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型城市建设的策略思考
——以江苏泰州为例

2010-08-15 00:47王红梅
中共合肥市委党校学报 2010年4期
关键词:泰州创新型科技

王红梅

(泰州市委党校,江苏 泰州 225300)

创新型城市建设的策略思考
——以江苏泰州为例

王红梅

(泰州市委党校,江苏 泰州 225300)

创新型城市是指主要依靠科技、知识、人力、文化、体制等创新要素驱动发展的城市,对其它区域具有高端辐射与引领作用。本文以泰州为例,通过对其发展现状的分析,提出应在优化创新环境、加强技术创新、完善人才机制等方面加强培育和建设。

城市建设 创新 泰州

创新特别是科技创新已成为国家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我国“十一五”规划提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技发展的战略基点和调节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而城市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载体,构建创新型城市不仅是支撑创新型国家的基本单元,也是提高区域竞争力的必然选择。

一、构建创新型城市的重大意义

创新型城市是一种全新的城市发展理念和模式,它是在新经济条件下,以创新为核心驱动力,是知识经济和城市经济融合的一种城市演变形态。构建创新型城市,顺应了城市演变规律的必然要求,是现代城市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迫切需要。

1.构建创新型城市,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需要。长期以来,我国城市经济的发展仍主要依靠劳动力、土地、资本等传统要素推动,企业发展以低价值的产量扩张为主,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较低。这种粗放的发展模式和产业结构的低层次,使得企业“三高一低”(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必然会遭遇资源要素紧缺、环境压力加大、市场竞争激烈等一系列问题。这就迫切要求我们加快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产业的优化升级,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缓解能源、资源和环境的瓶颈制约,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构建创新型城市,就是要依靠自主创新,将发展的重点从投资驱动型向创新驱动型转变,推动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

2.构建创新型城市,是提高区域竞争力的需要。纵观国际上先进城市的发展历程,其产生和发展最终取决于城市的科技创新能力。纽约、伦敦、东京等世界城市的形成均是以当时世界上科技创新最为活跃的区域为根基的。因此,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地区与地区之间的竞争,就取决于自主创新的能力。改革开放30多年,我国的科学技术取得了长足发展,但与其他先进国家相比还差距较大。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还很弱,关键技术自给率还很低。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缺乏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附加值低的产量扩张必将会受到各个国家的反倾销还有技术壁垒的遏制。因此,提升产品附加值,提高单位产品的利用率,提高劳动生产率,唯一的办法就是自主创新。通过企业的自主创新,加强研发投入,形成更多具有自主创新的核心技术,实现由低加工、低附加值向高加工、高附加值转型,才能强化城市的地位,进而提升国家的整体创新能力。

3.构建创新型城市,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需要。

30多年的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使我国的经济社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我国已成为世界上第四大经济实体。但我们也应看到,我国城乡的发展、区域的发展却越来越呈现明显的不均衡、不协调。目前,我国已进入城镇化快速增长阶段,但我国的城镇化率依然很低。2009年,我国的城镇化水平为46.59%,比世界平均水平低4个百分点,比发达国家低37个百分点。与工业化进程不相适应的城镇化水平,必然会导致无法充分发挥城市本应具有的聚集效益和规模效益,并会削弱产业结构演进对农村劳动力就业的吸纳能力。因此,构建创新型城市,就是要在促进科学发展上下功夫,积极发挥城市中心区科技创新对周边紧密层地区或更大区域的辐射带动作用。就是要以创新为手段,发挥城市对农村的辐射作用,促进“三农”问题的解决,实现城乡统筹发展。

二、泰州创新型城市建设的现状分析

泰州地处江苏省中部,位于我国沿海经济带与沿江经济带T形交汇处,是“长三角”16个主要城市之一。2007年,我市人均GDP达3800美元,而根据多国经济发展模型,当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均GDP达到2000~4000美元时,就应进入创新导向阶段。可以说,从2007年开始,泰州市建设创新型城市的条件就已基本成熟。

