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涛
基于全球产业价值链的我国产业结构升级
宋 涛
今天的中国已经成为了世界级的制造大国。但是日益严峻的环境、资源压力和激烈的国际竞争要求我们必须加快产业结构升级,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这样才能保证我国经济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从全球产业价值链的视角分析我国当前产业结构升级面临的新机遇,并提出产业结构升级的战略和政策。
产业价值链;产业结构;升级
过去20多年,中国通过引进制造业跨国转移,成功地参与了国际分工,逐步发展成为世界级的制造大国。但是,我国未来发展面临着日益严峻的环境、资源压力和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只有按照可持续发展观的要求,加快产业结构升级,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这样才能保证我国经济在中长期的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面对经济全球化带来的跨国产业转移机遇与挑战,中国在继续推进产业间升级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要着眼于提升本国在全球产业价值链中的地位,即价值环节的升级。
过去30多年,是全球化快速推进的阶段。经济全球化与信息技术革命相结合,给世界经济带来了诸多深刻的变化,其中最引人注目的一个变化,是全球产业链的形成。全球产业价值链是指一个产业不同价值环节在全球范围内的展开,这是区别于以往一个产业主要局限于一个国家之内的生产布局形态的。之所以形成全球产业价值链,主要有以下三个原因:
首先,经济全球化的日益深化,大大消除了跨国生产布局的制度性障碍。几百年来资本主义的发展,在大多数发达国家内部形成了统一的市场,生产要素可以自由流动。但在国际之间,关税、非关税壁垒、投资限制等各种制度性安排,成为阻碍生产要素跨境流动的制度性障碍,导致企业只能在一国之内优化配置资源。随着全球化的日益深入,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进程不断推进,货物贸易、服务贸易、跨境投资的制度性障碍被大大消除,而且,在投资领域,各国从以往的限制性政策转向鼓励政策,大大推动了跨境投资。由于货物、服务、资本、技术等产品要素跨境流动成本的大幅下降,同时劳动力要素跨境流动的制度性障碍反而上升,跨国公司为降低成本,开始大规模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进行产业转移,以往只在发达国家之间存在的产业内分工,越来越多的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出现。
其次,信息技术革命大大推动了全球产业价值链的形成。信息技术革命带来两个重大变化,一是导致信息跨境流动的成本大大下降,特别是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得国际通讯的边际成本几乎为零。另一个变化是信息技术推动了传统产业的模块化。不仅大幅度提高传统产业劳动生产率,还推动了传统产业的生产与服务活动的模块化,这就使一个企业以往不可分离的生产与服务环节,完全可以在空间上分离而不影响其衔接与运作的效率。特别是向发展中国家转移,使得发展中国家有机会参与跨国公司的生产价值链。
最后,运输技术的进步大大降低了货物跨境流动的成本,这也是成为推动全球生产价值链形成的重要原因。正是由于全球产业价值链的形成,发展中国家参与了跨国公司主导的全球生产价值链,出现了产业内贸易的快速发展,发展中国家成为低附加值制成品的出口大国,正在成为服务外包的重要供应国。
在今天的全球化时代,由于全球产业价值链的形成,后起国家产业结构升级变为三个方向:一是继续像以往一样从劳动密集产业到资本技术密集产业的产业间的升级,更重要的是,沿着全球产业价值链从劳动密集的价值环节向两个方向提升,一是向资本与技术密集的价值环节提升,另一个是向信息与管理密集的价值环节的提升。产业间的升级,大多也可以归纳到价值环节的升级。不论是在传统产业还是在高新技术产业内,均存在着从低附加价值向高附加价值环节提升的任务。例如,在IT产业中,劳动密集的价值环节是电脑的组装,在上游环节中,附加价值更高的是线路板、显卡等部件的生产,再往上游是芯片的生产、封装,附加价值很高;往下游,则分别存在物流、营销、品牌等多个服务环节,其附加价值也远高于电脑的组装环节。即使在传统的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如服装业中,也存在附加价值差异巨大的不同环节,成衣的生产附加价值最低,向产业上游回溯,高档面料的生产附加价值则有所提高,实际的附加价值更高,向产业下游推进,如物流、国际营销、品牌经营的附加价值也不断提高。因此,在全球化条件下提升产业结构,实质上就是提升一国在全球分工中的地位。
