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农区工业企业空间分散布局的一个分析框架

2010-08-15 00:50宋伟
关键词:农区创业者尝试

宋伟

(中共河南省委党校经济管理教研部,河南郑州450002)

传统农区是指具有如下经济社会特征的特定区域:农耕历史悠久且至今仍沿袭着以农业为主的产业结构;自然资源匮乏,除了土地和农产品外,缺少可供民间开采开发的矿产和渔牧资源;人口密度大,存在大量富余劳动力;资本缺乏,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

工业化是传统农区向现代社会转型的重要途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工业获得了快速发展,但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即很大一部分企业出现在农村的自然村落,而不是条件相对较好的小城镇[1-4],从而在空间上呈现显著的分散布局特征。如果说改革开放初期,沿海地区农村工业是在城乡隔离制度依然存在、计划经济仍居主导地位的条件下,在国有经济的缝隙中产生的,其资本、技术、劳动等要素供给及销售市场均无法突破社区界限,企业的村庄选址行为是制度、技术、市场、资本等因素约束下的必然结果[5],那么,传统农区工业企业的起步与沿海地区相差了10年左右的时间,在这10年当中我国的工业格局、市场发育程度及经济社会运行的整体状况都发生了深刻变革,为什么企业的村庄选择行为仍然在延续呢?

有学者用交易成本来解释农村工业的村庄选址行为。与农业相比,兴办工业需要更强的技术、更高的管理水平和资源动员能力,这超过了农户个人所能承担的限度,他们创办企业时需要寻求合作。当农户把企业办在村庄时,村里的道德准则、人际关系、社会资源及农户之间的信任与默契等非正式制度,无形中降低了社区内部合作的交易成本。[2]这些非正式制度因素都是根植于农村社区的,一旦脱离原来的社区,费用较低的社区内部交易将转变为高昂的市场交易,使交易成本迅速上升。在许多地方,小城镇拥有的硬件和软件优势与村庄相比并不显著,其可能产生的集聚效益尚不足以抵消交易成本的上升。[6]

朱希伟[7]曾用人口流动成本解释发展中国家制造业在外围地区(农村地区)的形成,这可以对我国农村工业的村庄选址行为进行部分解释。朱希伟认为,考虑到发展中国家较高的人口流动成本,农民选择进城打工还是就地转变为工人,取决于城乡之间的工资差异和迁徙成本的对比。中国农民进城打工要付出较高的迁徙成本,当城乡之间的工资差异不足于补偿迁徙成本时,农民就会选择就地转化为工人,这就显示出企业村庄选址行为的合理性。

综上,学者们结合我国具体国情,寻求从交易成本、人口流动成本等层面对农村工业的村庄选址行为和空间分散布局进行解释,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有益的启发与借鉴。但现有解释没有形成一个逻辑一致的框架,且多集中在宏观、中观层面,忽略了从微观层面对创办企业的行为主体——创业者本身及其面临的现实约束条件的考察。笔者认为,农村工业的村庄选址行为之所以从30多年前的东部沿海一直持续到后发的传统农区,就是因为改革初期东部沿海农村工业的创业主体与之后传统农区的创业主体所面临的创业约束条件是相似的,即均处在工业化启动的初期,工业企业在传统农区社会的土壤里刚刚诞生。基于此,笔者认为从创业者本人及其面临的现实约束条件出发,将以上解释纳入一个逻辑一致的框架,能够对传统农区企业村庄选址行为做出更理性的解释。本文将把研究对象界定为传统农区内生型企业,从创业者本人及其面临的现实约束条件出发,以创业者行为理性的视角,对传统农区工业企业村庄选址行为和空间分散布局现象形成的内在机理进行分析。

一、从微观层面考察工业企业村庄选址行为的产生

根据对研究对象的界定,本文不是研究外来资本在传统农区兴办的外生型企业,而是研究市场机制作用下由传统农区的农民自己兴办的内生型企业,所以区位选择的决策主体是当地农民。要对农民的选址决策进行解释,首先必须了解他们的决策目的、决策能力及决策时面临的具体约束条件。

