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 花
(青海消防总队,青海西宁 810000)
2010年 4月 14日,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发生里氏 7.1级的强烈地震,省公安消防部队快速反应,紧急行动,第一时间赶赴现场,与兄弟部队增援力量共克时艰,进行了艰苦卓绝的生命大营救,圆满完成了第一阶段的光荣使命,赢得了社会各界的高度评价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广泛赞誉。目前,在党中央、国务院周密的安排和部署下,灾后重建工作已全面展开,“用三年时间,完成灾后重建的主要任务,使灾区基本生活条件、基础设施保障和公共服务水平达到或超过灾前水平。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把玉树州州府建设成布局合理、功能齐全、设施完善、特色突出、环境优美的高原生态型商贸旅游城市、三江源地区的中心城市、青海藏区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先行地区”的灾后重建的宏伟蓝图已经确立。青海省消防部队不仅是抗震救灾的重要力量,同时在灾后重建工作中,任务仍十分艰巨,全力做好灾后重建中的消防工作意义重大,责无旁贷,以下就地震灾区恢复重建中应重视的几个消防问题谈几点意见和建议。
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位于青海省西南青藏高原腹地的三江源头,平均海拔在 4 200m以上,最高点 6 621m,北与海西蒙古藏族自治州相连,西北角与新疆巴音郭楞自治州接壤,东与果洛藏族自治州互通,东南与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毗邻,西南与西藏昌都地区和那曲地区交界,经济欠发达。自治州东西长 738公里,南北宽 406公里,总面积 26.7万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 37.2%。现辖玉树、称多、囊谦、杂多、治多、曲麻莱 6县,总人口 28.31万,其中藏族人口 26.98万,占总人口的 95.3%。长江、黄河、澜沧江均发源于玉树,自治州首府驻玉树县结古镇,是全州政治、经济、文化、交通的中心。据民政部门核实,玉树地震造成 2 690人遇难,262人失踪,1.2万多人受伤,其中重伤 1 000多人。受灾最重的结古镇,平房全部倒塌,楼房倒塌过半,没倒的全有裂缝,成为危房。214国道出现多处滑坡沉陷,10座桥梁发生移位。地震发生后县城供水、供电、通信基本瘫痪,设施破坏严重。
玉树州藏族人口 26.98万,占总人口的 95.3%,绝大多数藏族群众听不懂汉语,语言沟通困难给防火检查和消防宣传工作造成了极大的障碍。
一是由于灾区高寒缺氧,藏族同胞独特的传统生活方式和宗教信仰习惯,在救灾帐篷、活动板房内生火做饭、焚香祈祷、点酥油灯等用明火和私自拉接电气线路的行为普遍存在,有的帐篷内酥油灯多达100余盏,火灾隐患十分严重。二是临时集中安置的灾区活动板房、救灾帐篷耐火等级低,大多含有聚苯乙烯、聚氨酯、岩棉、木板、塑料板、帆布等物质,一旦发生火灾,火焰传播速度快,热辐射能力强,燃烧时,伴随有毒气体物质产生,极易造成“火烧连营”、群死群伤事故的发生,对受灾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构成重大威胁。
玉树灾区公共消防设施基本瘫痪,消防站自身建设任务重,消防工作基础薄弱。地震后,玉树县结古镇原有的 11个市政消火栓仅有 3个可以正常使用,消防车灭火用水严重不足。玉树公安消防站尽管本身的抗震设防等极较高,但在此次地震中也不能幸免,已属于危房,按照要求将予以拆除。临时设置的消防站受到场地、装备、通信等客观条件的限制,特别是玉树气候严寒,昼夜温差大,9月下旬进入冬季,冬季夜间最低温度可达零下 20℃以下,年平均气温零下 0.8℃,年最低气温零下 42℃,采暖期长达8个月之久,当前各执勤消防车辆均露天停放,如不及时建成消防车库,车辆冬季执勤难以保障,重建任务迫在眉睫。
受地理环境等影响,部分帐篷安置在山顶、半山腰,火灾扑救难度大,消防监督任务繁重。地震发生后,受灾群众急于解决自身安置,随意搭建救灾帐篷,有的甚至搭建在半山腰、山顶上,致使安置点分散设置、点多面广,消防监督任务繁重,禅古寺、北山等安置点受地理条件、道路交通等限制,消防车无法抵达,一旦发生火灾,只能凭借移动灭火器材扑救,火灾扑救任务艰巨,同时也给灾区消防安全监督管理工作带来极大困难。
随着灾后重建工作的陆续展开,救灾帐篷及活动板房数量不断增加,扑救初起火灾所必需的移动式消防器材严重不足。据统计灾区结古镇目前搭建救灾帐篷约 6 740顶,安置群众约 17 490人,在最密集的扎西村救灾帐篷约 3 650顶,安置群众 17 000人,所需基本消防器材如不能及时到位,一旦发生火灾后果不堪设想。
一是由于地震造成了大量的房屋倒塌,基础设施严重损毁,社会抗御火灾的能力下降;二是一些易燃易爆生产、储存、经营场所罐体、基础开裂,容易引发次生灾害;三是暂时恢复生产、营业的场所由于受到地震的影响,存在一定的火灾隐患,容易引发火灾事故。
