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的广州天气晴朗,温暖的阳光普照羊城的山山水水。2009年11月21日下午,我和吴明珠院士在吴定华、林顺权、胡开林先生的陪同下,代表中国园艺学会到华南农业大学看望我国园艺界的老前辈——对我国园艺科技和园艺产业的发展做出重大贡献、现已98岁高龄的李鹏飞教授。
李先生是我国著名的蔬菜遗传育种专家,早在上世纪60年代,他就是我国蔬菜科技教育界共知的“三李”教授之一。“三李”中比他小2岁的李家文先生和小6岁的李曙轩先生已分别在1980年和1990年逝世。我和李鹏飞先生相识,是在上世纪60年代末的一个春天,在广州召开的一次黄苗甘蓝繁育工作会议上,李先生极力支持李家文先生“南选北育”的主张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自那以后,我与李先生常有书信往来,多次向李先生求教。
当我们到达李先生的住所时,老先生已站在门口热情地迎接我们了。他满面红光,乐呵呵地紧握住我们的手,连声说“欢迎!欢迎!”。当我们谈及正在广州召开的“庆祝中国园艺学会创立80周年大会”时,李先生连问有多少人参加?会议开得怎么样?我们告诉他有500多人参加会议,是历届园艺学会参会人数最多的一次。他听了非常高兴,连说“很好!很好!”,他希望我们转告大家:“现在园艺的地位愈来愈重要,政府对园艺也愈来愈重视,园艺界要多开会,互相交流,互相启发,开会还能化解矛盾,增进友谊。开会不仅要无保留地交流信息,还要交流育种种质材料。”李先生这样说,也这样做。他曾经把自己多年培育出的成果——抗青枯病的番茄材料,无保留地送给北京、江苏、上海等地的多个科研教学单位。也许正是他的豁达开朗、乐于助人和淡泊名利,成就了他的健康和长寿。
在得知吴明珠先生80高龄还经常下地搞试验时,李先生说:“年轻的同志要向吴明珠先生学习,育种工作者一定要经常深入田间,这样既能观察到实际情况,又能陶冶心情、锻炼身体,对工作和身体都有好处。”此时胡开林教授接下话头,介绍说,李先生搞育种,经常深入田间,70多岁时还挑着担子下地浇水施肥,快90岁时,还经常到田间调查。我想,这可能是他长寿的又一个重要法宝吧。
时近黄昏,楼梯口传来一阵脚步声,原来是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原所长、中国园艺学会原副理事长也来看望李先生。虽然已近20年不见,但李鹏飞先生一眼就认出了李树德先生。两位李先生和吴定华先生这3位曾经共事多年的番茄育种专家立刻紧紧地拥抱在一起。李鹏飞先生对李树德先生说:“感谢您过去领导大家一起搞攻关课题,现在更需要那种协作攻关的精神。”接着,他又对在座的各位说:“我一辈子搞番茄育种,一直有一个心愿,就是把野生番茄的一些优良性状成功转移到栽培番茄上。野生番茄在抗病、抗逆等方面有一些优良性状,但通过常规的杂交育种很难获取这些性状,我本人做了多年研究也没有取得成功。现在虽有一些报道,但成功的例子不多。目前生物技术愈来愈先进,希望年轻的同志通过生物技术途径把野生番茄更多的优良性状转到栽培种上。生物技术一定要与常规技术相结合,要与实践相结合。”
回忆过去,畅谈今天,展望未来,时间很快过去了,李先生仍谈兴未尽,为不影响他休息,我们不得不起身告辞。我们一再祝愿他保重多保重,长寿再长寿。老人依依不舍地送别我们,一再说多来多来,再见再见。
至今,老人那爽朗的笑声,敏捷的思路,美好的心愿,仍在我们心头萦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