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紫砂茶具独特的装饰应用方法

2010-08-15 00:48韦钟云韦光远
中国陶瓷工业 2010年1期
关键词:陶刻紫砂壶紫砂

韦钟云 韦光远

(宜兴陶瓷博物馆,宜兴:214226)

紫砂茶具与多种装饰艺术相结合,在应用上早已形成了潜移默化的规则,自明清两代以来,紫砂茶具的制作已趋向成熟,很多名匠的技艺已很精湛。在创作设计上,艺人不局限于一些传统造型,以日用性为主流的圆器、方器几何型的一般变化的创作倾向,而逐渐引用传统文化艺术中的多种优秀工艺技能,给予紫砂茶具以文化理念性的美化装饰,使紫砂壶艺的底蕴产生了精神与文化内涵上的飞跃,因而紫砂壶创作涌现出更为丰富和多样化的种类阵容和品系群体。由此对热衷于紫砂爱好收藏者提供了欣赏性更高、文人味和意趣性更浓的选择余地,也促使了紫砂壶的身价品位的上升。

紫砂壶制作和装饰技能有机结合,不但不影响制作本身基因功能、紫砂陶艺的本质意义,而且通过紫砂陶贴金、粉彩的技法和艺化修饰,产生更高的审美价值。

就紫砂壶的材质而论,它本身就具备了与各种装饰方法相结合的基础,譬如其原料的可塑性大、亲和性好,圆器、方器等型体的外部空间光滑细润等。这给予雕、刻、绘、贴、塑等装饰技法极宽的操作可行性,在装饰上具有其他工艺品不可比拟的优越性。

纵观紫砂茶具产品系列,各种装饰性产品实际上已超过一般光货的数量,从各种形形色色、令人目不暇接的繁多品种中不难发现,装饰性紫砂作品已成为紫砂壶群体的主流派。紫砂壶装饰中应用的方式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别。

1 型变装饰类

指改变紫砂壶圆、方的传统造型,创作一些写生物象题材的作品,例如以树段、山石、瓜果和一些动物及其它器具(例如青铜器、瓦当)等作为设计壶的载体基础,采用雕、塑、捏等装饰手法,创作出此类作品。例如以树段形状为壶的基型(即主体),在它外表面粘塑出筋纹、疤节等纹理,嘴、把、纽的设计则依据美学装饰的逻辑原理塑造相应物象的型态、质感。力求表达出作品内容与艺术装饰效果的完美统一,并使各部件的位置能恰倒好处,使整个作品生动自然、变化雅逸,充分表现出作品的艺术神韵和自然美感。

观察分析历代紫砂壶作品,首推明代正德八年(1513)号称紫砂壶祖的“供春”所制“供春壶”,其灵感源于金沙寺门前的古银杏树树瘿形状,该壶不拘泥于常规的圆和方的造型,而是独辟蹊径以捏、塑、雕等装饰手法制作而成。明代巨匠时大彬(万历二十四年)作“凤首印包壶”也是如此。清代紫砂盛期诸如此类作品更为常见,如陈鸣远的“蚕桑壶”、“南瓜壶”等。现代紫砂壶的创作随着文化艺术的发展,美学知识的提高,艺术大师、制壶名手甚至以古铜器为借鉴,塑造出花果、树石、龙凤图等壶形,对紫砂壶艺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进作用。本人以此方法创作了“圣桃茶具”、“古贤吟月”壶、“敦煌飞天提梁壶”等系列,先后曾获金、银、铜等大奖,收效很大。

2 型体装饰类(亦称胎内装饰法)

此类装饰是将某种装饰技法应用在整个成型制作过程中,在作品的胎质上表现出装饰的艺术效果。这类装饰方法尤其适用于一些传统几何型即圆与方的造型作品,其装饰方法有绞泥、调色、调砂、铺砂等,其中绞泥亦称绞胎,“紫砂茗壶珍赏”一书中记述,绞胎是从漆器屏毗技法中移植而来,绞泥在壶艺上的装饰而形成的美化效果极为突出,而在较具文化内涵的艺师的精妙设计下,能使绞泥装饰表达出诗与画、意与景的艺术境界。此类作品制作难度大,品位、档次高。在绞泥过程中,采用多种色泥时,必须注意它们之间的收缩比例要接近,通过揉合,挤压成胎,形成流畅生动的彩泥纹理效果。具体有模拟水波纹、木理纹、流云纹、花石纹和蝴蝶纹等纹理的作品。处理时力求鲜明醒目、一气贯通不留接痕,这种装饰方法在设计时务必精心设计成犹如画图中的抽象形态,甚至作成类似风景或其它象征物的形态。例如,当代壶艺大师“吕尧臣”的绞泥名作“玉屏移山”等,用绞泥描绘出宜兴文化史上有名的“阳羡十景”。

