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桂钿
(北京师范大学,北京100875)
论“和而不同”
周桂钿
(北京师范大学,北京100875)
“和而不同”思想与“优胜劣汰”思想有根本的差别。前者有三条主要内容:一是自己要有独立思考,要自主,不能随波逐流,更不应与坏人同流合污;二是允许别人有自主权,不能强迫别人服从自己;三是要善于与别人合作,善于协调关系,特别是要保护弱者,帮助弱者。而后者的误区,是把“天择”变成“人择”,最终导致“社会达尔文主义”。实行“和而不同”,要坚持几项原则:对于强者来说,要承认差别,要尊重别人的价值观,还应该保护弱者;对于弱者来说,要坚持自己的立场,敢于坚持真理,敢于斗争,这就是“和而不同”原则。
和而不同;优胜劣汰;思想文化比较
在人际关系问题上,讲“和而不同”与讲“优胜劣汰”,可以说有根本上的差异。
讲“优胜劣汰”,认为自然界把好的、优质的物种保留下来,淘汰那些劣质的、不能适应自然界变化的物种。万物在那里竞争,由天即自然界来选择,所谓“物竞天择”。这个理论原本是对自然现象的概括。人类就是自然界选择的结果。
但是,现在对于“优胜劣汰”有两个误区:一是“天择变成人择”。科学进步,人的作用大了,人有了选择权,在一些范围内,人择取代了天择。例如种庄稼,可以选择优良品种,养鸡养猪也选择优良品种。这样大大提高了产量,为人类创造了很多财富。所谓优良品种,都是以人的需要为标准。人想吃肉,长肉多而且快的,就是优良品种。这就是所谓“人是万物的尺度”。什么叫益鸟,就是对人类有益的鸟。什么叫益虫,就是对人类有益的虫。对人类有害的鸟和虫,都是害鸟、害虫。由于人类的选择,当然就淘汰了一部分生物。福建原来有一种地瓜,叫“台湾秋”,红皮红心,皮上有一条条隆起,像筋脉,特别甜,应该是好品质的。由于产量低,在追求产量的时代,被淘汰了。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要享受质量高的食品,却找不着它了。人类还要改良物种,选择了改良的物种,新种被保留下来了,它的母本和父本都被淘汰了。人类活动的范围不断扩大,改造自然的力度加强,破坏了很多自然环境,使很多生物失去生存条件,物种以每年几十种的速度灭绝。人口不断增加,科学不断发展,改造自然的能力不断提高,几百年或者一千年以后,几十万种的生物也就差不多淘汰光了。也许那时还剩下少量的物种,例如会下蛋的鸡、能挤出奶的奶牛、伴人玩的宠物——哈巴狗和为了吃肉而养的猪羊以及一些鱼类、贝壳类。那时的人类是否太孤单了。也许动物园还养一些其他观赏动物,例如二十只斗不过一头水牛的变态狮子,三只咬不死一头病牛的没有野性的老虎。被人类留下来下蛋的鸡也只能扒在那里吃食、下蛋,再也站不起来,变成与自然界的鸡完全不同的、只能生产蛋的生物机器。奶牛也只能悬在空中吃食、挤奶,再也不会走路,成了制造牛奶的生物机器,人们看到它们,无法想像自然界能够跑的牛。丰富多彩的自然界一旦变得如此单调,人类生活的兴趣也就索然无味了。这当然是很不好的情景。更严重的是,千万年形成的生态平衡可能被破坏,甚至可能破坏了人类生存的基础,使人类变成地球上的新世纪的恐龙,将在地球上灭绝。二是在人类社会中搞“优胜劣汰”即所谓社会达尔文主义。据最新的科学研究成果,人类的基因99%以上是相同的,差异非常小。从人类发展史也可以看到非常明显的事实,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在某一时期可能很发达、很进步,过一段时间,又走向没落。美国现在是最强盛的国家,二百多年前,还是英国的殖民地。英国曾经是日不落的国家,但当中国处于盛唐时代,她却是很不起眼的小国、弱国。