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服英汉差异障碍培养双向思维能力

2010-08-15 00:46龚德学
中共乐山市委党校学报 2010年3期
关键词:文化背景汉语障碍

龚德学

(乐山市第四中学校四川乐山614000)

克服英汉差异障碍培养双向思维能力

龚德学

(乐山市第四中学校四川乐山614000)

充分认识汉语和英语两种语言之间的差异,掌握规律,正确运用,培养交替运用两种语言的双向思维能力。

英汉差异双向思维能力培养

汉语和英语分属两大不同的语系——汉藏语系和印欧语系。这两种语言无论是在词汇、句法还是在修辞等方面均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这就无疑给说汉语的英语学习者造成了很大的学习障碍,我们只有充分认识了这两种语言的差异,克服了这种差异带给我们的障碍之后,对两种语言不断地习得,不断地对比运用,才能真正培养出交替运用两种语言的双向思维能力。

一、认识差异障碍

(一)文字与词汇障碍

词汇是构成语言的基础,对于汉语来说,字又是构成词汇的基础。汉语是单音节的表意文字,一个字表示一个音节,一个音节又表示一个语素。汉语的文字系统是表意的、具体的。汉字的学习可以跟相应的事物联系起来,从形象的角度来认识、学习和掌握,运用了形象思维。汉语的规律则建立在汉字表意的体系之中。

英语的文字符号是由二十六个字母构成,这种拼音文字是无理性的,字母和用字母拼写的词也是无理性的。字母仅给词提供了读音,在英语中学习英语词汇是从抽象到抽象,没有类似汉语这样字与词的概念,英语完全是一个表音的抽象的文字系统。

因此从表意文字跨到表音文字,从对文字的形象认识到抽象认识。这是中国人学习英语时的第一道思维障碍。譬如:学生在学习英语词汇的过程中,往往全孤立地根据汉语的意义去认识、学习和记忆英语单词,认为每个英语单词都能在汉语中找到相应的词汇,这就是汉语形象思维的推理方法。

(二)语法障碍

语法是语言的组织规律。语言的词汇只有接受语法的支配,才能组成话语,表达思想。汉语和英语的句子从语法上按功能都可分为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从结构上都可分为主谓句和非主谓句;句子成分也都可分为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等等。但是两种语言在语序上和形态上却有很大的差异。学生往往按汉语的思维习惯,借助汉语的表达方式和结构去学习英语和使用英语,这样就极易出现错误。例如,汉语中时间状语和地点状语的排列都是从大到小,而英语中的表达方式则和汉语恰好相反,是从小到大,看下面的两个例子:

1.I will get up at seven on the morning of June 7(时间)

2.I live in a small town in Sichuan China.(地点)

至于比较复杂的带定语、状语甚至从句的句子,英汉两种语言在词序方面的差别就更大,这些都会给学习者带来思维上的障碍。反意疑问句的回答、动词的形态变化等等也常由于英汉的差异而造成思维上的干扰。

(三)文化障碍

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并对文化起着重要的作用。一方面,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没有语言就没有文化;另一方面,语言又受文化的影响,反映文化。美国翻译家E A Nida说:“词语只有在其作用的文化背景中才有意义。”可以说,语言反映了一个民族的特征,它不仅包含着该民族的历史的文化背景,而且蕴藏着该民族对人生的看法,体现出该民族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语言的社会文化意义受民族语言的社会环境(历史、自然条件、宗教、信仰等)的制约。

不同的文化之间有相通之处,但也有差异,而影响外语学习的主要是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由于接受的是不同的普通文化教育,在学习和交往过程中常常会遇到文化障碍。学生在学习英语时因为对英语的文化历史背景、宗教信仰、价值观念等了解不多,就很容易不自觉地将汉语的思维习惯或文化模式套用或强加到英语语言学习中去,从而产生理解上的偏误,给学习带来障碍。