近年来,泰州市委、市政府紧紧围绕“科教兴市”的发展战略和服务经济建设大局来开展科技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我市已先后被评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创建市、全国技术创新区域试点市、国家科技兴贸生物医药出口创新基地和国家高技术生物产业基地。2009年3月,经国务院批准,泰州医药高新区成为全国唯一的国家级医药高新区,正式纳入国家创新体系。

目前,全市国家火炬计划高新技术企业36家、三部委联合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35家、省级有效期内的高新技术企业205家;国家级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2家、省级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6家、市级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1家,博士后工作站9家;全市省级高新技术产品889项、国家重点新产品207项。其中,有7项科技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奖,有31个项目获国家创新基金扶持,220项列入省级计划,争取国家、省资金补助3亿多元。另外,我市已形成汽车关键零部件、特种合金材料、专用化学品、微特电机等7个国家级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集聚功能明显增强,发展态势良好。

与此同时,我们也应清醒地认识到,创新型城市建设是一项涉及经济、社会、科技等诸多方面因素在内的巨大系统工程,不可避免地将会面临着一些不容回避的困难与问题。

1.创新知识和技术源头不足。从总体来看,泰州的社会事业发展滞后,科学教育文化事业发展还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要求。特别是缺乏与创新型城市相适应的大学、科研院所的支撑。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反映信息化水平的每百人拥有电话机和手机数明显偏少。数据显示,2007年泰州仅有75.24部,分别是苏州、无锡、常州的三成、四成和五成左右。二是反映公共知识储备的公共图书馆藏书数量偏少。2007年泰州每百人公共图书馆藏书仅是南京的1/10,苏州的1/4和无锡、常州、镇江的2/5,扬州的1/2,南通的7/10。 三是政府科技投入明显不足。2007年泰州政府科技拨款仅为3500万元,而苏州、无锡都在2亿元以上。

2.技术研发和公共创新能力不足。核心技术、关键技术掌握不多,承接国家重大科技项目、组织开展重大关键技术攻关的能力不足。高新技术产品大部分属于高新技术产品加工,附加价值不高,加工贸易企业比重偏大。

3.储备高层次创新人才、开展高水平学术交流的载体不足。在人才投入方面,2007年泰州从事R&D活动人员为4983人,仅是南京的1/4和无锡的1/3,扬州、南通的7/10左右。泰州每万人拥有专业技术人员372名,在江苏沿江八个城市中排名倒数第一。在资金投入方面,2007年泰州政府科技拨款占财政的比重为1.31%,企业R&D经费支出占销售收入的比重为1.49%。泰州市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为1.36%,低于苏南各市,高于扬州、南通。载体不足必将导致对高层次、高技术人才的吸纳能力弱化。

4.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压力较大。经济发展与土地、资源、人口、环境的矛盾日益突出。泰州市发展同样也面临着资源、环境瓶颈约束,产业结构不优,科技供给能力不足的压力。主要表现为:产业规模大,但重大知名品牌少;制造业能力强,但高端研发能力弱;经济外向度高,但核心竞争力不强;科教资源丰富,但形成创新发展的优势还不足。从依靠自主创新促进发展方式转变分析,主要表现在:一是经济结构偏重,经济增长质量还不够高。由于历史原因,我市大中型企业主要集中在传统制造产业中,约占全市工业经济总量的40%,对能源资源的依赖性较强。全市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仅有266家,只占全省的5%左右。二是核心技术偏少,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够强。具有较高科技含量的新产品偏少,对全市产业升级的带动作用不够明显。许多企业的技术只能算是次新技术,还缺乏核心技术竞争力。高层次人才匮乏的矛盾较为突出,导致相当一部分企业技术开发的主体形式基本属于模仿和仿制。三是科技投入偏少,融资难度较大。尽管政府高度重视,但由于基础条件的限制,科技投入仍显不足,风险投资机制还很薄弱。科技型中小企业和民营科技企业融资难度较大。全市用于R&D活动的支出偏低。四是思想认识偏后,加快发展的动力还不够足。推进科技创新的氛围不浓,创新的意识还不够强,部分企业缺乏长期打算,程度不同地存在着小富即安、急功近利的思想。