中国五千年前有黄帝时代,创造了许多物质文明。在此之前,古埃及、古希腊、古罗马和苏美尔都已经有了青铜和石器并存的奴隶制时代,古巴比伦在公元前二千年就能够解含三个未知数的方程式。许多民族都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辉煌过,也都衰败过。哪个民族是优等民族呢?不能只看一时的情况。同样道理,一个家族,有时富强,成为豪族名门;有时又衰败,成为破落户。事实与科学研究结果是一致的,人的内在本质差别不大。但是,一些人以为自己是优等民族,例如,希特勒认为自己是优等的,犹太人是劣等民族。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希特勒屠杀了上千万犹太人,就是这一理论的恶果。犹太人还没有杀完,希特勒就完蛋了。如果纳粹杀完犹太人,当然还杀其他“劣等民族”,最后只剩下一个民族。这个民族中的个体也还有优劣之分,自然还要继续杀下去,最后当然只能剩下极少数的一些人。剩下的人越来越单纯,也越来越无能。这些人会在一般的自然灾害面前无能为力,最终使人类彻底灭亡。所以,“优胜劣汰”,先淘汰了别人,最后也会淘汰了自己。“优胜劣汰”理论,为生产的发展和科学的进步做出过贡献,重视其贡献而忽视其弊端,已经给自然界生态平衡造成严重破坏,也给世界的安定带来严重的威胁。
人类应该说有一定的共性,以前只讲阶级性,不讲共性,是不太全面的。人类是非常复杂的,对于个体来说,水平有高低,能力有大小,但是,每个人都有他的长处,都有生存的权利,别人没有淘汰他的理由,也就是说没有不让他生活的理由。例如在体育比赛中,可以通过竞争,比赛,选拔跑步冠军,足球冠军,被淘汰的人可以继续努力,争取下一届比赛当冠军。如果自己确实不行,没有信心,可以另找出路,不一定要在一棵树上吊死。只要找到适合自己的位子,就可以谋生,就可以发展,就可以做出与自己付出相应的成绩来。所谓“天无绝人之路”。智力有高低,体力有大小,人各有长处,不要在一条独木桥上挤。让围棋棋圣聂卫平打排球,不是郎平的对手,在排球场上被淘汰,是很正常的。但在围棋比赛中,他可以得冠军,当棋圣。郎平要在围棋赛中必定不是聂卫平的对手,在围棋赛中被淘汰的郎平可以在排球赛中发挥自己的特长。其他人大多类此,寻找合适的位子,树立信心,经过努力,都有成功的希望。在一种竞争中被淘汰,就自杀,那是错误的。考不上大学,可以当农民,当工人,也可以干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考不上博士,就更不必悲观了。对于似乎什么作用都没有的人,养活他们,也是人道主义的体现,对其他人也是一种精神教育。总之,人生在这个世上,就不应该被抛弃。但是,优胜劣汰理论用于社会领域以后,产生了强盗逻辑,弱肉强食,使弱者经常挨打,受剥削,受欺负,受贫困,受歧视。占世界人口的少数人,消费了世界财富的大部分,这是多么的不平等!多么的不公平!他们何曾都比别人本事大,智力高?不平则鸣,弱者就要反抗。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以邻为壑的人,必然祸及自身。损人利己的人,最后必将损害自己。“优胜劣汰”传统培养出来的霸权主义,给天下带来诸多不安定因素。不让天下安定的人,自己也绝对安宁不了。马克思说得好,不解放全人类,就不能解放自己。因此,无产阶级的口号是:解放全人类!现在世界上发达国家的政治家有几个有这种胸怀呢?一心想着如何统治别人,一心想着如何用武力压服别人,其结果都是压而不服,然后恼羞成怒,公然发动战争。霸权主义是恐怖的根源,不消灭霸权主义,要消灭恐怖,难矣!