二、克服差异障碍,培养思维习惯

(一)把握迁移规律,促进英语学习正迁移

“迁移”就是在学习过程中,已经掌握的知识和技能会对以后新知识的学习和新技能的形成产生一定的影响。它具有两面性:一方面“一个新问题的解决,是利用主体经验中已有的旧工具实现的。”(巴甫洛夫语),称为正迁移;另一方面,由于共同因素所引起的反应在新旧知识的技能中具有相逆性,因而旧知识旧技能对新知识新技能具有抑制作用称为“负迁移”(或称干扰)。迁移现象与思维的概括过程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利用好语言迁移,是思维培养的重要方面。

思维是遵循着从具体形象到抽象逻辑这一发展规律的。教师在讲授语言知识概念时,应尽量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和实例,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把教学内容具体形象化先训练形象思维;然后去分析、比较、综合和概括,引导学生对新内容进行概括和抽象化的加工,使之尽快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和记忆,防止负迁移,促进正迁移。教师还应该对两种语言及新旧知识进行联系、分析和对比,充分利用已有知识的迁移作用,解决旧知识和新知识的矛盾,教会学生正确把握迁移规律,促进英语学习正迁移。

(二)克服思维定势,培养求异思维

“定势”,是心理学术语,它指的是人们在认识和评价客观事物时的一种特殊心理准备状态。一个人总是用同一种方法去解决同一类问题,于是形成了用一种固定思路去考虑问题的习惯,这就是思维定势。它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如果在学英语时仍然用汉语的思维方式,则思维定势就会起消极作用。要克服这种消极影响,就要设法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求异思维,是要人们不局限于一个途径、一种方法来解决问题,而是设想各种可能性,求得多种合条件的答案的思维活动。

在教学中,教师要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摆脱僵化思维定势的束缚,培养学生的求异创新思维能力。例如:学习新课文时,教师要巧设问题,培养学生用英语思维来回答问题、归纳段落大意、概括中心思想,进而推断出课文中事件或事物的因果关系,以加快阅读速度和理解的深度。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分组进行讨论,让学生愉快思考,大胆质疑。教师还要善设疑点,加以引导,给学生提供积极参与的思维空间,培养学生思维的多样性和灵活性。

(三)了解语言背景知识,正确运用英语思维

英语背景知识即是英语国家的历史地理、政治制度、社会文化、风俗习惯等文化背景知识。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文化,人们的思维表达方式也不相同。学习英语必须注意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充分认识英语的社会文化意义,从而正确运用英语思维。

文化对比是排除文化干扰的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教师在教学中应全面贯彻“联系文化学习语言”的思想。首先,可从词语的文化内涵入手,注重两种不同文化背景的比较,让学生了解英汉两种文化的词语差异以及在语言中的不同表现形式;其次,给学生选择能真正反映英语民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背景知识的学习材料,使学生通过大量的阅读对文化的理解更成熟、更全面,提高阅读理解及运用英语思维的能力;同时,让学生多接触、多了解一些交际文化知识,通过开展“英语角”等课外活动,营造文化氛围,从而在实践中培养学生运用英语思维的习惯。

三、培养双向思维

(一)强化两种语言习得,同步提高思维能力

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学汉语如此,学英语也是如此,初学者都必须通过不断的听、说、读、写的积累,把感性的认识逐渐上升为理性的认识。试想单词不认识,句型不知道,还谈什么英语思维?在学生理解和掌握语言点的基础上,进行强化训练,汉语除了天天说天天用以外,还应该多读读我们的文学名著、历史、地理等方面的知识,丰富我们的汉语思维源泉。英语也要时时处处坚持多说多用,多接触英语运用的环境进行交际,因为只有在语言习得的过程中,才能同步提高两种语言的思维能力。

(二)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思维,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思维品质,思维方法的培养,应该渗透在具体教学环节及思维形式的形成过程中。在呈现新语言点时,采用直观教具,创造情境,以培养学生的注意力及好奇心;在操作及练习阶段,对学生点滴的进步给予鼓励,让他们获得自信,增强成就感;在复习巩固阶段,采用讨论、归纳、推理等方法,重点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品质。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地设疑、反问、举例,以调动全体学生积极主动地思维。

(三)鼓励发散思维,培养创造性思维品质

发散思维也称求异思维,是指根据已有信息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去思考问题并寻求多样性答案的一种思维方式。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和谐宽松的课堂气氛,是培养发散思维的前提条件。拘泥于一种形式,无疑会扼杀学生的思维想象,掐灭思维创造的火花。在课堂上,鼓励学生的参与,允许他们问为什么,提倡他们发表自己的见解,然后对他们所给的信息进行加工、整合,让学生从感性认识逐步过渡到理性认识上,进一步培养学生用英语思维的能力。例:“我喜欢音乐”。这句话可有多种译法:1)I like music.2)I am fond of music.3)I am into music.4)I enjoy music.etc.

