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美清
(广播电影电视管理干部学院,山西太原 030013)
浅析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知识性和意识形态性的统一
王美清
(广播电影电视管理干部学院,山西太原 030013)
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性质应有科学认识和正确把握。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既是知识性的课程,又是意识形态性的课程,把握好知识性和意识形态性及其辩证统一,才能保证思想政治教育的正确方向,才能切实解决“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这一事关党和国家长治久安,事关中华民族前途命运的重大课题。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知识性;意识形态性
《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教社政[2005]5号,以下简称《意见》)中指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这就明确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性质,科学认识和正确把握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性质,从理论层面可以解决“培养什么人”的问题,从实践层面可以解决“如何培养人”的问题,而“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始终是有机联系、辩证统一的,正确认识和切实解决好这个问题,事关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事关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
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性质有科学认识和正确把握,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知识性的课程,还是意识形态性的课程,是思想教育的课程,还是一般公民教育的课程,是工具性教育的课程,还是做人教育的课程,是文化教育的课程,还是人文素质教育的课程,是学理性的课程,还是实践性的课程等等,众说纷纭。如果不能科学认识和正确把握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性质,教师就无所适从,以其昏昏,难以使学生昭昭。笔者在此就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知识性和意识形态性其辩证统一的角度作一探讨。
长期以来,一些教师单纯把思想政治理论课定位为知识性的课程,在教学实践中片面强调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的科学性、系统性和全面性,生怕遗漏了每一个重要的理论知识点,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不是采用启发式、参与式、研讨式的教学方法,而是单纯的知识灌输,这样往往忽略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承载着的其它功能,结果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这不仅没有为学生释疑解惑,也没有加深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领会和认同,更没有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作用,偏离了教学目标,难免就会导致学生死记硬背,出现本末倒置,使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效果大打折扣。但是现实情况也表明,教师想通过3—6学分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使非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专业的学生都全面、系统地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几乎是不可能的,如果片面追求知识的容量,必然挂一漏万。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知识性的课程,承担着对大学生传授马克思主义理论基本知识的任务。正如毛泽东指出:“马克思主义的‘本本’是要学习的,但是必须同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我们需要‘本本’,但是一定要纠正脱离实际情况的本本主义。”这不仅为教师“教什么,怎么教”指明了方向,而且为学生“学什么,怎么学”指明了道路。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知识性的课程,这就决定了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会把重点、难点放在重要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的讲授上,其教学内容的取舍以“必须”和“够用”为度。“必须”主要是解决“讲什么”的问题。“必须”是从“质”上讲的,即讲理论要“精”,即讲清楚、讲深刻,讲透彻。那么,哪些是学生所必须学的知识呢?一般来说,马克思主义理论基本知识包含三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具体观点和个别论断以及具体决策、政策、措施层面,也就是在当时当地情况下做出的适合解决当时问题的一些具体观点和个别论断以及具体的决策、政策、措施等等,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有的可能已不适合现在的情况;第二个层面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以及党和国家领导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工作方法和领导方法,例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独立自主、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等等;第三个层面是文化层面,即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以及党和国家领导人身上和他们的理论中体现出来的独特的文化个性、精神气质、思想境界以及散发出的令人折服的文化气息和智慧力量。那么在今天和未来,最能发挥价值的是第二和第三个层面的知识,这是学生所必须学的。“够用”主要是解决“讲多少”的问题。“够用”是从量上讲的,即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做饭得有米,而且得有一定数量的米才能做成饭,讲理论也是如此。那么,教师讲多少“够用”呢?毛泽东明确指出:“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要能够精通它、应用它,精通的目的全在于应用。如果你能应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观点,说明一个两个实际问题,那就要受到称赞,就算有了几分成绩。被你说明的东西越多,越普遍,越深刻,你的成绩就越大。”可见,教师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讲到学生能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就够用了。
怎么解决实际问题呢?著名德国军事家克劳塞维茨曾经把人们的知识分为两类:一类可以作为“身外之物”而发挥作用;而另一类则只有变成自己的东西,才能发挥作用。他说,在许多情况下,人们学过的知识即使已经遗忘了,使用时也可以到落满灰尘的书本里去寻找,甚至他们每天在手头运用的知识,也可以完全是身外之物。但是,指挥员在战争中随时随地作出判断所依据的知识,则必须变成自己的东西。在战争中,客观情况不断发生变化,这就要求指挥官必须把全部知识变成自己的东西,必须能随时随地下定决心并做出必要的决断。因此,他的知识必须同思想和实践完全融为一体,变成真正的能力。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基本知识,其中第一个层面的知识是可以作为“身外之物”而发挥作用,第二和第三个层面的知识即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以及思想和人文素质,则是必须把它“化”为自己的一部分,才能发挥作用。马克思主义只有“中国化”了,才能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基本知识,也必须同自身的思想和实践完全融为一体,即用马克思主义武装自己的头脑,只有这样,才能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其实,这也是长年困扰教师和学生的问题,由于一些学生没有必备的厚实的理论知识,没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在实际中不会运用理论或运用不好理论,结果理论和实际两张皮,学生反过来抱怨理论本身不好。所以,现在大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就走进了这样一个误区:在现实生活中不会运用理论解决自己的思想和实际问题,造成理论和实际相脱节,怎样走出这样一个误区,还需要我们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付出艰辛的努力,引导我们的学生走进柳暗花明又一村。