中国传统讲“和而不同”。这一原则有三条主要内容:一是自己要有独立思考,要自主,不能随波逐流,更不应与坏人同流合污;二是允许别人有自主权,不能强迫别人服从自己;三是要善于与别人合作,善于协调关系,特别是要保护弱者,帮助弱者,使自己不能劳动又失去依靠的矜、寡、孤、独以及残疾者都能享受人间的幸福。因为强者要以弱者为基础,智者也要以愚者为基础,失去这个基础,自己也就失去优势,强者不强,智者不智。按这一原则,在人群中,每个人既不当奴才,也不做霸主,也不是各自孤立的个人,而是组织成和谐的整体,这个整体使每个人的生活幸福,安全得到保障。按这一原则,人类也不应随便杀害动物,也不能乱砍树木,这对于保护生态平衡有好处,最终也是对人类有好处的。中国古人规定,春天不能打鸟,怕打死雌鸟,饿死雏鸟;也不许打野兔,怕伤了孕兔的胎儿;反对竭泽而渔,捕鱼要用大眼的网,好让小鱼逃走。“采葑采菲,无以下体”,采野菜时,只采叶子,不要连根拔掉,这样才能保证以后还能采到叶子。这些都是保护生态平衡的措施,也是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对于人类则应该有更多的怜悯之心,实行的是仁爱的原则:“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跟所有爱好和平的人友好相处。和平共处,是我们的愿望。但是,如果有的坏人想欺负我们,那么,我们该怎么办呢?那就要起而反抗。几十年以后,如果我们国家强大了,也不要称霸,也不要去打其他弱国,强迫它们服从我们。日本有一个儒家天天给学生讲儒学,学生问:“如果孔子挂帅,带领他的弟子来进攻日本,我们怎么办?”老师说:“坚决地狠狠地打他们!”学生问为什么,老师说:“孔子儒家主张仁义,不会去进攻任何国家,会来打日本的,就一定不是孔子及其学生,一定是假的孔子。”不称霸也是我们的优秀传统。因此,我们的发展不会成为周边国家的威胁。如果我们的后代违背这个传统,富了就对别国进行经济制裁,强了就对他人进行军事威胁,那也会遭到外国的报复,自己必然得不到安宁。总之,我们要继承优秀的传统,为世界和平做出自己应该有的贡献。
“优胜劣汰”与“和而不同”,是可以统一的。优胜,不是说强大者必定会胜利。地球上那么多恐龙都是强者,最后为什么都灭绝了呢?倒是那些弱者如蜻蜓、蜜蜂,却能保存下来。自然界的“优胜劣汰”也不是强者胜,而是适者生存。恐龙虽然是强者,却不能适应变化了的自然界,所以灭绝了。蜻蜓、蜜蜂,虽是弱者,由于能适应变化了的环境,故能保存下来。在人类社会中,强者如果违纪犯法,与别人都合不来,不能调整好人际关系,就会遭到大家的抛弃,就属于应该淘汰的“劣者”。有爱心,又善于与其他人合作,受到大家的欢迎,那么他就会在大家的支持下生存下去。“和而不同”的人就是这种能够生存下去的人。因此,能够坚持“和而不同”,就是优秀者,就能胜利,就能生存下去。优者,就是“和而不同”的人。
中国传统文化是追求和谐共处,人际关系是相安无事,社会长治久安。因此惰性很大,缺乏活力。西方原来比较落后,中国汉朝盛世的时候,还没有英国。唐朝盛世的时候,英国还是非常落后的小城邦。十七世纪开始资产阶级革命,十八、十九世纪资本主义发展,经济与科技都有了大发展。因此,有人说中国不知道通过掠夺来推动崛起。李约瑟说:十五世纪以前,中国的科技遥遥领先于西方,是同时代的欧洲所望尘莫及的。“优胜劣汰”理论产生于生物界,后被引进社会学,成为西方文化的代表。它在世界上激活社会,推动经济发展,促进科技进步,有功于世界。相形之下,中国近几百年落后了,挨了打。中国引进西方先进科技以后,对中国的发展也起过巨大的作用,使中国各方面得到长足的发展。
过去许多人对“优胜劣汰”都持肯定的意见,评价颇高。最近,我在北京论坛上听到各种议论,触发了我的一些思考,提出不同的看法,就教于行家。