1.传统农区工业企业创业者面临的现实约束条件

根据传统农区的经济社会特征,兴办工业企业的当地农民面临以下三个方面的具体约束条件。

第一,他们在创业初期大多不具备经营和管理企业的经验。传统农区内生型工业企业的创业者脱胎于本地农民。根据笔者的调查,传统农区工业企业创业者或者有外出务工的经历,或者曾经在本地国营或集体企业工作过,这些经历让他们有机会了解工业生产方式并发现一些可能的创业机会。但传统农区产业结构以农业为主,作为工业企业创业者的农民长期从事传统农业生产,务工经历只是使他们有机会接触和了解工业生产方式,但不可能达到对工业生产及企业运行规律准确把握的水准。由于自身文化程度低,他们外出务工或在本地企业工作时,大多从事体力劳动或简单的技术工作,一般不具备企业管理的经历和经验,更不用说具有企业战略决策的能力了。从这个意义上说,他们根本不知道或者没有能力进行成本最小化或利润最大化的企业选址决策。

第二,他们在进行创业尝试时大多对生产技术的掌握不够成熟与全面,他们创办企业的技术一般源于自身务工经历或者模仿其他企业。工业产品分工较为复杂,并且要求工人的技术操作有一定的熟练程度,所以工人不可能轮换太多岗位,大多数工人只对一道或者少数几道工序比较熟悉,而不可能全面掌握生产的全套技术。因此,源自务工经历的技术是很不全面的,离真正有能力生产出成熟的产品尚有很大距离。与源自务工经历的技术一样,大多数工人模仿他人技术时,也仅对技术的表面有一定了解,缺乏实践经验,不大可能清楚技术里面的关键点和诀窍。所以,无论源于自身务工经历还是模仿他人,传统农区内生型企业的创办者在兴办企业之初大多不能全面与熟练地掌握生产所需要的完整技术,而是在生产过程中慢慢模仿、探索,逐步生产出合格的产品。

第三,传统农区工业企业创办者缺乏创业资本。资本缺乏是传统农区创业者面临的最大困难与障碍。一方面,农业是传统农区主要的经济活动,其创造财富的能力远远低于非农产业,而且传统农区人口密度大、人均耕地少,其农业产出大多用于基本的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开支,积累非常有限,用于创业的资本自然不会太多。另一方面,作为小生产者的农民自身资产很少,在现有的金融体系下他们的信用评级很低,难以从正规金融机构获得资金支持。因此,资本缺乏是传统农区工业企业创办者面临的共同问题。

2.在资本、技术与管理经验缺乏的条件下传统农区工业企业创业者必须控制创业规模、降低创业风险

根据以上三个传统农区创业者创办工业企业时面临的最现实的约束条件,可以得出以下两个基本结论。

第一,经营和管理经验的不足以及对生产技术掌握的不全面,决定了创业者面临的创业风险较高,他们必然会选择降低创业规模以控制风险。经营管理经验与技术方面的缺陷决定了传统农区大部分创业活动是简单的模仿性尝试,对市场前景没有把握,因此在进行创业尝试时不得不考虑创业活动的不确定后果对其个人和家庭生活的影响。为了降低创业失败对其个人和家庭生活的影响,他们会尽可能减少初始投资、降低创业规模。

第二,创业资本缺乏决定了创业者必须尽可能地降低创业规模以获得进行创业尝试的机会。创办正规的工业企业需要厂房、设备,需要购买原材料、动力、燃料,需要雇佣劳动力等,因此具有相当规模的投资是创办工业企业的基本条件。面对资本缺乏的困境,传统农区工业企业创业者必须找到一个尽可能节省资本以降低初始规模的创业方式,才能获得进行创业尝试的机会。如果规模超过了资本限度,则连尝试的机会都没有。所以,传统农区内生型企业的创办者在进行初始区位选择时首先考虑的是如何才能获得进行创业尝试的机会,而不会考虑怎样的区位选择能够使企业成本利润最大化。所以,在资本缺乏和存在较大风险的条件下,传统农区工业企业创业者必须尽可能控制创业规模,以获得进行创业尝试的机会并降低风险。

