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再青 刘仁华
(西南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重庆 400715)
试析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建设
段再青 刘仁华
(西南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重庆 400715)
本文探讨了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伟大实践中,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重要性,阐述了在当前我们要如何继续坚持解放思想,推进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建设。在当今社会转型时期,社会主义和谐文化面临诸多方面的挑战,当务之急就是要从全局出发,全面认清各种文化危机,通过各种途径和手段,促进和谐文化的发展,建设符合我国现阶段国情的社会主义和谐文化,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重要的精神支撑和智力支持。
和谐社会;和谐文化;文化危机;文化复兴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然伴随着中华文化繁荣兴盛。”党的十七大指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是由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所构成的“四位一体”。社会主义和谐文化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密不可分,“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和谐文化是全体人民团结进步的重要精神支撑。”十七大提出了“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新要求,发出了“兴起文化建设新高潮”的号召。当前,要紧紧抓住建设社会核心价值体系的契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推进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建设,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基础和精神支撑,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提供重要保障,为最终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打好基础。
所谓和谐文化,即指在和谐经济和和谐政治基础之上形成的一种和谐氛围,是人们对和谐经济和和谐政治的一种感受和认知。和谐的基本含义是指“配合的适当和匀称”,其引申义是指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融洽和和睦。和谐是在人们对相互关系的感知中体验出来的,在特定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既有经济和政治关系,也有文化关系。构建和谐社会,不仅要构建人与人之间和谐的政治关系、经济关系,更要构建和谐的文化关系。
第一,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是集大成的文化
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吸收和借鉴了以往优秀文化,成为集大成的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提供了丰富而厚重的历史文化资源。中华民族在5000多年的文明进程中,积淀和发展了“和”、“和谐”、“和合”、“天人合一”、“和为贵”、“和而不同”等包含和谐的哲学思想和文化传统,孔子说过“和为贵”,墨子提出过“兼相爱”、“爱无差”,这些思想深深融入到中华民族的灵魂血脉之中,并且深深影响着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善于认识传统文化对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现实价值,努力继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中的和谐内核,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以弘扬。它还在继承的基础上,与时俱进,从不断发展变化的实际出发,发展创新传统文化,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与当代经济社会相结合,成为当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精神力量。“科学发展的理念……也是在继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基础上提出来的……现时代中国强调的以人为本、与时俱进、社会和谐、和平发展,既有着中华文明的深厚根基,又体现了时代发展的进步精神。”
第二,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是马克思主义指导的全面繁荣的文化
马克思列宁主义深刻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理论成果,是推进我国社会主义不断自我完善的强大理论武器,是新时期我们必须坚持的指导思想。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符合社会发展的进步要求。我们正处在一个思想大活跃、观念大碰撞、文化大交融的时代,人们思想活动和价值判断的独立性、选择性、差异性和多样性进一步增强,这要求在建设和谐文化中要坚持主导性与多样性的统一,在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同时,允许别的文化形式的存在。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坚持“和而不同”,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一元化的指导思想引领多样化思想文化,“既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又有力抵制各种错误和腐朽思想的影响”,在全社会形成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文化全面繁荣的局面。
第三,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是与时俱进的文化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把“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要求,是时代的产物,是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现状相适应的。我国社会虽然总体上消除了对抗性矛盾,但社会发展并不平衡,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十分必要。很多不和谐因素如社会分配不公、地区差别显著、收入差距过大、腐败现象蔓延等问题,难以在短期内消除。从根本上说,要切实解决公平与效率、平等与竞争、部分人先富与共同富裕等关系问题,努力解决广大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而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则使我们不断完善社会利益表达和协调机制,针对不同社会群体和阶层的特点,区分层次,制定不同的具体规范,使和谐思想得到社会全体成员的普遍认可,把和谐的理念转化为具体可行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把和谐的要求转化为全体社会成员的自觉行动。
第四,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是推动社会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的文化
在马克思主义看来,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共产主义社会是确保每个人全面而自由发展的社会形态,因此,把推动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奋斗目标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是生动活泼的、富有创造性的文化,是有利于社会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的文化。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共产主义的主要特征,也是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所追求的目标。“大力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以增强诚信意识为重点,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发挥道德模范榜样作用,引导人们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目的就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社会主义和谐文化要求做到,既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把人们的切身利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又要促进人们的精神文化发展,使人们始终保持积极乐观、健康向上、富于进取的精神状态,在全社会形成良好氛围,促进人的各种潜能得到全面而合理的发挥。
“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从国内看是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需要,也是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从国际看是增强我国综合国力的需要。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精神支撑。
第一,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
胡锦涛总书记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这六条基本特征紧密联系、有机统一,共同构成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内容,揭示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我们要追求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一个公平正义的社会,又是一个充满诚信友爱的社会,不仅仅是社会对公平正义秩序的制度期待,而且有人们对美好安宁生活理想的伦理期待,是一个充满道义关切的和谐社会。和谐文化就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建设和谐文化就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