体育比赛,当然是要优胜劣汰的,通过公平竞争,优胜者获得金牌、银牌、铜牌,失败者淘汰出局。现在竞争过头了,不重视群众性的体育运动,只注意运动员的比赛,挑战极限,结果,群众运动少了,而运动员的身体受到伤害,违背了体育运动增强人们体质的初衷。
凡事不能走极端,走极端,必然走向反面。这叫“物极必反”。各方面都在竞争中,竞争过头了,都会走向反面。经济竞争过头了,贫富两极分化,富者愈富,愈不肯为义,为富不仁,见利忘义,为了发不义之财,不择手段,伪劣商品充斥市场,垄断行业制订霸王条款,使普通民众生活艰难,这很不利于社会的安定。
文化竞争,有的人提出文化全球化,实际上是以一种文化取代其他文化,使文化全球化成了西方化。这种单一的文化主张受到其他文化的强烈抵制,于是有了所谓的文化冲突论。
政治竞争则更为激烈。突出表现在竞选中,各派政治势力无所不用其极,花费的人力、物力、财力非常巨大,算不算劳民伤财呢?弄虚作假,造势,贿选,运动群众,也是丑闻不断。选出的总统却未必能替人民办点实在的好事。在国际上,竞争的结果,胜者称霸,败者挨打,产生了殖民主义,殖民者压迫殖民地人民,掠夺殖民地财富。殖民者崛起了,殖民地人民遭殃了。殖民主义受到全世界人民的谴责。当今世界,殖民主义产生了新变化,胜者仍然要称霸,实行霸权主义,弱者要反抗,实力不够,于是就搞起恐怖主义。霸权主义逼出恐怖主义。霸权主义与恐怖主义使世界不得安宁,这是最严重的危机。由于竞争,富者强者,掠夺资源,过度消费,砍伐树林过多,排放废气过量,造成生态危机、气候危机、资源危机,又引发金融危机、信任危机、道德危机。“优胜劣汰”这种文化导致过度竞争,过度竞争产生霸权主义,霸权主义逼出恐怖主义,霸权主义又引发各种社会危机,财富增加了,分配不均,贫富两极分化,幸福感降低了。现在许多社会问题多与强势的“优胜劣汰”文化有关。
如何化解危机?东西方有识之士都发现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中有化解危机的智慧。儒家讲“和而不同”,提倡尊重别人,与各种人和平共处。世界文化有各种差异,各有特色,没有优劣之分。儒家提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可以保持自己特色的文化,不能强迫别人接受自己的文化。这样社会才能和谐,世界才能和平。和,才能使大家都过幸福日子。因此,儒家说“和为贵”。
总之,我们对“优胜劣汰”要两面看,先给予肯定,这种文化导致竞争,竞争促进发展,对人类是有贡献的。而竞争过头,胜者称霸,霸权主义导致各种社会危机。深入探讨危机的深层原因,发现是“优胜劣汰”推到极端,走向反面。这叫“物极必反”。简单地说,社会各种危机是霸权主义造成的,霸权主义是“优胜劣汰”文化危机导致的。而东方的智慧有化解危机的智慧,只要加以弘扬,就能够化解危机。
古人将稳固统治比作“固若金汤”,坚固如金城汤池。金比喻坚硬的城墙,汤比喻沸热的护城河。杜甫诗曰:“莫取金汤固,长令宇宙新。”(《有感》)王融诗曰:“金汤非粟而不守”(《永明九年策秀才文》),李商隐《览古》诗云:“莫恃金汤忽太平”。《史记·孙子吴起列传》记载:吴起与魏武侯乘舟浮西河而下,到了中流,魏武侯对吴起说:“美哉乎山河之固,此魏国之宝也!”吴起说:“在德不在险。昔三苗氏左洞庭,右彭蠡,德义不修,禹灭之。夏桀之居,左河济,右泰华,伊阙在其南,羊肠在其北,修政不仁,汤放之。殷纣之国,左孟门,右太行,常山在其北,大河经其南,修政不德,武王杀之。由此观之,在德不在险。若君不修德,舟中之人尽为敌国也。”魏武侯以为山河险固是国宝,吴起认为过去许多有险固山河的国家(如三苗氏、夏桀、殷纣等)都由于不施行德政而亡国,真正的国宝应该是德政。如果不修德政,那么,乘坐这一船上的人,都成了敌国。意思是说,自己身边的人都是敌人,外面有再险固的山河又有什么用呢?