可见,创新型城市建设所面临的诸种难题,均具有一定的普遍性特征,成因也是多方面的,既有自然环境因素的影响,也有社会制度、政策层面的原因,还有人们思想认识上的原因。但不管是什么原因引起的问题,都是创新型城市建设进程中亟需解决的。

三、加快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具体对策

(一)营造和优化科技创新政策法规环境

1.进一步加大政府财政的科技投入力度,发挥政府财政的引导作用。科技投入是开展科技创新活动的物质基础和关键。随着科技创新活动的不断深入,必将对科技投入产生大量的需求。政府财政对科技的投入要在扩大总量的同时,进一步突出投入的重点,提高投入的有效性,增强投入的带动性。一要完善科技投入的稳定增长机制。切实把科技投入作为预算保障的重点,大幅度增加财政科技投入,确保各级财政科技投入增幅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幅,并在科技投入法定增长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科技专项投入,提高政府科技投入的规模。二要突出投入的重点。政府财政投入应该重点投入到符合产业发展方向、在行业内有比较优势、对财税贡献有较大影响的本土规模企业的创新活动,包括实施重大创新研发项目、建设企业技术研发机构、建立产学研合作联盟等,同时建设一批为中小企业创新创业服务的平台,如各类公共技术服务、融资担保、创业孵化、中介咨询等科技服务机构等。三要加强政府财政科技投入的管理。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对科技资源配置的基础作用,完善资金投入和使用的规章制度,建立财政科技投入效率的评价机制,确保财政科技投入公开、公正、公平、高效。四要发挥政府投入“四两拨千斤”的带动效应。政府的政策激励,对企业科技投入积极性的调动往往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我们应该将财政科技投入作为杠杆资金吸引社会资本,增强政府科技资金对社会资源的聚集力,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参与科技投入的积极性。

2.加快金融创新,努力形成有利于自主创新的科技投融资体系。一是建立以银行为后盾的科技融资体系。对于大中型企业和已步入成长期的中小型科技企业而言,金融机构贷款是成本较低、快捷方便的科技创新融资渠道。应建立政府与银行、银行与企业合作例会制度,定期组织创新型企业项目推介会。金融机构对国家、省、市重大科技产业化项目融资,应给予重点支持。对有效益、有还贷能力的自主创新产品出口所需的流动资金贷款,要优先安排。对资信好的自主创新产品出口企业可核定一定的授信额度,在授信额度内,根据信贷、结算管理要求,及时提供各种金融服务。建议组建地方银行,专门为中小科技型企业提供金融服务。二是进一步完善政策性金融支持体系。发展科技研发与金融紧密结合的专项基金,推动金融机构与企业合作,通过对企业的贴息、合资控股、合作经营等方式,使金融机构与科技开发实体结成利益共同体。鼓励各类担保机构支持高新技术企业发展,扩大担保机构业务补贴范围,对租赁设备、委托贷款等提供融资补贴。三是推动企业上市直接融资。政府应加强引导,选取一批科技创新前景好的中小企业进行重点扶持,针对中小企业上市融资存在的相关问题进行相应的政策指导,为中小企业打通直接融资通道。四是发展中小企业担保机构。鼓励社会资金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积极引导民间资本进入担保行业,为中小企业科技创新提供融资担保服务。可考虑成立专门服务于科技创新的信用担保机构,鼓励各类商业银行增加对企业科技创新活动的信贷支持。实行知识产权质押,加快推进非上市企业股权代办交易系统的试点,促进非上市高新技术股份制企业进行股权交易,增强高新技术企业的融资能力。