第二,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
推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实现社会和谐,既要靠雄厚的经济基础、坚强的政治领导、完善的制度体制,又要靠科学的理论指导、先进的思想道德、良好的人际关系。一个社会是否和谐,一个国家能否长治久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有赖于人们普遍而深厚的价值认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通过和谐文化建设为其提供正确的思想导向。建设和谐文化,可以进一步明确和谐社会建设的方向,巩固全国人民共同奋斗的思想基础;可以进一步完善治国理政的方针政策,促进经济社会文化的协调发展;可以有效调节社会关系,化解各种矛盾,形成和谐和睦的社会秩序。因此,和谐文化是实现社会和谐不可或缺的力量,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
胡锦涛总书记指出:“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在对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作家协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做总结时,对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提出了“紧紧抓住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个根本,大力推进和谐文化建设……”等建议,结合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关于和谐文化建设的各种政策和建议,结合文化本身的特点和我国的具体国情,要使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取得良好的效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加大财政投入,为文化发展提供强劲的动力
由于改革开放和经济繁荣的推动,我国公共文化服务取得了显著成就。但总的来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已远远落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资料显示,中央财政2005年的文化事业费只占其整个支出的0.39%;而1985年这个比例是0.52%,1995年是0.49%。这就是说,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和财政收入的增加,对文化事业的投入比例却不升反降,而文化基础设施投资不过是整个经济投资过热的连带受益者,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也难以很好地发挥作用,公共文化财政投入正面临越来越大的体制和机制性风险。只有大的投入才有大的产出,只有与社会经济状况相适应的投入才能实现文化产业的协调发展。为了适应人民群众的基本公共文化需求,应该从中央到地方都加大文化事业的投入,并且必须改变按照传统行政管制模式发展公共文化,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调动多方积极性,使有限的财政资金能够发挥最大效益。
第二,加强宣传,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人心
文化具有很强的意识形态属性。文化的核心层次是精神文化,而精神文化总是受一定的意识形态指导的。我们要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引导人民群众,就必须按照十七大报告的要求,充分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教育广大党员和全国人民。进入新世纪新阶段,“社会主义文化更加繁荣,同时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日趋旺盛,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对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出了更高要求。”要不断探索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有效途径,在思想文化领域既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又尊重差异、包容多样。这样我们就能始终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凝聚党心、人心。
第三,与时俱进,弘扬中华民族传统优秀文化
中华民族文化源远流长,东方文化美德几千年长盛不衰,文化是民族的生命,文化与民族共生共存,只有民族文化的复兴,才有完整意义上的民族伟大复兴。道德是民族文化的一部分,是文化的灵魂,也是民族的价值观,更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我们要按照十七大报告的要求,着眼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远大目标,站在新的时代高度全面认识民族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中华文化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既保持民族性,又体现时代性。这就要求我们紧跟时代发展步伐,同社会经济政治的改革发展相适应,通过各种方式发掘和弘扬传统优秀民族文化,重塑传统文化形象,重振文化自信心和自豪感。
第四,加强对外文化传播,抵制外来不良思想文化入侵,维护文化安全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军事等各方面实力全面提升,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这引起西方各国的极度恐惧,宣扬“中国威胁论”。西方一贯注重对中国进行文化入侵,企图迷乱我们的思想,破坏我国人民的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消解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最终摧毁我们的国家。西方各国还打着所谓的“人权”、“民主”的幌子,支持西藏独立,抵制北京奥运会,污蔑我国对外援助,歪曲报道新闻,这些行为不但会损害我国国际形象,还会严重威胁到国家安全。因此,我们不但要进行全方位的对内文化教育,复兴我国的优秀文化,对外加强文化宣传和传播,维护和改善我国国际形象,更要严格把守“国门”,在风俗习惯、价值观等方面抵制不良思想对我国的入侵,保证我国的文化安全。
第五,激励文化创新,鼓励更多的人投入到文化创新工作中
文化需要不断被创新,创新是文化发展的生命。文化是人类创造性精神活动的产物,文化创新就是,随着人类社会经济政治实践的发展,文化不断创造出新的内容和形式。先进文化之所以具有鲜明的与时俱进的特点,正是不断创新的结果。文化创新,就是要在新时代的高起点上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的创新,立足中国,放眼世界,在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善于吸收世界各国的一切优秀文化成果,通过不断创新,增强中华文化的活力和创造力,推动我国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人民群众是和谐文化建设的主体,也是和谐文化建设的直接受益者,要坚持以人为本,动员全民参与,共同推进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要充分发挥人民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调动广大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进行文化创造,让人民共享文化发展成果。”
[1]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Z].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2]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N].人民日报,2007-10-25.
[3]温家宝.政府工作报告[R].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4]中国公共文化服务发展报告(2007)[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5]罗国杰.中国传统道德·理论卷[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
[6]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7]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
[8]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
[9]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M].北京:中共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
[10]李长春.在对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作家协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J].求是,2007,(11):3-8.
[11]郑湘君.谈和谐文化建设[J].宁波党校学报,2006,(6):14-18.
[12]张昌尔.牢牢把握和谐文化建设的根本[J].政工研究动态,2007,(3):4-5.
[13]李怀亮.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J].求是,2003,(8).
[14]黄中平.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J].新湘评论,2007,(1):31-34.
[15]孔朝霞,钟天娥.和谐文化建设应处理好四个辩证关系[J].理论探索,2009,(4).
[16]郭今萃,郭志卿.浅谈建设和谐文化[J].中共山西省委党校省直分校学报,2007,(5).
[17]张文生,李宏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文化诉求[J].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08,(5).
(责编:李莉)
G122
A
1008-8431(2010)04-0070-04
2010-06-21
段再青(1975-),男,西南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2008级硕士研究生;刘仁华(1978-),男,西南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2008级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