“所谓意识形态,是在阶级社会中,适合一定的经济基础以及树立在这一基础之上的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而形成起来的,是代表统治阶级根本利益的观念体系和价值取向。”可见,意识形态对于一个政党和一个国家有重要作用。意识形态是一个政党的精神旗帜,决定一个政党的性质,意识形态也是建立维护国家政权的重要手段,决定一个国家的长治久安。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意识形态性的课程,对此,《意见》中在阐述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性时,深刻揭示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识形态性质,明确指出:“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作用,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当代大学生,是党的教育方针的具体体现,是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特征,是党和国家事业长远发展的根本保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和主渠道,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中在阐述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时又强调指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把他们培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对于全面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确保我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我们党站在确保党的事业后继有人和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的战略高度,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的全局高度,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时代高度,继抓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之后针对大学生健康成长作出的又一项具有深远意义的重大决策,这充分体现了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大学生的亲切关怀和殷切希望、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高度重视。
长期以来,一些高校管理者、教师单纯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意识形态性课程,在他们看来思想政治理论课就是政治说教,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同时在高校学生中也存在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片面认识,他们还没有认识到思想政治理论课与自己的学习、生活和将来的工作的密切联系,更没有认识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功能、价值和意义,这些都直接影响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意识形态性的课程,要求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把重点、难点放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的讲授上,其内容的取舍以“管用”为度,即终身受益。但是在教学实践中,一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识形态性,教师就讲一些冠冕堂皇的大道理,照本宣科,不敢对理论进行通俗易懂的诠释,结果把活生生的理论变成了僵死的教条。这给学生造成一种错觉,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很深奥,不容易理解和把握。列宁曾经说:“最高限度的马克思主义=最高限度的通俗化。”这为教师今后的努力指明了方向,我们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需要做的事情非常多,要善于在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方面,在通俗化、大众化方面下功夫。
毛泽东在20世纪30年代针对中国共产党内存在的教条主义学风以及理论和实际联系存在的问题明确指出,“我们学的是马克思主义,但是我们中的许多人,他们学马克思主义的方法是直接违反马克思主义的。这就是说,他们违背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所谆谆告诫人们的一条基本原则:理论和实际统一。他们既然违背了这条原则,于是就自己造出了一条相反的原则:理论和实际分离。在学校的教育中,在在职干部的教育中,教哲学的不引导学生研究中国革命的逻辑,教经济学的不引导学生研究中国经济的特点,教政治学的不引导学生研究中国革命的策略,教军事学的不引导学生研究适合中国特点的战略和战术,诸如此类。其结果,谬种流传,误人不浅。在延安学了,到富县就不能应用。经济学教授不能解释边币和法币,当然学生也不能解释。这样一来,就在许多学生中造成了一种反常的心理,对中国问题反而无兴趣,对党的指示反而不重视,他们一心向往的,就是从先生那里学来的据说是万古不变的教条。”这也是长期以来影响和制约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的硬伤,是我们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没有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讲授马克思主义,更为遗憾的是这种倾向不是个别的,而是普遍的、带有倾向性,产生这个问题的根本原因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性质与根本职能认识有偏离。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性,意识形态性不仅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根本性质,而且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本质要求,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方面,在引导大学生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的信念、增强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信心以及对党和政府的信任方面,在培养他们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方面,都具有重要作用。但是,“近些年来,一些人不顾我国国情,不顾大多数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愿望,无视改革开放的成功经验和历史结论,鼓吹要搞新自由主义、民主社会主义,声称西方所说的民主、自由、人权是‘普世价值’,我国的发展要以它们为准则。这些观点和社会思潮的实质,就是要否定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取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导。对此,我们要有清醒的认识。要看到,无论是新自由主义、民主社会主义,还是西方的民主、自由、人权,都不会给我们的国家和人民带来福祉,如果引进和盲从它们,必然会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灾难。这方面,我们可以从近年来世界上发生的一些大事件中得到警示:西方一些人在拉美、非洲等地区推行新自由主义,不仅没有给那里带来福音,而且它推行到哪里就把风险和灾难带到哪里,这次国际金融危机又把灾难带给了全世界;苏联、东欧等一些国家的执政党放弃社会主义道路,搞民主社会主义,不仅没有出现繁荣,反而导致了亡党亡国的结局;西方把他们的‘民主、自由、人权’等美化为所谓‘普世价值’,使许多人上当,并成为策动一些国家‘颜色革命’和一些地区动乱的思想武器,成为西方发达国家干涉别国内政、实现自己战略图谋的工具。