玉树地区受海拔、地形等影响,属雷暴多发、频发地带,雷暴多发期为 5~7月,年平均雷暴日数59.1天,雷暴初终间日数为 189天,过去记录因雷电引发的火灾也时有发生。
提请州政府明确各级政府、公安局、消防机构、安置点派出所、警务室、安置点管理单位及负责人的工作职责,推动责任落实,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政府消防管理网络。组建防火工作领导小组、村民防火安全委员会、联防队等基层管理组织,健全安置点各类消防安全管理制度,组建志愿消防队,定期开展消防宣传教育和防火巡查,形成“政府主导,管理单位具体负责,公安消防机构指导服务,灾区群众自我约束”的良好格局,群策群力共同构建防火工作管理网络,全力做好灾后恢复重建过渡阶段消防安全工作。
以灾后重建为契机,协调政府尽快调整救灾帐篷安置区域,使受灾群众按照行政管理区域、《玉树地震灾区救灾帐篷安置点消防安全管理规定》、《青海省玉树地震灾区过渡安置房建设消防技术措施》和青海省地方标准《地震过渡安置房消防安全技术规范》、《地震过渡安置房防雷技术规范》等要求合理设置安置点,完善消防安全管理体系,确保帐篷和板房设置符合管理规定和消防技术措施的要求,为后期消防安全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打好基础。
编制和实施消防规划是完善消防安全管理体系,提高城乡消防安全整体水平的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也是从源头上预防火灾事故和降低火灾危害的有效措施,对消防工作的长远发展有重大的指导作用。灾后重建规划事关建设社会主义新玉树宏伟目标的顺利实施,意义重大,受到各级政府高度重视,目前玉树地震灾后已完成《玉树灾后城镇体系规划(纲要)》、《玉树结古镇 (市 )重建规划 (纲要 )》的编制,规划正式文本的编制也即将开始,禅古、甘达量村也已开工建设,而消防专业规划属于总体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也需要重新予以规划。消防机构要立足长远,提前介入,长远谋划,及时提请、协调省玉树抗震救灾指挥部、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玉树州政府等相关部门将灾区公共消防设施重建规划纳入政府灾后重建规划。根据灾后总体规划的要求,设立消防专业规划专篇,将城市消防安全布局、消防站、消防供水、消防通信、消防车通道、消防装备等内容消防专项规划纳入总体规划,优先安排落实消防队站的建设,适度超前,并满足国家有关规定,配合有关部门、单位抓好消防专业规划的落实工作,做到同规划、同设计、同建设、同配置,全面提升玉树地区公共消防设施水平。
要深入贯彻落实公安部刘金国副部长“玉树绝不能因火灾再造成新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工作责任一定要落实”的指示,确立“以不发生伤人亡人火灾事故为目标,坚决打赢灾区重建消防安全保卫战役”的主导思想,统筹调配一线监督警力,发扬不怕苦、不怕累、连续作战的工作作风,迅速开展灾区帐篷、活动板房不间断防火检查,定人、定岗、定责、定措施,不惜任何代价超常规做好防火工作,同时要不断加强消防安全知识宣传教育,深入安置点和寺院宣传消防常识,规范用火用电,增强灾区群众和僧众消防安全意识引导和规范受灾群众行为,配备、设置必要的消防设施和器材装备,提高群众的防火和自防自救能力,积极将地震灾区安置点消防安全工作纳入全省构筑“防火墙”工程范围内,不断提升灾区防控火灾的能力,坚决防止安置点发生火灾。
要加强对灾民安置点的调查研究,根据驻地安置点内的道路状况、安全疏散通道以及河流、水塘、水渠、水池等可供使用的消防水源以及周边情况,制定灭火出动预案,开展体能、基本技能和“六熟悉”、重点区域灭火救援预案实战演练等训练。根据集中安置点的规模、消防保卫任务、地理环境、水源状况的实际,配备必要的水罐消防车和执勤人员力量,有针对的配备机动消防泵、衬里水带、照明灯具、灭火器、消防斧、铁铤、金属切割器等破拆工具,定期对消防车辆装备器材、消防员个人防护装备、通信器材的维护保养和市政供水设施检查维修,确保消防车辆油水电气充足、装备器材完整好用,通信联络畅通,并储备必要的灭火药剂和战勤保障物资。一旦发生火灾,最大限度地减少火灾危害。
在恢复重建的过程中公安机关消防机构要尽快修复公安网、互联网,恢复消防监督职能,落实执法规范化建设要求。一是要在现行消防法律、法规规定的法定职责范围内切实履行好行政许可、备案抽查等法定职能,认真抓好建筑工程消防设计防火审核和消防验收,从源头上避免建筑物遗留先天性的火灾隐患。认真做好人员密集场所开业和使用前的消防安全检查,确保这些场所消防安全。玉树目前第一批 1 200套城镇住房规划设计方案、5所中小学和玉树州医院、县医院、藏医院的设计工作已全面启动,由于玉树地区海拔高、建设施工时间短,一年有效施工期仅有 5个月,恢复重建任务极其艰巨,消防机构应打破常规,超常运作,多种措施强化便民服务,简化重建阶段消防审批流程,实施跟踪服务和上门服务,全力以赴支持加速重建步伐。二是要及时介入,对恢复生产、经营的单位、场所进行消防安全执法监督检查,及时发现和消除各类火灾隐患,全力创建灾后重建过渡期间良好的消防安全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