3.村庄选址的创业行为是传统农区工业企业创业者降低创业规模、获得创业尝试机会的理性选择

自然村落是传统农区工业企业创业者最熟悉的环境,选择家庭作坊的方式、在其长期生活的村庄甚至在自家住宅或责任田进行创业尝试,是创业者降低初始投资规模的一种理性选择。

第一,村庄土地价格低,有时甚至不用支付地价。作为农民,传统农区创业者拥有自己的住宅和责任田,在自己的住宅进行创业尝试,不需要支付地价,当企业规模扩大需要租用邻居们的房屋或土地时,付出的租金也较城镇低。

第二,家庭作坊式的创业尝试可以尽可能地减少厂房、设备等方面的固定资本投资。工业品的生产,即使是家庭作坊式的生产,也需要一定的作业空间和设备。传统农区创业者在自己家里进行创业尝试,首先就可以节省建设或租借厂房的费用。如果建设或租用正规的厂房,其建设费用或租金对于传统农区缺少创业资本的创业者来说都是一笔不菲的费用,甚至可能将其挡在创业大门之外。其次,购买机器设备尤其是专业设备需要较大的投资,但初期创业尝试的规模很小、市场很不稳定,机器设备的使用率较低,成本必然很高。采用家庭作坊式的创业尝试,可以尽可能多地使用手工而少用专门的机器设备,从而达到降低初始投资规模的目的。

第三,长期交往形成的稳定邻里关系,有助于减少当期资本支出、控制初始投资规模。农业社会具有相对稳定与封闭的特征,村民的经济社会活动一般局限在村庄的范围内,这种长期稳定的交往加上血缘、宗族关系,使村民之间形成了相互合作、相互支持的邻里关系。凭借这种邻里关系他们可以以极低的交易成本在资源、资金方面调剂余缺,甚至以零利息相互借贷。当在本村创办企业时,创业者可以充分利用这一天然的信用关系,在不用提前支付现金的情况下,暂用邻居或村里拥有的某些设备,暂用村里的电力供应,可以让亲戚邻居们帮忙生产,等产品销售以后再支付相关的费用和工资报酬。这些都有助于降低初始投资规模并控制风险。

综上,经营和管理经验的缺乏决定了传统农区工业企业创业者在创业初期对企业发展缺乏长远规划,是走一步看一步,摸着石头过河。他们不知道创业能不能成功,以及能够达到何种程度的成功。具体到初始区位选择,资本不足决定了他们必须首先考虑降低初始投资规模以获得进行创业尝试的机会,而没有条件或者无暇考虑怎样的区位选择能够实现利润最大化;技术与经验不足使传统农区创业者的创业尝试面临较大的风险和不确定性,他们会自然而然地选择在本村甚至自己家里进行创业尝试,尽可能控制初始投资规模、降低风险。因此,从经济理性的角度来看,传统农区内生型工业企业的村庄选址行为是创业者在自身资本缺乏、技术与经营管理经验不足条件下控制投资规模以获得创业尝试机会、并降低投资风险的理性选择。

二、从中观层面考察农区工业企业空间分散布局的形成

村庄选址的创业行为虽然有助于传统农区工业企业创业者降低初始投资规模、降低风险,但同时也决定了这种创业尝试的技术水平较低、规模较小。根据工业企业发展的一般理论,这些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不强,成功的概率不高。如果大部分创业尝试以失败而告终,企业的村庄选址行为就会最终消失,而不会呈现普遍的空间分散布局现象。只有大量发生在村庄的创业尝试成功了,才可能在中观上呈现显著的空间分散布局现象。所以,要对中观上的空间分散布局现象做出解释,还必须回答这样的问题:发生在传统农区自然村落的这种技术水平较低、规模较小的工业企业创业尝试为什么能够在市场竞争中生存并获得一定程度的发展,其优势在哪里?