过去20多年来,外商对华投资已经达到了7000多亿美元,不仅向我国转移了大量出口导向的劳动密集产业活动,而且带动了本土企业走向国际市场。目前,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低附加值制成品出口大国。着眼于提升我国产业价值链环节,我国正面临着难得的国际、国内的新机遇。具体而言,主要是以下三个方面:
1.重化工业发展面临强劲的国内需求这一轮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其驱动力主要是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城市化进程加快,导致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高涨,引致钢铁、水泥、石油化工等重化工业的强劲需求;二是人均收入提高后消费结构升级对汽车、住房需求进入了新的阶段,同样引致对重化工业的强劲需求。
2.大量出口型组装活动对上游产业形成巨大的需求。无论是传统的轻纺产业,还是新兴的IT产业,外商在华投资的主要是劳动密集的最终组装环节和简单零部件的生产活动,附加价值较低。但是由此形成的巨大组装能力,对上游零部件产业产生了巨大的需求,出于降低成本与提高竞争力的原因,越来越多的上游零部件开始在华开展本土化生产,与下游组装产业形成产业集群。这一趋势已经开始,并将成为未来外资对华产业转移的重要方向。这实际上是在开放的条件下完成的“进口替代”,其结果将是加工贸易在华价值链的持续延伸。
1.研发的国际化及其“溢出效应”。研发的国际化是全球化背景下跨国公司应对激烈的国际竞争企业战略的重要内容,一方面,信息技术进步及研发活动的模块化使得跨国公司进行海外研发成为可能,另一方面,开展海外研发对跨国公司有着诸多好处,一是可以贴近东道国市场,增强企业研发的针对性,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二是可以利用发展中国家廉价的研发资源,特别是人力资源,大幅度降低研发的成本;三是有利于迎合东道国的政策,改善企业形象及与东道国的关系。中国是跨国公司设立研发机构最重要的发展中国家,目前我国累计吸收了800多家外资研发机构。这既得益于我国有着低成本、优质的研发人力资源,又得益于在华外国直接投资的巨额存量。随着中国经济的进一步快速发展,中国市场的吸引力持续增加,将会吸引更多的跨国公司在华设立研发机构。一般而言,“溢出效应”,主要包括:示范、人才与信息流动、合作、竞争等机制。
2.全球化为发展中国家自主创新提供了众多机遇。一是可以在发达国家设立研发机构,充分利用发达国家的研发资源;二是可以并购海外的研发机构或技术型公司,获取知识产权与研发能力;三是可以引进海外专才,解决技术难题;四是利用海外风险投资基金与资本市场,实现技术创新成果的产业化。
在生产客服化、服务流程数字化和模块化以及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等因素推动下,跨国服务转移成为近年引人注目的新形象,推动全球服务外包的迅速发展。据 Gartner Inc.预测:世界服务外包市场将以年均8.2%的速度增长,2003年世界服务外包额为2201亿美元,2007年将达3063亿美元。中国作为一个人力资源丰富的发展中国家,具有发展跨国服务外包的基础条件,不少国际知名的咨询机构看好中国作为未来新兴的服务外包市场的前景,有些机构甚至认为中国可能超越印度成为最大的服务外包市场。美国《CIO Insight》杂志公布的2005年《全球外包报告》,综合考虑外包东道国的成本与风险因素后,2005年全球外包指数印度排名第一,中国列第二。而未来外包指数(2015年),中国名列榜首,成为世界上最具吸引力的外包提供国。
第一,有为政府。从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来看,后起国家必须集政府之力与市场之力,才能追赶上先行国家。强调有为政府,不是主张搞管制经济,而是要求政府准确把握全球产业分工的趋势,制定发展战略,按照战略目标,通过体制创新,引导市场力量来实施战略。
第二,创造动态比较优势。全球化发展到今天,除劳动力之外的生产要素可以自由跨境流动,资源分配不再是决定一国的国际分工地位的关键。决定一国分工的是战略、体制和人力资源。后起国家必须围绕这几个基本要点,创造动态的比较优势,从而引导全球的生产要素向本国汇聚,实现产业升级的目标。
第三,本国的跨国公司。企业永远是市场经济的主体,全球化条件下,跨国公司是配置资源的主体。必须拥有一大批本国的跨国公司,才能在全球竞争中居于不败之地。强调本国跨国公司的重要性,并不是主张排斥外国的跨国公司,而是要在开放中与其他国家企业的竞争与合作中发展本国的跨国公司。