3.进一步发展壮大中介市场、风险投资、担保、创新融资平台。国外高科技企业的成功实践证明,大规模的技术创新活动都是依托风险投资和资本市场支持取得成功,风险投资是解决处于初创时期、经营风险高的中小型科技企业融资问题的有效途径。因此,重视创业风险投资产业的培育,完善科技创业风险投资机制,有利于解决企业科技投入特别是产业发展初期中小型科技企业的发展问题。发展壮大风险投资业,应该突出以下几个重点:一是强化政府创业风险投资机构的示范带动作用。在当前创业风险投资所需要的制度尚不健全、支撑条件尚不成熟的情况下,政府直接参与风险投资,可以发挥政府杠杆资金的示范效应。一方面要承担政府政策性扶持资金——引导基金的职能,即作为创业风险投资的母基金,不以营利为目的,配合政府科技创新重点,进行科技公共平台建设,有针对性地进行投资;另一方面,要通过匹配投资、向专业的创投机构直接出资等方式,与国际知名创投机构合作等,吸引外资、民资参与创业风险投资,增强自身实力和规模,促进国内外优质创业资本、技术、人才集聚。二是积极培育发展创投机构。紧紧抓住国家支持和重视自主创新、国内外越来越多的企业资本和国内民间资本积极涌入创投这个新兴市场的大好时机,积极培育和引进风险投资业,吸引企业、民间资本参与科技风险投资,发展壮大现有的创业风险投资业,扩大创投机构数量和规模,形成政府引导基金、政府创投、中外合作创投、本土创投机构以及民间天使基金等多元并存局面。三是推动风险投资法制建设。要积极加快风险投资法规的制定和现有法规的修订,建立和完善风险投资公司和风险投资基金的申请、审批、管理等具体实施办法;完善有利于风险投资发展的财税、金融扶持政策和鼓励境外创业资本进入风险投资市场的政策;进一步完善技术产权交易市场,制定和完善科技型中小企业在境内外上市的有关政策,建立和维护风险投资信用法规机制等举措,为风险资本进入和退出构建安全诚信的快速通道。

(二)巩固企业主体地位,提升企业创新能力

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同时也是科技投入的主体。只有千千万万企业的科技投入不断增加,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才能得到提升,才会使得企业的整体创新能力得到增强。因此,在建设创新型城市过程中,就必须引导和鼓励企业增加研发投入,加强企业技术中心建设,发挥企业在整合全社会创新资源中的主导作用,强化企业在自主创新和“产学研”中的主体地位,努力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同时,优化投资环境,继续吸引外资研发、设计和工程服务等机构,鼓励外资研发机构与本地高校、研发机构及企业开展广泛的交流与合作,构建集群创新网络。

另外,在企业成为科技主体的问题上,我们一要强化企业的科技投入意识。应该使企业充分认识到,企业的竞争不仅是价格、质量的竞争,而且是产品技术性能以及以新技术为代表的新产品的竞争。技术竞争比价格、质量之间竞争更为残酷,它带来的往往是全行业产品的升级换代。科技成果转化周期的缩短也带来了产品正常生命周期的缩短,企业要想生存和发展,就必须紧跟科技发展潮流,自觉主动地关注技术研究开发、成果转化、新产品研制等科技创新活动,加大科技投入。二要将国家、省、市的鼓励政策落实到位。现在从国家、省到市,都有一系列支持自主创新的政策,我们应该对此进行梳理,切实落实到企业。比如,允许企业按当年实际发生技术开发费用的150%抵扣当年应纳税所得额;实际发生的技术开发费用当年抵扣不足部分,可按规定在5年内结转抵扣;企业提取的职工教育经费在计税工资总额2.5%以内的,可在企业所得税前扣除等。三要加大对企业科技投入的激励力度。政府应该进一步明确政府财政科技投入的导向作用,同时充分发挥好财政补贴、税收减免、政府采购等方式的推动作用,激励企业增加研发投入。泰州也可以学习借鉴深圳的做法,实行企业科技资金先投入后报销的制度,企业科研投入越多,拿到的资助就越多,进一步激发企业科技投入的积极性。要通过不断的努力,使企业的R&D投入在全社会R&D投入总量的比重进一步提高,企业经营收入中的5%以上能够用于研究开发工作。

(三)优化创新资源配置、建立协同创新机制

1.加强企业、行业两个层次的研发机构建设。具有一定研发基础条件、较强创新能力的高新技术企业或重点骨干企业要积极创建国家、省和市级的高新技术研究开发中心、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等。在政府政策和资金的引导下,建设行业研发机构,跟踪行业的新技术、新成果,攻克行业关键共性技术,在此基础上实现关键领域的技术集成创新与突破。鼓励企业到科技资源丰富的大城市或国外创建研发机构,提高企业国外配置创新资源的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继续加强与中科院、国家部委属科研院所及国家重点高校的合作,与“大院名校”联合共建创新载体。