1.企业在村庄创业的生产成本较低

一是村庄劳动力的机会成本较低,对工资水平的期望值较低。一方面,传统农区产业结构以农业为主,农民主要从事农业生产,在农业机械化程度不断提高的情况下农业吸纳劳动力的能力不断下降,农业劳动力得不到有效利用,一部分劳动力处于闲置状态,其边际生产率极低甚至为零。另一方面,传统农区非农产业发展严重不足,农民在本地获得非农就业机会的可能性不大,所以农村劳动力放弃农业转向工业的机会成本很低,办在村庄的企业支付的工资只要超过从事农业生产的收入,农民就愿意为其工作,而不是像在城市一样要求支付行业的平均工资。此外,流动成本的节约使村庄劳动力可以接受较低的工资水平。与外出务工相比,在本地工作的衣食住行成本都较低。农村蔬菜、鱼肉等农副产品价格便宜,粮食自己生产,住在自己家里又省去了房租支出,而且能够节省外出务工需支付的交通费用,这些都降低了劳动力在本地工作的工资要求。反之,如果企业办在乡镇或者县城,企业还要解决员工的吃饭问题、住宿问题,不可避免地会增加企业的成本与投资规模。

二是本地劳动力具有兼业性,劳动者在本地工作可照顾家庭、可兼顾农业生产,企业可以根据生产任务的多少灵活地使用劳动力,以降低成本。同正规、成熟的企业相比,创办初期的小规模企业市场前景不明确、需求不稳定,生产任务的波动较大。如按照常规企业的用工方式,不管有没有生产任务都必须支付固定的工资,这是传统农区小规模尝试的创业者所无法承受的。使用兼业农民则可以根据生产的实际需要使用劳动力,而不必按月支付固定工资,只需在有生产任务时按照实际劳动时间或者工作量支付相应的工资,从而进一步降低了劳动力成本。

三是企业较小的固定资产投资规模降低了产品分摊的不变成本。正规工业企业往往需要支付较高的土地租金,厂房、机器设备的折旧费用也较高,即使不生产时同样要支付这些固定成本。办在村庄的企业则不同。根据前面的分析,由于土地、厂房、设备等方面的投资较少,与正规工业企业相比办在村庄的企业固定资本分摊成本较低。而且,当企业不生产时,这些土地、房屋仍然可以保留其原有用途,不会增加企业的成本。

2.企业在村庄创业的组织管理成本较低

工业生产不同于简单的家庭农业生产,其分工程度较高,以雇佣关系取代了家庭经营中的自我激励机制,因而需要一定的组织管理与监督激励成本。正规的工业企业有相应的管理人员,有系统的管理制度,当然也需要支付相应的运行费用。小规模村庄企业不需要也没有能力雇佣高素质的外来管理人员,而是靠稳定的农村社区关系形成的兼业工人与创业者的相互信任来维系生产的正常运转,保证企业的生产效率、产品质量等。这种靠稳定的社区关系来维系生产管理、保证企业正常运行的管理方式,非常适合传统农区处于初创时期的非契约型小规模企业,也大大降低了企业的组织与管理成本。

3.企业在村庄创业的融资成本较低

如前所述,农村居民长期稳定的交往及血缘、宗族等方面的关系,使村民之间可以在实物、金钱方面调剂余缺。这不但解决了创业者的资本短缺问题,为企业提供了变相的融资,而且与从正规金融机构借贷相比,这种融资形式的成本较低。

4.创业者本身的利润要求低

与那些兼业工人一样,传统农区工业企业创业者本身也是农民,他们创办企业的机会成本也较低,他们一方面秉承了中国农民的吃苦耐劳精神,对自己的生活消费要求极低,另一方面具有强烈的脱贫致富愿望,省吃俭用也要把企业做起来。因此,与城镇正规企业不同,传统农区企业创办者不要求获得行业的平均利润,只要扣除各项支出以后有剩余他们就能够生存,并把不多的剩余用于积累,一步步把企业做大。这种较低的利润率要求无疑会使传统农区工业企业的产品价格优势更为明显。

综上,虽然办在村庄的工业企业在资本、技术、基础设施等方面都处于劣势,但由于创业者本身对利润率的要求很低,而且在产品生产、组织管理、资金融通方面都具有独特的成本优势,使一些办在村庄的小规模工业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顽强地生存下来,从个别企业微观层次的村庄选址行为演化为中观层面的空间分散布局现象。

三、村庄选址创业行为对传统农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意义

村庄选址的工业企业创业行为,有助于增加传统农区的创业机会、培育企业家以及提高传统农区生产要素的使用效率,对于推动传统农区的工业化与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1.村庄选址创业行为增加了传统农区创业者的创业机会