我们要深刻认识这些错误观点和思潮的危害性,决不能让它们干扰我们的思想和我们的事业。”当前,我们正处在一个大发展大变革的时代,国际国内形势发生了深刻变化,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尖锐复杂,处于空前活跃、空前复杂的时期,主要表现为:一元化指导思想与多元思想意识的并存,传统思想与现代观念交融,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相互激荡。在这样的形势下,要更加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识形态性,如果在这方面形不成共识,就不能保证思想政治教育的正确方向,“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这一事关党和国家长治久安、事关中华民族前途命运的重大课题就得不到切实解决,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历史任务就不能实现。因此,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课程不同,思想政治理论课应更重视其鲜明的意识形态性。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知识性的课程,但又不单纯是知识性的课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意识形态性的课程,但又不单纯是意识形态性的课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知识性和意识形态性的辩证统一。
一方面,知识是载体,意识形态性融入和贯穿在知识性之中。《意见》中在阐述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指导思想时明确指出:“立足于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深入开展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教育,开展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教育,开展科学发展观教育,开展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历史教育,开展基本国情和形势与政策教育”。这既是知识性教育,也是意识形态性的教育,二者是水乳交融的。比如教师在讲授“实事求是”的内容时,“实事求是”既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首先要讲清楚“实事求是”的科学含义。1941年,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作了明确的界定,即“‘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这是学生应该掌握的基本理论观点和基本知识,在讲授这一基本知识的同时也应教给学生一种认识事物的态度和方法,即一切从实际出发去研究和把握事物的规律性,而这正是马克思主义的态度和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方法与工作方法。这样教师在讲授马克思主义理论基本知识的同时,就能够“润物细无声”地帮助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提高思想政治素质。
另一方面,意识形态性是前提和基础,以意识形态性引领和整合知识性的内容。毛泽东曾明确指出:“掌握思想教育,是团结全党进行伟大政治斗争的中心环节。如果这个任务不解决,党的一切政治任务是不能完成的。”思想政治教育总是同党在各个历史时期的中心任务相联系,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性。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的修订就突出反映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识形态性。从2006年9月开始使用“05方案”新教材以来,四门课中有三门课已经是三个版本,而《概论》课已经是四个版本,就是为了充分反映十七大以来我们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等等方面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帮助大学生了解党的政治主张,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增强他们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引导他们为实现党的历史任务而不懈奋斗。
以意识形态性引领和整合知识性的内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识形态性是渗透、融入和贯穿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基本知识当中,是依靠知识载体来表达和传播的,所有的知识都可能成为意识形态的载体,但是,并不是所有的知识都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性,只有马克思主义理论基本知识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性,因此,要以意识形态性引领和整合知识性的内容。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也要把握好以意识形态性引领和整合知识性内容的原则。《意见》中在阐述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总体要求时强调:“坚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武装大学生,始终保持教育教学的正确方向。”这就是底线和原则,是教师在教学中时刻警惕和牢记的。要坚持学术研究无禁区、课堂讲授有纪律,切实加强对学生辩论课、讨论课以及课堂、课后作业的管理,在讲台上和教室中不得散布违背宪法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错误观点和言论。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一定要意识到自己的责任和使命,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宣讲者,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精神文明的传播者。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我们要进一步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提高科研能力和教学水平;进一步研究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规律,处理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知识性和意识形态性的关系;进一步了解当代大学生的特点和思想观念的变化,对各个教学环节进行研讨;进一步提高授课艺术;进一步关注社会现实,对一些社会现象、社会思潮、社会热点和社会重大问题要有敏锐的社会触角和政治触角,做好释疑解惑和教育引导工作。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需要做的事情非常多,不仅要完成规定动作,还要有自选动作,只要我们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的作风,科学认识和正确把握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知识性和意识形态性及其辩证统一,正确处理好一元化指导思想与多元思想意识的辩证关系、传统思想与现代观念的辩证关系、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辩证关系,我们相信经过五年、十年、二十年甚至更长时间的努力后,我们播下的种子一定会开花、结果,到那时,我们就能欣慰地看到多年以来一直坚守这块阵地的力量所在。
[1]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孙瑞华.中国参政党建设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
[4]六个“为什么”—对几个重大问题的回答[M].北京:学习出版社,2009.
[5]张慧卿.高校思想政治对话式教学探讨[J].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09,(1).
(责编:施琳洁)
G641
A
1008-8431(2010)04-0074-05
2010-07-07
王美清(1966-),女,广播电影电视管理干部学院基础部主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