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景德镇陶瓷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

2010-08-15 00:48罗亨江付火水
中国陶瓷工业 2010年3期
关键词:窑址景德镇文化遗产

罗亨江 付火水

(1.江西陶瓷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景德镇:333001;2.景德镇陶瓷学院,景德镇:333001)

1 景德镇陶瓷发展历程与陶瓷文化遗产的特点

“新平冶陶,始于汉世”。虽有唐代进贡瓷器并获“假玉器”的美称的记载,但从目前的考古发现来看,景德镇现在发掘的200多处瓷窑类遗址,全是五代至清代的窑址、瓷片堆积层和古窑作坊,窑址可分为东河、南河、近郊区域及市区。并且,陶瓷发展呈阶段性、地域化特点,其表现为:东河区域的古瓷窑址主要分布在现在的瑶里镇,约30多处,总面积约4万平方米。以瑶里村为中心,分为绕南村、瑶里村、南泊村、长明村4个地区,烧造年代从元末至明末。南河区域古瓷窑址主要分布于寿安乡的柳家湾、南市街、乌龟山、朱溪、寺前和湘湖镇的湘湖街、盈田、古田、白浒湾以及竞成镇的湖田村、杨梅亭村,总面积约100多万平方米,除湖田窑遗址外,大部分是五代或宋元时期窑址。湖田古瓷窑址位于景德镇市东郊竞成镇湖田村,面积26万平方米,是我国宋、元时期制瓷业的重要产地,从五代兴烧到明代后期结束,延续制瓷约7个世纪。白浒湾窑址距市为9公里,面积1万平方米,属五代至宋窑场。南市街窑址距市东20公里,有4片堆积,总面积约5万平方米,属五代至元窑场。柳家湾遗址距城22公里,主要堆积有匣钵墩、八角井等3座,总面积约1万多平方米。黄泥头窑址距城东7公里,是五代至北宋的代表性窑址,面积约6000平方米。湘湖街窑址距城东10公里,面积约1万多平方米,属五代至宋代的窑场。明清时期,景德镇陶瓷生产转移到现在的市区,从观音阁到黄家洲的昌江东岸,堆积了极为丰富的明清时期窑业生产遗存。

景德镇瓷器在明代中后期获得了极大的发展,吸引了来自周边农民来到景德镇以瓷为生,也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商人把景德镇瓷器贩运到全国甚至海外,所谓:“工匠来八方、器成天下走”。形成一个有别于景德镇周边地区、商业文化浓厚的“五方杂处”的社会。

景德镇陶瓷生产发展的格局,造就了景德镇陶瓷文化遗产的诸多特点:

(1)分布广泛。在景德镇市区和东河、南河、小南河流域保留了大量的窑业遗存。同时因为原料来自景德镇和本地周边地区,如余干、乐平、星子,祁门、婺源等地都有为景德镇陶瓷生产而遗留下来的窑业遗存。这样就大大拓展了景德镇陶瓷文化的空间,但同时又为景德镇文化的保护与利用带来了不便。

(2)类型多样。既有属于物质文化遗产的窑业遗存,包括窑址、瓷片堆积层和古窑作坊以及原料坑、矿洞、尾砂堆、水碓、淘洗坑等,还有因陶瓷生产而形成的景德镇街区形制、地面建筑,如与之相关的衙署、码头、街道、瓷行、栅门、会馆、民居、庙宇等古代建筑。也有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工艺、传统习俗、神话传说、祭祀仪式、民间信仰、瓷业术语、地名等。更有属于两者结合、存世的瓷器和沉淀在瓷都人们心中的瓷业精神。

(3)内涵丰富。景德镇陶瓷文化不仅体现了丰富的传统工艺文化、器物文化、制度文化、民俗文化,反映了人们的审美心理的时代变迁,体现了传统社会的商业文化、精神,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传统社会的诸多特征,并在对外文化交流、展示中国文化方面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2 景德镇陶瓷文化保护与利用过程中的困境

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本身就是在工业化和全球化背景下开始的以保护传统文化和世界多样性文化为宗旨的工程,暗含着深深的隐忧,景德镇陶瓷文化遗产在保护和利用也面临着诸多困境:

(1)工业现代化。景德镇是一座有着近千年历史的传统手工业城市,景德镇陶瓷文化根植的深厚土壤恰恰就是传统的、手工业生产模式,随着工业现代化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景德镇传统的制瓷手工艺技术以及基于这些手工艺技术基础上的陶瓷景观、传统文化、民俗民情也将逐渐消失,这是人力难以阻止的趋势。如果说属于物质文化遗产的窑址、窑业遗存、矿洞以及窑业建筑等有形的东西还能通过各种形式保存下来的话,那么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层面的传统工艺、传统习俗、神话传说、祭祀仪式、民间信仰、瓷业术语的保护显然就困难得多。当然,这并不是说我们无能为力,关键是事在人为。

