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源
(武警学院 研究生队,河北 廊坊 065000)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高层建筑火灾呈上升趋势。扑救高层建筑火灾的基本战法是内攻与外攻结合,并且要以内攻为主,外攻配合内攻[1]。战例表明,高层建筑发生火灾后,内攻灭火和救人难度很大,这主要是由高层建筑的特点及其火灾特点决定的。但笔者认为,消防部队在内攻灭火时没能充分发挥消防控制室的作用,也是造成高层建筑火灾扑救困难的重要原因。
针对传统内攻方式的薄弱之处,笔者认为可将消防控制室作为内攻的一个重要“据点”,具体来说,就是第一出动力量到达火场后,立即派出一名熟悉着火建筑情况的辖区中队指挥员和一名通信员进入到消防控制室,组成内攻前沿行动小组。视情况可要求着火单位消防控制室的值班人员参与其中。如果现场火势较大,成立了火场指挥部,前沿行动小组要和火场指挥部保持不间断联系,以便汇报情况,受领任务。在进入消防控制室之后,前沿行动小组可立即展开火情侦察、指挥人员疏散、操控固定设施控火灭火、指挥灭火战斗等行动。
高层建筑的火灾扑救是一个世界性难题,一直没能得到很好的解决。在展开内攻扑救高层建筑火灾时,存在以下几个突出的难题:
高层建筑发生火灾后,由于其火势发展迅猛,建筑结构复杂,往往难以确定准确的起火位置,如果消防电梯失效,侦查员只能通过楼梯登高,长距离登高对侦查员的体力是个严峻的考验。高层建筑内部有大量的装饰、装修材料,在着火后会产生浓厚的热烟气,导致火场内能见度极低,影响侦察行动。为防止有毒烟气对人体造成伤害,侦查员需佩戴空气呼吸器,在高体力劳动强度下,空气呼吸器的实际使用时间大大缩短,这严重制约了侦查员的侦查行动。以上种种原因造成了高层建筑火灾的火情侦察不准确、不全面,存在诸多侦察死角。
高层建筑内的人员较多,而且楼层高,垂直疏散距离长。平时主要的垂直交通工具是电梯,但火灾时电梯必须停止使用,消防电梯又主要为消防队员扑救火灾专用,因此,多数高层建筑的安全疏散主要还是依靠楼梯。而楼梯间一旦窜入烟气,其毒害性和减光性就会严重影响人员疏散。在火灾时,人们往往一窝蜂的挤到安全通道,极易发生拥挤堵塞,影响疏散安全。高层建筑使用楼梯疏散所需时间如表 1所示[2]。
固定消防设施在高层建筑被广泛应用,许多初期火灾都是依靠固定消防设施扑救而得到控制。然而,近年来在一些重大建筑类火灾中,固定消防设施的作用并没有得以充分发挥,造成了重大损失。消防部队在处置这类事故中,一般也没有很好利用建筑内的固定消防设施进行灭火救援。在许多火场,特别是大体量建筑和高层建筑,消防队到场后没有及时控制火势,反而使火势扩大蔓延,其主要原因就是没有及早、充分利用固定消防设施,或是没有将固定消防设施与移动灭火力量相结合,教训深刻[3]。
高层建筑火灾参战力量众多,同一时间使用常规电台同一频点的人员多,相互干扰,容易造成火场后方指挥员与前线的侦查员、战斗员通信联络脱节,不能保证火场信息和指令畅通。除此之外,由于一些高层建筑结构复杂,体积庞大,通信死角、盲区较多,很多信息和指令依靠侦查员和战斗员来回跑动进行传递,给火情侦察和火灾扑救带来极大的麻烦[4]。
现阶段,在建筑火灾的扑救中,消防控制室的作用往往被忽略,这主要是因为参战的指挥员对消防控制室的组成和功能不了解,对相关设备的操作不熟悉。消防控制室是建筑自动消防系统的控制和信息中心,如果能够充分利用,必将会在火灾扑救中发挥巨大的作用。消防控制室的防火设计和功能定义决定了其作为内攻“据点”的可行性。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规定:独立设置的消防控制室,其耐火等级不应低于二级,附设在建筑物内部的消防控制室,宜设置在建筑物内首层的靠外墙部位,亦可设置在建筑物的地下一层,采用耐火极限不低于 2h的隔墙和 1.5h的楼板与其他部位隔开,并设置直通室外的安全出口[5]。《高层民用建筑防火设计规范》规定:消防控制室宜设在建筑物的底层或地下一层,应采用耐火极限不低于 2h的隔墙和 1.5h的楼板与其他部位隔开,并应设置通室外的安全出口。
消防控制室设置位置靠外,且有直通室外的安全出口,在发生火灾时便于消防人员进入和撤退。消防控制室耐火等级高,与所在建筑由耐火极限较高的隔墙和楼板隔开,在发生火灾时可以为消防人员提供一个较为安全的环境。此外,消防控制室的用电设计使其可在发生火灾时仍能正常工作。
《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规范》规定消防控制室应由下列部分或全部控制装置组成:火灾报警控制器;自动灭火系统的控制装置;室内消火栓系统的控制装置;防烟、排烟系统及空调通风系统的控制装置;常开防火门、防火卷帘的控制装置;电梯回降控制装置;火灾应急广播的控制装置;火灾警报装置的控制装置;火灾应急照明与疏散指示标志的控制装置。消防控制室可实现以下功能:控制消防设备的启、停,并应显示其工作状态;消防水泵、防烟和排烟风机的启、停,除自动控制外,还应能手动直接控制;显示火灾报警、故障报警部位;显示保护对象的重点部位、疏散通道及消防设备所在位置的平面图或模拟图等。消防控制室的功能如图1所示。消防控制室与建筑物内消防设施联动,既可显示建筑物内消防设施的工作状态,又可对其进行远程操控。发生火灾后,指挥员在消防控制室可获得大量有价值的火场信息,并且可以对消防设施实施快速有效的控制,有助于在第一时间展开灭火和救援行动。