(四)熟练两种语言的固定搭配及俗语、习语、俚语等,力求两种思维转化的“信”“达”“雅”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学习一门语言,必须了解它的文化背景。了解了它的文化背景,在说语言的时候,才会少犯错误,才会说得地道。如一些颜色的词:a green hand(新手),He feels blue(他觉得悲伤),a yellow man(胆小的人),black tea(红茶),对这些词,如没有相关知识,则很可能望文生义,引发错误。像:1)“No pains,no gains”(不劳无获)2)“Practice makes perfect”(熟能生巧)3)“Seeing is believing”(眼见为实)等句子更是英语学习者应该耳熟能详的了。可见掌握一些固定的搭配,记住一些俚语俗语,了解西方语言文化背景,对培养英语思维习惯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同时也要求我们对我们自己说的语言文化要熟练精通,不然一句家喻户晓的成语翻译出来会牛头不对马嘴。如:Nothing will come out of nothing.这是我们都知道的汉语的俗语: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五)改变我们的思维习惯,重视语感的培养

其实学会一门外语的同时也是在学习适应一种外国文化。因此,要克服母语的干扰,就必须进行一系列中英文思维转换训练。例如:在理论上分清英语和汉语段落、篇章结构的不同特征及规律;从单词涵义入手,对相近词进行词义辨析;创设语境,要求学生在语境中准确用词;通过各种训练,比较英汉篇章组织、思维方式以及表达方式上的差异等等。这些训练的关键在于要训练学生从汉语思维过程转换为英语思维过程。改变最初学习英语时那种将碰到的所有英语都先翻译成汉语的习惯。因为当我们熟悉了句子结构,克服了以单词为反应单位的习惯之后,我们就能自然而然地放弃最初那种首先把单词都翻译成中文再去理解句意的做法,而会因为对整体句子的把握而直接抓住句子的意思。

我们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常常会听别人说语感对一个人英语水平的影响,“语感”这种东西说起来有点玄,也似乎难以说清楚它是一种什么东西,但它确实又能使一门语言真正在你的脑海里活起来。语感的培养甚至比语法知识的积累更显得让人难以把握。但其实说到底,只要你对英语足够熟悉,“语感”也就自然而然地形成了。就像我们学汉语一样,经常说、经常用、经常写的人无论是说话或写作都会思如泉涌,滔滔不绝。要熟悉一门语言,就是要通过多读、多写、多听、多用来实现。

总的来说,汉语和英语是差别很大的两种语言,学生在学习英语时受母语——汉语的影响而造成的思维障碍是无意识的。如果教师能有意识地帮助学生认识和理解这些障碍,有意识地培养两种语言的双向思维能力,把语言的学习和思维的训练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加强对两种思维的更换训练,则有助于有效地排除这种差异障碍,使学生能更加自如地学习英语,学好英语,更能学好、学精我们的母语—汉语。

[1]王德春.语言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

[2]王鲜杰.思维与英语教育[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9,(11).

[3]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M].上海: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

[4]许国璋,王宗炎.心理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1.

责任编辑:秦利民

G633

B

10.3969/j.issn.1009-6922.2010.03.31

1009-6922(2010)03-87-03

2010-07-05

龚德学(1970-),男,重庆黔江人,现在四川省乐山四中任教。主要研究方向:高中英语教学。

猜你喜欢
文化背景汉语障碍
学汉语
数学文化背景下的计数原理试题赏析
轻轻松松聊汉语 后海
睡眠障碍,远不是失眠那么简单
跟踪导练(四)2
地域文化背景下的山东戏剧
追剧宅女教汉语
汉语不能成为“乱炖”
跨越障碍
基于陕西地方文化背景下的动画创意人才培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