秦始皇也是只相信实力的人,他认为有可能威胁中央集权的家天下的统治的,就是北边匈奴,因此筑万里长城以备胡,以为这样就可以使江山永固,传之万世。历史事实与秦始皇的愿望完全相反,才传到二世,天下就大乱了,勉强拖到三世,就彻底灭亡了。更出人意料的是,首先揭竿而起的是名不见经传的没有什么社会地位的徒隶!他带领的队伍只是手无寸铁的没有经过组织训练的九百名戍卒!就是这样一伙不起眼的乌合之众,居然推翻了削平六国统一天下建立中央集权的大帝国!原因何在?陈胜说:“天下苦秦久矣!”陆贾说:“秦二世尚刑而亡”,“虐行则怨积”。贾谊说:“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秦汉时代的思想家都认为秦亡的原因就是“不施仁义”,是缺乏“德治”。德治与文明相联系,因此,古人有诗云:“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唐·章碣《焚书坑》)竹帛是书,是文明的象征。只要关河,不要竹帛,秦朝很快就亡了。
《史记·陈涉世家》载:褚先生曰:“地形险阻,所以为固也;兵革刑法,所以为治也。犹未足恃也。夫先王以仁义为本,而以固塞文法为枝叶,岂不然哉!”地形险固是需要的,军事与法律也是治理国家所需要的。但是,只有这些还不够。先王是以仁义为本,加强边防和完善法制起辅助作用。有些人以为有地理上的优势,再加上强大的军事实力和建全的法制,就可以称霸天下。他们以自己的利益为最高标准,不讲仁义,不施德政,不主持公道,以我为中心,目空一切,为所欲为。多行不义,积怨甚多,别人敢怒不敢言。这样,它也必然象秦王朝那样在绝大多数人的强烈反对下垮台。
由此可见,防外不防内,是片面的。防的办法,只讲军事实力与法律制度,不讲道德,是更严重的片面。因此,治国最根本最需要的在于道德。德治应该有内外之分。对内,当政者应该提高道德水平,以身作则,引导人民求真、向善、爱美,移风易俗,向文明进步方向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给人民带来幸福安康。对外,应该主持公道,与大小各国和平共处,友好往来,为世界和平做出贡献。这两方面都不可忽视。
过去,周厉王暴虐,人民都批评他,当时叫做“谤”。周厉王依仗自己的权力,不许别人说“不”,更不许别人批评自己,就派人监视,发现诽谤者,就抓来杀了。“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人民都不敢说话,但是,不是没有意见,只是把怒气暂时压在心中。忍耐是有限度的,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就会强烈地暴发出来,那就会产生严重的后果,以致达到不可收拾的地步。周厉王不知道不让说话的严重危机,认为别人再也不敢说他的坏话了,就很高兴。他以为这样就可以“弭谤”即止谤。召公认为这只是一时不说话,并不是解决了人民的怨气。他说:“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夫民虑之于心而宣之于口,成而行之,胡可壅也?若壅其口,其与能几何!”水要导之入海,不能用堵塞的办法,堵塞的结果,只是暂时堵住,一旦崩溃,会淹死更多的人。对于人民的言论也是这样,人民有想法不让说,他们就将怨气憋在心中,积怨太深,一旦暴发就会很强烈。正如召公所预言的那样,周厉王就在国人的反叛中逃到彘地,以后就死在那里。这也是中国历史上不行德政的教训。
至于人与人的关系,以强凌弱,以众暴寡,虽然一时得逞,终究要遭到反抗的。哪儿压迫最厉害,那儿反抗也最强烈。霸道行为不得人心,是很自然的。有的人缺乏将心比心,推己及人的思维方法,把自己的利益看得高于一切,无视他人的利益,没有公道正义可言,总是以自己的实力去压服别人,到底是压而不服。孟子说:“以力服人,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孟子·公孙丑上》)以力服人,就是霸道;以德服人,就是德治。
当代世界存在什么问题呢?主要的问题就是不安定。从美国发生“9·11”灾难以后,世界各地恐怖事件此起彼伏,不断地产生惨案。分析世界形势,主要问题是超级大国的霸权主义,促使矛盾激化,引起恐怖事件。霸权国家又想以霸权实力消灭恐怖主义,其结果只能激起更多的恐怖事件发生。这叫“火上浇油”,只能使反抗之火燃烧得更旺。现在如何解决这些复杂的世界性的霸权主义与恐怖主义的问题呢?
