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话夹江千佛岩

2010-08-15 00:46江文远夹江县碧云山公园管理所四川夹江614100
中共乐山市委党校学报 2010年1期
关键词:白塔摩崖佛像

江文远(夹江县碧云山公园管理所四川夹江614100)

漫话夹江千佛岩

江文远
(夹江县碧云山公园管理所四川夹江614100)

夹江千佛岩是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千佛岩的摩崖造像与历代题刻是中国唐代佛像石刻艺术的精华,历史文物价值十分珍贵,充分显示出我国古代石刻、绘画艺术的高超水平。本文对千佛岩的摩崖造像与地名进行了描述,对千佛岩佛像头部的缺损原因进行了考证、释疑,对千佛岩的故事和民间的传说作了收集、整理。

千佛岩造像故事传说

夹江千佛岩离县城西北5里,位于青衣江北岸,是蜀中著名古迹之一。千佛岩佛文化浩瀚精深,造像精美,神态逼真,显示出我国古代石刻、绘画艺术的高超水平,给人以高雅的艺术享受。

一、千佛岩被称为“青衣绝佳处”

千佛岩是嘉阳古道上的险要隘口,有秦汉古栈道和铁石关遗址。两岸数峰耸峙,翠岭绵延;青衣江如一匹素练蜿蜒而来,水拍绝壁,涌浪回旋,汇为深沱,江中龙脑石砥柱中流,惊涛翻滚,气象万千;江边崖壁如削,奇险峭峻,状如石门;洼岩腔形如厂(读音“庵”),佛像石窟,密如蜂房,百态千姿,妙相庄严。

唐代佛教文化兴盛,先天元年(公元712年)至咸通(公元860~874年)年间,邑之寺院僧徒及众善信人等,陆续在长约1000米,高60米的峭壁上依崖凿窟造像,累超千数。造像雕刻精美,其佛龛或大或小,场境或繁或简,人物形态各具,主次分明。累计共有摩崖造像270余龛,佛像4000余尊,还有历代题咏达50余处。

明代曹学佺《蜀中名胜记》卷十一,“上川南道夹江县”中详载夹江县“千佛胜境”。千佛岩的“千佛胜境”与

“龙脑巨浪”为夹江十景之三、十。此地山雄水秀,景色壮观,“秀甲青衣五百里”,被誉为“青衣绝佳处”。

二、千佛岩摩崖造像

千佛岩摩崖造像始凿于唐代,明、清、民国有少量镌刻。在长约1000米、高约60米的峭壁上,共有摩崖造像271龛,有大小佛像4000多尊。

1970年,县建工厂开山取石损毁部分造像后,尚存佛像162龛2470多尊。

千佛岩摩崖造像有三类。第一类为崇奉对象的造像,有弥勒佛、阿弥陀佛、观音、地藏和毗沙门天王等,共有30余龛。第二类为观音和地藏造像,观音共有40余龛,主像均为女性形象,戴花冠,穿无袖天衣,挂缨络,披帛巾;地藏菩萨为僧人形象,赤足光头,身着袈裟,手持锡杖,握摩尼珠。第三类为经变故事图解造像,主要有净土变(观无量寿佛经变)、维摩诘变、华严经变、药师佛经变等。其中净土变龛镌刻最为华丽,龛中阿弥陀佛、观音、大势至三圣居中禅坐,四周排列众多的弟子信徒,龛背镌刻着华丽的宫殿和精巧的楼台亭阁;建筑群中夹着宝塔、经幢、花草、仙鸟,居住着端庄俊美的各式人物,龛侧镌刻着涌向极乐世界的善男信女。

千佛岩摩崖造像具有唐代造像的特点,还有独特的风格。净土变龛采用精细的工笔,在不到三平方米的石窟内镌造了10个建筑370多人和花草、雀鸟、经幢、宝塔等;观音、地藏同龛造像将不同录属的佛菩萨体系组合为一体;地藏变龛采用简洁写意、弥勒佛龛的圆雕采用写真、力士金刚则采用抽象夸张的手法。

三、秦徙民与古泾口

秦惠文王更元十四年(公元前311年)建置南安县,今夹江县为南安县地,即史载的“南安旧治”。秦并巴蜀后,徙秦民万家居南安,来自于泾水流域的秦民不忘故土,“忆泾水不得,饮此江流似焉。”将在青衣江边置戍之地称为“泾口”(即今千佛岩)。“泾口戍”,后废。三国蜀汉章武二年(公元222年),将军陈曶、郑绰于南安峡口(铁石关)平定黄元叛乱以后,以“两山对峙,一水中流”的地貌特征,定名“夹江戍”。隋开皇十三年(公元593年)划龙游、平羌二县部分境地沿用戍名置夹江县,最初县治地设今千佛岩上方青衣江边。唐代以后,“古泾口”易名为“千佛岩”。历代文人雅士汇聚于此,多有题咏、刻石纪事。明代夹江人张庭在崖壁上题有“古泾口”三大字,清代康熙三十六年丁丑(公元1697年)泾上无名氏《重修千佛并灵泉记》碑刻,也记述有“昔秦惠王徙秦民万家居南安,忆泾水不得,饮此江流似焉,故名此为古泾口”。

四、点将台的传说

千佛岩上游里许的高崖下,突兀屹立着一墩巨石,高约15米,顶上面积达百余平方米,这就是传说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练兵的点将台。