泥饰法:此类方法应用比较多,在某些写生象形类作品中用几种色彩的泥料在作品的局部范围点饰。这种装饰方法以瓜果、花卉为题材的壶艺作品中居多。例如名作“彩蝶壶”,壶体以拼紫泥制成,而嘴和把手以墨绿粉装饰,色彩上追求对比效果;还有名作“牡丹壶”、“荷花壶”等等,也采用这种装饰方法。

铺砂:即用不同色彩的粒子泥挤压进胚体表层,形成一种粗旷的自然美效果的型体装饰。

3 型外装饰类(胎外装饰)

一般作品的成型设制过程全部完成后,采用的装饰方法有:陶刻、彩釉(粉彩)镶嵌、描金、接玉、泥绘等,其中陶刻是紫砂壶装饰上既悠久又广泛采用的技法,而且它借鉴传统的文学艺术和金石书画内容。纵观紫砂壶历代藏品资料,最初是用竹刀铭刻制作者的姓名,制作的年、月、名号等,例如明正德八年“供春壶”、“八辨壶”其底刻“大明正德八年供春”明〈1513〉嘉靖年间“时大彬”将轩名藏处号作刻为:“天香阁”、“业桂山馆”等。之后逐代延续,明末清初为紫砂壶盛期,紫砂壶受上层人士的喜爱和重视,尤其是文人墨客的介入,使陶刻赋予了文学艺术的内涵,其身价倍增。

陶刻的语言内容、文字体型,布局格式变化多样,有妙言奇句和诗词格言。其中以品茶为题材的较常见,如:清陈鸣远的南瓜壶刻“仿得东陵式,盛来雪乳香”之妙句。陶刻史话中清代嘉庆年间著名书画家陈曼生与制壶名家杨彭年的合作,给陶刻装饰留下了一段群闻众议的佳话,其影响深远。其作品上语句格调高雅,如刻品新茗名句“香浮雀舌,外方内清明吾与尔偕享”,还有以整首诗刻于壶上的,如井栏壶上刻“此是南山翁,将来作井栏,留传千万代,各经佛家缘,尽意修功德,应无朽坏年,同露胜福者,超于弥勒前”。壶体陶刻,其选文格式及字数并无规定,主要是要布局合适、相得益彰、恰到好处。另外,陶刻采用吉祥如意的传统敬祝词的也占相当比例,如“美意延年”、“大吉”、“长乐”、“宜子孙大吉祥”等等。其布局手法有很多形式,有从盖上连体着刻,有横卧排列着刻,如清代“瞿子治”刻石飘壶就如此。不同的形式表现出艺人的不同个性和艺术风格,这也是紫砂壶装饰的优越性。

陶刻的方法有印刻和空刻两种。

印刻也称刻底子,即绘制好的字或画拓印在坯体上,再刻出来,印刻有三个要点:1.走刀要纯熟;2.不要刻破稿件的笔意;3.刻出的底面必须清晰流畅统一规范。

空刻,凭陶刻艺人的文化内涵、书画技艺,先思考设计,即所谓打“腹稿”,然后在体上直接刻出来。其刀法有“单刀法”、“双刀法”之分,刻法分“阴刻、阳刻、琢砂地刻”等。空刻必须具备娴熟精到的陶刻功底,起笔落笔须流畅灵活,有时可适当地改刀,其它还有套色刻,即画面刻出后,着底刮平面中块面,填入白泥或其它色泥,加点构画处理,该法不足之处是填上的色泥在高温烧制后颜色变化难掌握,易于浑浊〈简称脏〉。

紫砂壶的型外装饰方法还有:贴花、镶嵌、彩釉等等。

猜你喜欢
陶刻紫砂壶紫砂
陶刻“汉韵对瓶”的创作及评析
简析陶刻作品《枫桥花瓶》的刀法特色
此时无声胜有声——论紫砂壶“谦德提梁”的创作
顾景舟洋桶紫砂提梁壶
陶刻作品《十八罗汉拜观世音》的造型意蕴
大巧若拙,大拙至美——浅谈紫砂壶“供春”的传承与创新
论紫砂壶“洞天福地”的创作
大美紫砂,无声的艺术——论紫砂艺术的传承与发展
紫砂壶的自然意趣——紫砂壶“怡情”创作漫谈
画家张宜与紫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