2.发展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中心。坚持扶持农业和扶持工业相结合,既要办工业类的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中心,也要办农业类的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中心;坚持特色科技服务与特色优势产业相结合,面向特色优势产业,立足提供特色科技服务,推动特色优势产业的快速发展;坚持科技创新服务和信息化服务相结合,提供信息收集、产品设计、市场开拓等方面的服务;坚持上下结合,市、县一起抓,逐级培育,逐步提升为省级、国家级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中心。

3.建设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孵化器)。进一步加强领导,加大投入和政策扶持,鼓励多形式、多渠道、多元化筹措资金,建设与泰州产业发展紧密结合的综合孵化器和专业孵化器,并着重在孵化器公共创新平台和各项配套服务上下功夫,增强孵化器的创业服务和创新功能,推进孵化器建设向专业化、规模化、网络化发展。

4.培育和发展各类社会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加快培育技术咨询、技术转让、无形资产评估、知识产权代理等科技服务中介机构和行业协会,提高其承接从政府转移出来的职能和服务的能力。加快发展金融、会计、法律、资产评估、技术服务、信息咨询等现代服务业,为创新型企业提供良好服务和支撑。

(四)完善人才机制,打造创新人才高地

建立“市场化”的人才引进机制,按照“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原则,采取更加优惠的政策、更加宽松的环境、更加人性化的管理,广泛吸纳国内外人才智力资源,建立适应泰州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支撑体系。

1.加快建立鼓励创新、注重实绩的收入分配机制和激励机制。继续深化分配制度改革,鼓励知识、管理、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充分体现科技人员的劳动价值。根据需要可设立产业发展与创新人才奖,对在泰州技术、研发、金融、文化、管理创新等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创新型人才给予奖励。鼓励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公共研发平台面向海内外招聘具有跨学科知识、跨行业经验和广阔视野的自主创新人才。实行技术人才柔性引进政策,广泛吸引海内外高级人才来泰全职、兼职或短期工作。鼓励留学人员,特别是在海外获得硕士以上学位并在跨国公司重要管理岗位或技术岗位上工作的人员来泰州工作。

2.培养创新型企业家人才队伍。鼓励企业家的创新活动,发挥企业家在企业自主创新中的核心作用。健全企业家创业发展的支持服务体系,充分发挥政府企业家服务机构的作用,创新服务方式,完善企业家成长环境。要切实关心和尊重创新型企业家,保护企业家合法权益,使其在社会上有地位、在政治上有荣誉、在经济上有实惠。

3.解决创新型人才的后顾之忧。对重点引进和培养的高级人才,政府给予专项资助和生活补贴,提供优良的科研条件和居住、生活的最大便利。

4.加强人才培训工作。实施创新型人才培养计划,建立创新型人才带薪培训和学术休假制度。支持企业建立技能人才培训制度,鼓励民办培训机构参与政府主导的技能人才培训。对产业发展紧缺人才的培训费用,可由政府、企业(单位)、个人共担。

[1]马志强,朱佳佳,洪涛.创新型城市建设对策探讨[J]. 经济师,2008,(l2).

[2]叶帆.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构建创新型城市 [J].中共伊犁州委党校学报,2007,(1).

[3]泰州市“十一五”科技发展纲要[EB/OL].http://xxgk.taizhou.gov.cn/web/index.php?cat=3456&id=1041.

[4]2008泰州统计年鉴 [M].中国统计出版社,2008.

责任编辑:吴妍妍

2010-10-08

王红梅,泰州市委党校讲师。

猜你喜欢
泰州创新型科技
学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践与思考
幸福水天堂——泰州
新工科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探索
高校实践教学模式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中的应用
巴斯夫推出创新型DURA-COLOR抗老化技术
泰州古韵
科技助我来看云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