图1 消防控制室功能示意图
前沿行动小组在进入到消防控制室后,可立即采取以下技战术措施:
在前沿行动小组进入到消防控制室后,通过询问消防控制中心值班人员或观察火灾报警控制器,掌握首先报警的火灾探测器的位置以及其他火灾探测器报警的顺序,根据这些信息就基本可以较为精确的确定最先发生火灾的部位和火势蔓延的方向等情况。或者通过了解自动喷水灭火系统中水流指示器的报警情况,确定火灾发生的具体楼层或具体防火分区。在实际的火场中,往往火灾自动报警和自动喷水灭火系统提供的火场情况要比派出侦查人员所侦查的情况快而且准确。通过综合分析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自动喷水灭火系统所反馈的信息和侦查人员的侦查结果,前沿行动小组可以迅速有效的掌握火场情况。在获得起火位置、蔓延方向和火灾范围等情况后,前沿行动小组应立即向后方指挥部进行汇报,同时可将这些情况通知进入火场的侦查员,以便进行更有针对性的侦查,避免盲目的“地毯式”侦查。后方指挥部可综合利用获取的信息,部署兵力,展开灭火救援行动。
前沿行动小组进入消防控制室后,要检查消防应急广播系统是否已开启,没自动开启的要手动开启。在确定着火区域后,前沿行动小组人员可通过消防广播系统疏散火灾层、火灾上一层和火灾下一层的人员,同时向其他楼层的人员通报情况,稳定人们的情绪,防止整个大楼的人员同时疏散,造成疏散通道堵塞。对于被困人员应稳定其情绪,防止惊慌、拥挤和跳楼,视建筑火势发展变化情况,通知有关楼层内的被困人员向顶层疏散或向避难层逃生。
高层建筑的人员疏散以通过楼梯间的竖向疏散为主,为保证人员安全,楼梯间的形式为封闭楼梯间或防烟楼梯间。对设有正压送风系统和排烟系统的楼梯间,前沿行动小组应在消防控制室启动正压送风和排烟风机,以保证楼梯间不存在烟气。考虑到很多用来封闭防烟楼梯间或封闭楼梯间的防火门处于敞开的位置,如果火灾时不采取措施,烟气会迅速充满整个疏散通道。因此前沿行动小组应观察相关显示器,查看各层防火门是否都已关闭,如果发现有未关闭的防火门,应立即派员佩戴空气呼吸器通过消防电梯或楼梯去关闭敞开的防火门,以保证正压送风系统和排烟系统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保证人员安全疏散。
前沿行动小组在进入消防控制室后要注意了解建筑内固定消防设施的工作状况,根据需要进行远程操控,以控制和消灭火势。通过侦察掌握火场情况后,前沿行动小组在消防控制室进行远程操控,降下着火区域周围的防火卷帘,关闭防火门,防止火势和烟气的蔓延。自动喷水灭火系统、气体灭火系统、水喷雾系统、泡沫灭火系统等都在高层建筑中有应用,这些系统都能与火灾报警系统联动,当火灾报警信号确认后,消防控制室会自动打开电磁阀,开启相应的灭火系统及时将火扑灭。但是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存在较多的误报现象,有的高层建筑的消防管理人员就关闭了报警系统,使得发生火灾时固定灭火系统无法正常启动。为杜绝上述现象发生,前沿行动小组到场后要检查这些固定消防设施是否已经启动,如没有自动启动,应在消防控制室按下启动开关,远程打开电磁阀,启动固定灭火系统灭火。除此之外,还可在消防控制室远程启动泵房的消防水泵,以确保固定消防设施的供水。
在扑救高层建筑火灾中,除了使用对讲机等常规通信工具外,进入消防控制室的前沿行动小组还可采取以下两种通信方法:一是利用消防控制室的消防广播系统指挥火灾扑救。前沿行动小组可作为联络后方指挥部和一线灭火战斗员的枢纽,在接收到后方指挥部的命令后,可利用消防广播系统向战斗员发布命令,指挥灭火战斗行动,并提醒战斗员在灭火战斗中应注意的问题。二是利用对讲电话进行通信。高层建筑在施工时,均按要求在消防控制室、各楼层、水泵房等处安装了对讲电话插孔,战斗员可携带电话机,根据情况,将电话机插入电话插孔与消防控制室里的指挥人员进行通话,汇报情况或受领任务。
将消防控制室作为高层建筑火灾内攻“据点”,充分发挥消防控制室的控制作用,可以提高建筑内固定消防设施的利用率,有利于贯彻“以固为主,固移结合”的战斗原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现阶段高层建筑火灾扑救存在的问题。为了能充分发挥消防控制室的作用,消防指挥员要加强相关知识的学习,深入了解消防控制室的组成及功能;组织实地演练,熟悉各项技战术的操作流程;转变传统观念,切实发挥固定消防设施的作用。
[1]李建华.灭火战术[M].北京:群众出版社,2004.
[2]李本利,关亚云.高层建筑火灾中人员的心理与行为特点[J].城市与减灾,2004,(3):8-9.
[3]祁祖兴,胡君健.固定消防设施在灭火救援中的应用[J].消防科学与技术,2007,(2):202-204.
[4]裴建国,朱红伟.论消防通信装备在使用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武警学院学报,2007,(12):64-66.
[5]GB 50016-2006,建筑设计防火规范[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