董仲舒说:“大富则骄,大贫则忧,忧则为盗,骄则为暴,此众人之情也。……富者愈贪利而不肯为义,贫者日犯禁而不可得止,是世之所以难治也。”(《春秋繁露·度制》)太富了就骄横,太穷就忧愁,忧愁无法解决,只好当强盗;骄横就残暴。这是一般人的心态。富裕的人越贪利又越不肯做好事,贫贱的人每天违犯禁令,无法制止。这样,社会就很难治理了。现在的世界也是这样弄得很不好治理了。富者搞霸权主义,贫者被迫搞恐怖主义。天下就不太平了,人民生活就不安全了。
如何解决当前世界的政治危机呢?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篇》)和同的差异居然是君子与小人的分界线。和是不同成分的合理搭配,同是相同的成分迭加。古人讲的主要是政治上的人际关系,讲君臣关系,如果国君提出一个想法,臣子们都表示赞成,没有反对意见,那就是同。国君想法中的错误成分就得不到纠正。如果国君提出一个想法,臣子从不同角度提出不同看法,经过讨论,可以修正国君想法中不太好的内容,使国君的意见比较完善。这是集思广益,这就是和。
实行“和而不同”,要坚持三项原则。我们现在所说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和而不同”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对于强者来说,要承认差别,要尊重别人的价值观,还应该保护弱者。对于弱者来说,要坚持自己的立场,不屈服于经济制裁和武力威胁,敢于坚持真理,敢于斗争,这就是中国“和而不同”原则。如果强者接受儒学教育,坚持和而不同,尊重别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那么就会得到其他人的尊重和崇敬,就会自然成为大家拥护的中心。强者如果实行霸道,欺负弱者,那么弱者就要联合起来,共同反抗强暴,使强者不能为所欲为。在这样的情况下才有所谓的正义、平等、自由、博爱。如果强者以“优胜劣汰”观念,对待弱者,认为弱者就是属于应该淘汰的对象,残暴地对待弱者,如果弱者没有反抗精神,心甘情愿地当强者的奴隶,那么这个社会就成为强者的天堂,弱者的地狱。在这“弱肉强食”的社会,就不可能有什么正义、平等、自由、博爱。
中国历史上还有一国多制的政治经验。周朝实行的是封建制。秦始皇统一天下以后,取消封建制,实行郡县制,汉朝建立以后,一部分实行郡县制,一部分实行封建制,是典型的一国两制。清朝,在西藏实行一种制度,在新疆实行另一种制度,在东北又实行一种制度,按清史专家戴逸先生的说法,清朝实行的是一国多制。中华民国成立以后,故宫里还保留着一个小皇帝,也就是说,全国实行民主制度,还保留一个封建小朝廷。也是一国两制。1949年,全国解放以后,1950年西藏和平解放,没有马上改变那里的制度,还保留农奴制。1959年,达赖等上层叛乱,解放军进藏,平息叛乱,实行改革,才彻底取消农奴制,实行社会主义制度。从1950年到1959年西藏还保留农奴制。也就是说,在这一时期,中国也是实行的一国两制:大部分地区的社会主义制度与西藏的农奴制并存。
中国历史上既有“和而不同”的理论,又有“一国多制”的经验,因此,邓小平的“一国两制”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的继承和发展,不是凭空产生的。“一国两制”在中国产生,是必然的,不是偶然的。“一国两制”是中华民族对世界的精神贡献,为世界处理类似矛盾提供了一种成功的范例。
儒家的“和而不同”,在当今世界政治中,对强者有教育意义,对于弱者也有鼓励作用。世界和平,和而不同是非常珍贵的思想资源。这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对世界和平的重大贡献。
儒学流传数千年,远播国外,这一事实说明儒学的基本精神是超时空的,具有普遍价值。儒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成果,值得研究、挖掘、弘扬,需要继承、阐释、创新。愿儒学在国内外学者的努力下,更加辉煌,为世界和平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
总之,以仁义为本,实行德政,就是王道;以实力为本,不讲道义,就是霸道。现在中国还没有资格称霸于世界,过五十年,或者一百年,或者几百年以后,将来总有一天,中国会成为一流国家,有实力称霸世界。到那时候,我希望我们的子孙后代不要称霸,应该与世界各个大小国家平等相待,和平共处,不要以本国强大去攻击弱小国家,也不要凭借富强对一些贫穷国家进行经济制裁,不要以自己的价值观作为普遍的是非标准,强迫别国服从,要坚持“和而不同”的君子作风,尊重各国主权,不要以任何借口干涉别国内政,不要充当世界警察。一定要弘扬中华民族的仁爱传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以自己的高尚道德树立世界文明的形象,成为天下人民从心里佩服的、真心向往的东方乐土。这才有安全感。这是我从世界历史上总结出来的经验教训,深切希望后人记住!如果一旦有人恨我们,我们首先要思考的是自己存在什么毛病,如孟子所说“返身而诚”。射箭不准,不能埋怨靶放歪了,要反省自己的问题,调整自己的姿势,纠正自己的错误,虚心向别人学习,继续努力,提高水平。
(责任编辑 梁一群)
book=87,ebook=12
B21
A
1008-4479(2010)04-0087-06
2009-11-04
周桂钿,北京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