都掌握了1—2门的实用技术,使得农村产业结构得到有效调整,村级经济发展思路日益清晰。
(二)达到了“双增”的目的
村级组织形成了良好的运行态势。建立党支部和党员小组,组织体系的构成更加鲜明,突出了“集体增积累,农民增收入”的主线。各党支部围绕全村总体目标任务,抓好产业发展,使得村级积累、农民收入不断增加。各村在“四清”工作中,充分发挥党员作用,清理机动地2300亩土地,清理不合理合同150份,对清理的机动地通过民主议价、公开竞价等方式进行公开招标,实现村集体经济增收120万元。各村还制定了一村一策,逐步在全镇建立了以畜牧养殖、甜菜、玉米、小麦、打瓜等产业为主的产业格局,保证了农民收入不断增长。目前,全镇建成一批经济林和农业高产基地,30%以上的村集体经济收入达4万元以上。
(三)强化了自身建设,发挥了战斗堡垒作用
各村按“三改”模式设置村级党建,“条块”管理脉络分明,促使各党支部各司其职、各尽所能,发挥了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改革村级党组织设置后,使村干部能够腾出时间,集中精力抓规划、抓服务、抓管理、抓协调,实现了领导方式的转变,同时增强了农村党员干部带头致富、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能力和本领,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发挥了农村党员的先进性。另外,各党支部通过创新党员作用发挥平台,开展了村干部轮流坐班制,无职党员设岗定责、党员干部承诺活动,进一步规范了各项服务和岗位职责,使全镇各村的邻里纠纷有人调解,巷道卫生有人管理,呈现出和谐发展的良好局面。
(四)优化了人才队伍建设,增强了工作的实效性
各村按照“核心强——村两委班子强——党员队伍强”的目标要求,在全村范围内大力开展举贤荐能活动,切实把“双强”型村干部尤其是“双强”型村党组织书记的积极性、注意力、兴奋点引导到带领群众谋发展、忙致富上来。该镇11个行政村先后选配6名“双强”型村干部,均通过村党组织换届选进了班子。这些“双强”型村干部上任后,有的扶持群众创业致富,有的热心捐资帮助村里兴办实事,有的帮助贫困家庭解决子女上学费用等等,他们以实际行动树立了农村基层干部的先进形象,赢得了广大群众的普遍好评。同时按照建立“村级后备干部”人才库要求,主要从农村致富能手、专业大户、民营企业负责人、农民经纪人中培养;从机关分流人员中物色;从有志于在农村创业发展的高校毕业生、退伍军人中选拔等渠道。把农村优秀人才集聚到党的旗帜下,让村级党组织“如虎添翼”,增强了党组织生机与活力,实现党建与发展同频共震,形成聚精会神谋发展、一心一意奔小康的良好局面。
十年来,萨尔布拉克镇农村党的建设工作,始终坚持把抓好基层班子、带好党员队伍作为推动农村党建工作的主要任务,始终牢记农村干部和农村党员是农村党建工作的关键,强抓村两委班子干部的素质教育,采用多种培训方式不断提高村干部执政能力。通过实施农村党员能力素质工程和农村党组织凝聚力工程,农村干部和农村党员能够带领着群众共同致富。同时始终把保障党员权利、扩大党内民主作为推动农村党建工作的核心内容。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线,是党员队伍充满活力的源泉。注重保障党员权利,注重发扬党内民主,尊重了党员意愿,激发了党员的首创精神,使农村党员队伍始终保持着生机和活力,使农村党组织始终保持了强大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从而极大地带动了基层民主管理,推动了村民自治的落实。十年的实践证明,只有不断的改革创新党建工作机制,顺应时代的发展、顺应农村民主政治建设的需要,从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萨尔布拉克镇始终把保障党员权利、扩大党内民主作为抓农村党建工作的核心内容,从根本上推动了基层民主建设。
[1]甄艳、吕康娟,城乡结合部的地缘特征及其管理机制创新[J],世界地理研究,2006(03)
[2]史艺军、马桂萍,城乡结合部党建工作探析[J],岭南学刊,2005(03)。
[3]张建德,中国共产党执政方略研究[M],山东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4]十二大以来重要文件选编(上册)[M],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5]十五大报告辅导读本[M],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6]十七大报告学习辅导百问[M],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