如前所述,由于资本缺乏、技术与经营管理经验不足,传统农区创办工业企业先天不足。在经济较发达的城镇,创业的门槛很高,竞争激烈,地价、工资等各方面的成本也很高,传统农区的工业企业创业者很难在那里找到创业机会。但村庄这个平台降低了创业门槛,使传统农区工业企业创办者进行创业尝试的机会大大增加,并靠地缘与成本优势慢慢地发展壮大,不断为农村工业的发展注入活力。这是中国农村工业发展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现象,是中国农民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伟大创造与理性选择,否则仅靠城市工业的发展,中国工业化水平达不到目前的高度。

2.村庄选址创业行为有助于传统农区企业家的成长

企业家是重要的创新力量。传统农区的企业家是从早期的小规模尝试中走出来并逐步成熟的。传统农区早期的工业企业创办者一个共同的特点是缺乏经营与管理企业的经验,他们是摸着石头过河、在市场竞争的实战中逐步成熟起来的。如果没有早期的村庄创业行为,他们就不会有管理经验的积累,也就不可能有成长的机会。从小规模创业开始尝试,有助于创业者在企业成长过程中不断积累经验,逐步弥补自身的知识缺陷,为自身的成长赢得机会;即使创业失败了,由于创业规模小,付出的代价也小。所以,在传统农区,企业从村庄选址的小规模创业尝试开始由小到大不断成长的过程,为企业家的成长提供了机会,对于提升传统农区经济发展的活力至关重要。

3.村庄选址创业行为是一种要素效率最大化行为,提高了要素的使用效率

以农业生产为主的传统农区缺乏非农就业机会,劳动力得不到有效使用,农民所拥有的其他生产要素的使用效率也较低。村庄选址的创业行为使他们有机会将所拥有的生产要素用于工业生产,提高这些要素的使用效率,而资本与技术缺乏和经营管理经验不足等客观条件的约束也决定了他们只有在村庄创业才能获得从事工业生产的机会,所以传统农区农民的村庄创业实际上是一种现实约束条件下的要素效率最大化行为,他们不可能为所拥有的生产要素找到更有效率的使用方式。传统农区的企业村庄选址行为与相应的空间分散布局是一种相对稳定的均衡状态。

当然,空间集中是工业发展的客观规律,分散布局客观上也给传统农区工业的发展带来了一些弊端,如无法获得空间集聚带来的外部经济和规模经济,不利于企业素质的进一步提高,造成土地使用的浪费及环境的污染等。所以,空间集中肯定是传统农区工业空间演变的趋势。要改变分散布局的现实状态,应该从改变约束条件方面努力。从当前传统农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来看,以上现实约束条件的彻底改变仍然需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如果在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完全否定具有村庄选址倾向的农村工业,或者强行推进空间集中,不但可能使传统农区的小规模企业失去地缘优势和成本优势,而且会抑制潜在创业活动,不利于激发传统农区工业发展的活力,从而导致经济效率的损失。所以,应该辩证地看待传统农区的工业布局,既要适时地努力推进企业的空间集中、提高空间集聚度,也要允许部分企业继续分散发展,创造条件,为将来的集中做准备。

[1] 邓微.乡镇经济管理学[M].长沙:湖南出版社,1997:3.

[2] 邹兵.交易成本理论:一个研究乡镇企业空间布局的新视角[J].城市规划汇刊,2001(4):8.

[3] 耿慧志.清徐县乡镇企业调查及空间集聚对策研究[J].城市规划汇编,2002(1):45.

[4] 罗军.传统平原农业区产业集群形成与演化机制研究[D].开封:河南大学,2008.

[5] 苗长虹,樊杰,张文忠.中国农村工业发展:一个综合区位分析框架[J].地理研究,2002(1):125.

[6] 申茂向,祝华军,田志宏.推进农村工业化与城镇化的协调互动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05(11):3.

[7] 朱希伟.偏好、技术与工业化[J].经济研究,2004(11):96.

猜你喜欢
农区创业者尝试
郭江涛:一个青年创业者的“耕耘梦
再试试看
再试试看
一次惊险的尝试
我国农区畜牧业深化战略推进的研究
西藏农区奶牛异食癖的诊治
一次让我受益的尝试
让创业者赢在起跑线上
八十三团农区放牧促增收
互联网创业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