(2)保护和利用主体不一。正是因为景德镇陶瓷文化遗产的地域分布的广泛性和类型的多样化以及内涵的丰富性,造成在陶瓷文化的保护和利用中的主体不一,有政府、社会组织、民众、学者、商人等,而不同主体的利益诉求是不同的:政府看重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也不排斥甚至追求其带来的经济利益和宣传效应;商人组织当然以追求利益最大化为目标,但如果引导得当,也会取到保护文化遗产的作用;社会组织和民众、个人本应在陶瓷文化遗产的保护中发挥重要作用,而现实情况是他们作用有限。这种复杂的情况对我们的文化管理部门和政府决策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在文化的保护和利用中找到合适的平衡点,而不至于陷入保护与被破坏的悖论。

(3)政府色彩浓厚。和其它地区一样,在景德镇陶瓷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中,政府扮演了重要甚至是主要角色,政府的出发点当然是保护文化遗产,发展地方经济,促进民生为民众谋取福祉。但从学理上说,文化遗产特别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所具有的“活态性”、“民间性”、“生活性”、“生态性”要求,民众(主要是陶瓷生产者和组织)才是陶瓷文化遗产保护的主体。

3 景德镇陶瓷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途径探讨

针对景德镇陶瓷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中的特点及其面临的困境,应集思广益,充分发挥各种文化保护主体的智慧和积极性,本着传承民族文化、追求长远利益和眼前利益相结合、以人为本的原则,在摸清景德镇陶瓷文化遗产的家底、内容和保护现状的基础上,积极探讨陶瓷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的途径。目前,景德镇市已经采取了一些有效的措施,只是这些措施尚需加强和改进:

(1)设立各种形式的保护区和保护对象。物质文化遗产所具有的“物质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资源性”,都要求我们把各种类型的遗址、遗存的保护放在首位。目前,景德镇就设有高岭国家矿山公园。但这对于丰富多样的陶瓷文化遗产的保护仍嫌不够,仍需扩大保护范围和增加保护类型,如作为陶瓷生产的聚落、景德镇部分老城区、重要建筑(如最能反映景德镇陶瓷流通的会馆建筑)、作为工业遗址的典型瓷厂建筑、工艺设备、陶瓷原料产地矿山、各时期重要窑址、窑业堆积等都需纳入保护范围,划定明确的保护范围。总之,突出重点,选择典型,丰富类型,因地制宜,区别对待,应是我们设立保护区、保护对象坚持的原则。对于此工作政府应有更多的能力和作为。

(2)打造陶瓷文化旅游路线。文化遗产的保护具有“活态性”,我们应积极保护、激发文化遗产本身的活力和生长点。陶瓷文化遗产的保护也应顺应这一特点。在文化遗产的保护中并不排斥商业行为,只要有利于保护而不会破坏文化遗产的生态,就应积极支持。目前景德镇陶瓷历史博物馆、高岭矿山公园、东埠街、绕南村、龙珠阁陶瓷文化游就是成功的例子。但仍有加强推广、进行整合、精心打造的必要。因为这是景德镇旅游的特色所在,而不能以其它的旅游产品去冲谈它。

(3)支持、保护传统陶瓷手工业生产工艺。景德镇陶瓷文化遗产就是在传统陶瓷手工业生产方式中产生的文化体系,传统陶瓷手工业作坊是其生态空间,要保持文化遗产的“民间性”、“生活性”、“生态性”,就应对传统手工艺以及陶瓷生产作坊、生产聚落进行选择性保护。

(4)借助影视人类学等学科方法理论,参与文化遗产的保护。尽管采取种种措施和途径,文化遗产特别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部分内容将改变甚至消失或者是文化的原生态被改变是无法避免的,我们可以借用影视人类学的方法理论,对此进行留存,以供后来者研究利用,成为人类永久记忆。

此外,学界加强陶瓷文化内涵的挖掘,对文化保护理论和实践的研究,对“民间记忆”加紧搜集整理,重视博物馆、民俗馆的建设,也是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要内容。

1顾军,苑利.文化遗产报告-世界文化遗产保护运动的理论与实践.北京:社会利学文献出版社,2005

2复旦大学文博系编.文化遗产集刊(1-3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3刘魁立.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河南社会利学,2007,(1)

4庄孔韶.文化遗产保护的观念与实践的思考.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39(5)

5刘魁立.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若干理论论反思.民间文化论坛,2004,(4)

6贺学君.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理论思考.江西社会科学,2005,(2)

7贺云翱.文化遗产学初论,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07

猜你喜欢
窑址景德镇文化遗产
景德镇陶瓷夏令营
与文化遗产相遇
景德镇御窑博物馆
景德镇明清御窑厂遗址保护区
安徽烈山窑址出土白瓷标本的科学分析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岗庄宋代窑址发掘现场及出土器物
我在景德镇遥望耀州瓷——两个“瓷都”相距千里
活态文化
《文化遗产》2016总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