点将台亦被人称为“箭台石”,以前台上建有一土地堂,其中派生出一个有趣的民间故事:蜀汉建兴三年(公元225年),南疆孟获反蜀,邀集一十八路番王、三十六寨酋长、七十二洞夷邦洞主叛乱。诸葛亮“南征”,七擒孟获,以“知兵非好战”、“攻心为上”的韬略,使孟获臣服,平南得胜。在安抚孟获的宴席中,商议划地分治、界定疆域问题上,诸葛亮请孟获“礼让一箭之地”。孟获及部下听说只让一箭之地,满口答应,并歃血盟誓。诸葛亮悄招土地(民间传说中的神职仙家),附耳授计:“举行射箭仪式时,你把我所射的箭,插到孟获城边山上。事毕,许建一箭之高房子送你。”土地心中窃喜,将住高楼矣。时日,诸葛亮在点将台箭射出弦,土地在空中接过箭,直往孟获城而去,将箭插在山崖上。

事后,土地找诸葛亮兑现许诺建房,诸葛亮说决不食言,叫房建司拿箭照比高度修建土地堂,所以土地堂修建的高度,只有一箭高(约1米至1.2米)。点将台由此亦称为箭台石。

土地堂三字常被人错读为“土地當(当dang)”、“士也堂”、“士他當(当dang)”、“上他當(当dang)”。诸葛亮心起恻隐,便亲自给土地堂撰题了一联:“其神须在地;尔德可配天。”

五、千佛白塔故事

千佛白塔的修建时间推测为宋代,与县东南九盘山二郎庙的“碧云亭”和县西北洪雅县三宝的白塔同时建造。明代四川副使杨芷题《千佛胜境》中即有“古塔棱层插九天”诗句。

至清代光绪年间,白塔上部棱层已垮塌,只剩塔脚下层存在。清代光绪九年(公元1883年)四月,县令曾景福(湖南举人)由汶川调任夹江。由于县南甘江九盘山在光绪四年(公元1878年)已修复碧云亭,县内疑惑于风水之说,县南甘江一带的乡绅禀请撤毁千佛白塔塔基,县北乡绅禀请重修千佛白塔,因县城内多数士绅主张撤毁,所以最终县令曾景福同意撤毁。

在撤除白塔下层基础过程中,从塔基取出了几尊铜佛,铜佛上铸有某年僧景福修的字样。县令曾景福闻讯吃惊不小,亲自观看后深感害怕,日夜惶恐不安,竟一病不起,于光绪十年(公元1884年)二月病殁。县人都说,僧景福修塔在先,曾景福撤塔于后,“僧”字去人为“曾”,生灭亦自有因。

六、千佛岩佛像缺头之谜

1970年,县建厂开山取石损毁部分造像后,尚存佛像162龛2470多尊。佛像镌刻精美,栩栩如生使人赞叹不已之余的遗憾是许多佛像头部缺损,在其部位留下一个个黑孔。这是什么原因呢?

一些人认为这些缺损的佛像头部是外国人盗走的,还有很多人以为是“文化大革命”破四旧时损坏的,也有人说是唐代石刻佛像时单独凿雕佛像头嵌入后脱落的。

这些说法实际上都不正确,这些缺损头部的佛像的真正原因是清代一位官员好心而办蠢事造成的。

“清初县尉思善策,陶瓷头面换佛颜。”清代康熙三十五年(公元1696年),刚上任的县尉王定弢到千佛岩看到“佛像大小非一,而面目头颅毁损剥落”使他心里感到不安,认为佛教的尊严、肃敬、庄严超过了一般人们祭祀的礼乐规格。这些佛像头部的毁损剥落的面目,是不能体现佛教的庄严与严肃性的。于是王定弢招募制作佛像头部的工匠,经过半年多的时间,将千佛岩中许多损毁的佛像头部换成了陶瓷佛首,并饰以彩绘,不留镶嵌痕迹。在千佛岩的题刻月浪厂(读音“庵”)处有一通“康熙三十六年丁丑(公元1697年)季春寒食后一日泾上无名氏记”的《重修千佛并灵泉记》碑刻,详细地记载了这件事。陶的质量是不能与瓷的质量相比的,仅一二百年后,陶制的佛像头部即风化而荡然无存了。

七、千佛岩的保护

清代嘉庆二十年(公元1815年)七月,夹江县令王佐刻石告示:“禁止上下一带开厂打石,如违严究。”

1956年8月16日,四川省人民委员会将千佛岩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文革”动乱期间,千佛岩遭受厄难浩劫,竹树砍伐殆尽,造像毁近三分之一,尚存162龛,佛像2500余尊。

1980年7月7日,四川省人民政府重新公布千佛岩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6年5月25日,国务院公布千佛岩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编辑:杜小三

K87

E

10.3969/j.issn.1009-6922.2010.01.30

1009-6922(2010)01-95-02

2009-11-23

江文远(1951―),男,夹江县人,夹江县碧云山公园管理所退休职工。

猜你喜欢
白塔摩崖佛像
西狭颂摩崖石刻
敖汉旗万寿白塔蒙古文碑文新释
白塔上的白鸽(外二章)
梦里东方——CoCo都可白塔西路店
摩崖石刻在建筑装饰中的应用
辽宁省沈阳市浑南区白塔小学
“南行唐北界”摩崖石刻考察图辑
巴渝古文化·千佛寺摩崖造像
佛像面前的 菩萨
刘红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