1.在扩大开放中推进自主创新。后起国家的技术进步有两个来源,即外源式和内源式。外源式是指通过投资、贸易、模仿等方式从国际市场获取技术,内源式则是通过自主创新获取技术。中国作为一个正在崛起的大国,正面临着日益严峻的知识产权约束,因此,在国家层面上大力推进自主创新战略十分必要。自主创新是在全球化背景下推进的技术进步战略,需要在开放的条件下,用开放的思维来指导创新,因此在开放中推进创新,重点要在以下几个方面着力:第一,继续鼓励跨国公司在华开展更高水平的研发活动,重点扩大跨国公司研发的“溢出效应”,通过制定合适的政策,鼓励人员的合理流动、信息交流、与本土企业或机构的合作。第二,完善创新制度的金融制度。结合本国国情,完善风险投资、证券市场等一系列推动创新成果产业化的金融制度。第三,加强人才培养,引进高级人才。第四,支持本国企业在海外设立或并购研发机构、收购知识产权以及与国外合作开展创新活动,提供政策扶持与便利。第五,进一步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在国有企业内部建立起自主创新的长效机制。
2.大力发展服务出口。我国服务贸易多年来逆差持续扩大,2005年逆差为94亿美元,这表明我国服务业总体国际竞争力较弱。发展服务出口有利于充分发挥我国劳动力资源优势,也有利于提升我国服务业在全球分工中的地位和我国经济结构升级。在推动传统服务业扩大出口的同时,当前我国应该抓住服务外包的重大机遇,以服务外包作为扩大服务出口的突破点。要使服务外包得到大的发展,必须扬长避短,采取强有力的措施:第一,按照服务外包的要求,建立或完善服务外包的特殊经济园区:软件园、科技研发园区、国际物流园区等,培育产业集群。第二,要改善运作的软环境,包括:提高政策的透明度与可预见性;规范政府职能与行为;简化审批程序等。第三,加快服务领域的改革开放。第四,培育服务业出口龙头企业。加快国有企业改革,改善龙头企业的公司治理;改善龙头企业融资环境,加快境内外上市、发债、信用贷款,发挥政策性金融工具的作用。
3.提升技术资本密集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提升全球价值链战略所要发展的,是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技术与资本密集产业。因此,需要探索在开放的条件下发展技术资本密集型产业的新路。近年来,我国企业已经进行了不少的探索,积累了不少的成功经验。例如,华为、中兴公司走出了一条利用国际国内资源,通过参与国际竞争发展自主品牌、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业的新路子。第一,打破垄断,放松准入,引入竞争。技术与资本密集产业,大多被长期视为战略性产业,在这些本应是竞争性的领域,却存在着过度保护和竞争不足的问题,一些行业甚至存在着行政性垄断的问题。第二,加快国有企业改革。第三,引进外资,健全外资并购法律。技术与资本密集型产业中,我国与国际先进水平存在着明显的差距,引进外资,有利于引入资本、技术、管理和新的机制,对于提升我国在这些领域的国际竞争力有着积极的作用。但是人们担心外资控制可能会带来产业安全、经济安全问题。因此,我国应该对产业安全有一个明确的界定,片面地扩大产业安全的范畴,只会导致我们丧失利用外部资源提升产业竞争力的机遇。
4.培育自主品牌。世界经济已经进入了品牌竞争的时代,拥有国际品牌的企业比生产制造企业分享了更多的附加价值。在全球产业价值链上,我国总体上处于分工的最底端,存在着国际品牌少、品牌价值低的问题。在国际市场上,开展品牌经营,是我国提升价值链的重要内容。第一,整合各部门的政策,加强自主品牌工作的统一领导与政策协调。第二,培育品牌文化,包括加强企业的品牌意识,培育尊重品牌和保护品牌的社会共识。第三,与培育中国的跨国公司工作相结合,选择治理结构完善、管理规范、技术创新能力强、产品竞争力强的重点企业,加以扶持。第四,培育国际品牌人才,提倡利用国际资源创立中国品牌。
5.培育本国的跨国公司。从本质上讲,经济全球化是跨国公司的时代,跨国公司是经济全球化最大的受益者,是全球资源配置的主导者,也是全球化不断深化的最大推动者。提升我国在全球价值链的地位,主体是企业,能担此大任者,则必须是一大批我国的跨国公司。培育我国的跨国公司,对于我国成为一个世界强国,也同样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我国对外投资政策还处于起步阶段,从以往长期闲置对外投资的政策转向放松限制和有限制支持的政策,这些政策对于培育中国的跨国公司是远远不够的。韩国跨国公司发展的经验表明,后起国家发展自己的跨国公司,有必要结合政府之力与企业之力,才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取得实效。但是,我国资本项目尚未完全开放,目前比较可行的政策是选择一批治理结构好、国际竞争力强的企业作为培育跨国公司的试点,为他们开展国际化经营创造一个适宜的环境。第一,适当放松外汇管制,满足试点企业更灵活的在全球调配资金的要求。第二,对试点企业境内外融资给予支持。第三,支持试点企业的研发活动。第四,便利商务人员的出入境。
宋涛,济南市政府采购中心中级经济师(邮政编码250000)
F121.3
A
1672-6359(2010)02-0020-03
(责任编辑 张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