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莅华
(中共伊犁州委党校 新疆 伊宁市835000)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坚持正确用人导向,按照德才兼备、注重实绩、群众公认原则选拔干部,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控制用人导向是现代政党通过政治录用功能,影响国家政权的重要手段,在我国坚持正确用人导向是党管干部的核心内容,体现了党领导干部工作的能力和水平,是党治国理政的重要保证。
在建党初期和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由于党的力量相对弱小,党的干部任用标准与党员标准基本一致,没有形成系统的用人导向。推举党的一大代表和中央政治局组成人员时,用人导向主要体现两点,一是社会影响,二是政治素养;党的二大直到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我们党逐步形成了以对党忠诚为核心,思想进步、工作得法、成绩突出、群众信任的干部任用标准。实际上这一时期干部任用工作在艰难探索中付出了沉重的代价,特别是在机会主义路线的影响下,用人导向深受“左”倾思想危害,出身一度成为干部任用重要标准之一。
在抗日战争时期,党的队伍不断壮大,在吸取以往错误做法所导致的沉痛教训,确立正确干部路线和干部政策的同时,在用人导向上增加了很多崭新的内容。这一时期为了适应战争的需要,形成了以信念坚定,功绩突出为核心的用人导向,在干部选任上,要求任人唯贤、能上能下、人事两宜;在干部考察上,提出要全面考察,注重表现;在干部标准上提出了德才兼备,能力突出。
在解放战争时期,由于革命战争形势发展过快,干部需求量急剧增加,为了有效解决解放区的执政问题,中央决定将210万野战军转变为工作队,充实地方干部队伍,同时也在军队和地方培养和提拔了大量的新干部,最终从组织上保证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最后胜利。这一历史时期党的用人导向主要强调干部的阶级立场、革命经历和历史功绩。
在干部制度创制时期(1949年—1956年),一方面由于战争废墟上建立起来的人民共和国百废待兴,需要大批的专业干部走上各级岗位,另一方面战争时期的一系列用人标准和干部管理方式已经不适应和平建设时期的需要,为此党在建立新的干部制度的同时,也提出新的用人导向。除坚持抗战时期“德才兼备”“任人唯贤”导向外,最大的特色就是提出了干部知识化、专业化问题。
在干部制度正常运行时期(1957年—1966年),由于社会主义改造已经完成,新的国家机构和各种事业机构业已建立起来,干部数量问题已经不是干部队伍建设的主要矛盾,提高干部质量是当时急需解决的重点问题。在不断完善干部委任制的同时,在用人导向上主要强调干部的政治素质和工作能力。但是随着反右斗争的扩大化,尽管干部制度没有受到大的冲击,尚处于基本正常运行状态,但是用人导向上却出现了微妙的“左”倾,急功冒进,思想“激进”,出身背景,逐步成为重要的用人标准和用人导向。
在干部制度受创时期(1966—1976年),由于文化大革命十年浩劫的冲击,建国后干部制度建设的成绩和干部选拔任用制度基本被全盘否定。干部标准除了“假、大、空”的内容之外,基本上是以对文化大革命和对阶级斗争扩大化的态度为依据来确定的。同时在人才选拔过程中极左思想泛滥,出现了严重的重“德”(“阶级斗争觉悟”)轻才、重政治(即极左政治)轻业务、重出身轻表现等错误倾向,使得原来就存在问题尚需修正的用人导向,走向了完全错误的极端。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针对文革后存在的官僚作风、干部终身制、工作能力不强等问题,十一届六中全会提出了“四化”方针,即干部要逐步实现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针对改革开放后选人用人上存在的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提出了用好的作风选人,选作风好的人,“提拔任用干部,要走群众路线,广泛听取意见”把党管干部原则与走群众路线有效结合起来,坚持任人唯贤,反对任人唯亲;既要德才兼备,又不求全责备;既要坚持标准,又要不拘一格;既要搞五湖四海,又要唯才是举;用人要用其所长,防止用其所短;既要看素质,又要看实绩。最后经过近三十年的发展完善,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了以“德才兼备、注重实绩、群众公认”为主要内容的用人导向。习近平同志结合干部队伍建设所面临的新形势将其进一步具体化为:注重品行的导向;科学发展的导向;崇尚实干的导向;重视基层的导向;鼓励创新的导向;群众公认的导向。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我们党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用异常直白的语言将用人导向表述为:“既要看才,更要看德”;“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风上过得硬、人民群众信得过”;“组织放心,群众满意”;使“能干事者有机会、干成事者有舞台、不让老实人吃亏、不让投机钻营者得利”。
历史地看,中国共产党的用人导向不仅随着实践的深入而不断发展,而且受到中国共产党政治路线和所处历史环境的影响。但有一点必须肯定:当我们坚持正确用人导向的时候,我们的干部队伍建设就会取得成就,就会推动我们事业的发展。反之,当我们的用人导向出现错误的时候,我们的干部队伍建设就会受挫,我们的事业就会出现波折,甚至遭遇失败。
当历史的车轮进入21世纪,竞争业已成为全球化浪潮的重要特征,但不论是经济竞争、科技竞争、军事竞争,还是综合国力竞争,归根结蒂都取决于人才的竞争,谁拥有充足的人才资源谁就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因此坚持正确用人导向,把优秀人才积聚到党和国家的各项事业中去是新时期全球化浪潮对人才和干部队伍建设的必然要求。同时从新时期干部选拔工作的实践看,任人唯贤、德才兼备、群众公认是市场机制的重要反映,也是政治文明的具体体现,但我国有两千多年的封建历史,官本位思想根深蒂固,再加上市场机制建立的时间短,不完善,相应的政治改革不到位,民主、公平、竞争、择优的用人机制还未全面运行起来,“跟对人、会来事、领导认可”在某种程度上成了选人用人的“潜规则”,严重影响了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所以坚持正确用人导向,真正把组织放心、能力突出、群众满意的领导干部选拔出来,是新时期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客观要求。
随着社会体制的变革,用人导向必须与时俱进,更加富于科学性、时代性和现实针对性。各级党委必须坚持德才兼备、注重实绩、群众公认的原则,根据行业性质、体制特点以及形势发展改革创新用人导向。一是区分行业性质,使党政机关、事业单位、科研院所、国有企业以及大中专院校,都结合自身工作性质,确立具有本行业特色的用人导向,比如国有企业要突出科学发展的导向,科研院所要突出改革创新导向。二是区分体制特点,按照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在法制层面上所拥有的权力以及所处的具体环境,确立具有自身特色的用人导向,比如在“三股势力”和其他分裂势力存在的地方,选人用人就要突出“政治立场鲜明”这一重要导向。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和人才队伍建设是治国理政必须解决好的首要的、根本的问题。而切实解决好这一问题,最为关键的就是坚持正确用人导向,把优秀人才选用到党和国家各项事业中去,发挥优秀分子在治国理政中的主体作用。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人才和干部队伍建设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局,坚持正确用人导向,并使其成为全社会共同的价值取向,有利于形成促进人才培养和发展的文化氛围;坚持正确用人导向,倡导“唯才是举、任人唯贤”的用人理念,有利于把德才兼备,群众公认的优秀分子选拔任用到重要岗位上,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建立民主、公开、竞争、择优的科学用人机制,有利于实现各级各类人才资源的充分涌流。所以坚持正确用人导向是党治国理政的组织保证,是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兴旺发达的前提和基础。
坚持正确用人导向要求我们各级党委要加强自身建设,努力提高驾驭用人导向的能力,创新选人用人体制,营造良好的,有利于正确用人导向发挥作用的社会环境。一是各级党委要从提高执政能力的高度,加强对干部和人才队伍建设重要性的认识,探索党管干部的新途径,提高对正确用人导向在选人用人全过程的控制水平。二是各级党委要从保持自身先进性的高度,建设一支高素质的组织人事管理工作队伍,使他们在干部和人才选拔工作中能正确把握政策,秉公办事,不断加强拒腐防变能力。三是各级党委要从科学发展的高度,探索干部和人才选拔的体制机制,把正确用人导向贯穿于体制机制的设计和运行之中,为坚持正确用人导向提供科学有效的载体。四是各级党委要从民主政治建设的高度,加强公民社会建设,提高公民对干部选拔任用的责任感和监督意识,为坚持正确用人导向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坚持正确用人导向,不仅需要一系列科学的选人用人机制,而且需要保证这些机制正常运行的具体措施和工作细则,即干部选任技术。一是创新干部管理技术,借鉴组织行为学和人力资源管理学的相关理论,给领导岗位编制工作规范,明确每个岗位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同时测试干部心理特征,分析每个领导干部的人格特质和能力结构,做到人事两宜;二是创新干部考察技术,完善由多元主体参与的考核评估措施,建立分门别类简单易行的考察体系,采取行之有效范围适当的考察办法,对干部的“工作圈”和“生活圈”进行全方位的考察,提高考察工作的精准度;三是创新干部任用权监督技术,针对选人用人过程中权力易于越轨的重点工作和重点环节,制定具体的监督措施,防止用人权腐败,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
[1]《干部管理工作文件汇编》[M],党建读物出版社1995年版,第5页。
[2]《毛泽东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3]王璋:《“三票制”选“官”》[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2007 年版。
[4]《陈云文集》1926-1949年[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5]刘少奇:《论党》[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80 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