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建飞 江苏省常熟市奶业协会
“三鹿牌婴幼儿奶粉事件”严重挫伤了消费者信心,重创了中国奶业,也终止了奶业10年来高速增长的步伐。奶业有识之士提出,奶业增长方式应由数量增长向质量效益、安全环保型转变。常熟奶业如何应对,寻求突破,在新的发展平台上争得先机,是每个常熟奶业人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也是当务之急。
常熟市原料奶中虽未检出三聚氰胺,但由于事件波及整个行业,大部分奶牛场原料奶销售受到影响,有些奶牛场连续倒奶近10天,损失在数千元至数万元不等。
常熟市奶牛养殖主要有2种模式。一种是“公司+牧场”模式,即乳品企业与牧场签订原料奶购销合同,牧场的原料奶直接交售给乳品企业。这种模式要求牧场具备管道挤奶设施和冷缸贮奶条件,具备这些条件的一般都是前几年发展较好且具有一定规模的牧场。另一种是“公司+奶站+奶农”模式,即规模较小或不具备贮奶条件的散户奶农把原料奶交售到具备贮奶条件的奶站,再由奶站销往乳品企业。由于“三鹿牌婴幼儿奶粉事件”主要发生在奶站环节,乳品企业纷纷停止对奶站原料奶的收购,导致常熟市5个专营奶站被迫关闭,5个牧场兼营奶站也停止收奶业务,散户或者被兼并,或者被淘汰,全市共淘汰散养奶牛2255头,淘汰量占全市奶牛栏存总量的42.3%。“公司+奶站+奶农”的销售模式就此终结。
“三鹿牌婴幼儿奶粉事件”对奶业造成了巨大冲击,也引起了国家相关部门和奶业界的高度重视。《食品安全法》、《乳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条例》、《奶业整顿和振兴规划纲要》等一批法律法规相继出台。乳品企业也不敢怠慢,积极构筑安全屏障。今后乳品企业收购原料奶,首先要考察牧场的硬件设施,看其是否具备生产优质原料奶和保障奶源安全的条件,而能够实现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生产的奶牛场将成为乳品企业的首选。因此,奶牛养殖进入门槛将提高,常熟市过去那种养几头牛在房前屋后当作家庭副业来经营的局面将一去不复返。
“三鹿牌婴幼儿奶粉事件”的重创,使政府相关部门痛下决心,全力规范奶业发展,江苏省也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制定了江苏省《奶业整顿和振兴实施方案》;常熟市成立了“常熟市奶站及规模牛场专项整治行动领导小组”。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使常熟奶业发展的大环境有了明显的改善。
在刚开始养牛的1999~2002年,常熟市主要从外地引进奶牛,由于奶业发展迅速,奶牛相当紧张,好牛很难买到,大部分奶农引进的都是一些杂交牛,产奶量很低,有的仅为1.5~2.0kg/天·头,有的甚至更少。而从牧场引进的一些品种、质量较好的奶牛,不是年龄大、胎次高,就是有病或怀不上胎。针对这种情况,常熟市在2003年开始与上海荷斯坦牧业有限公司合作,启动了奶牛品种改良工程,为全市奶牛品种改良提供优质冻精,比国家实施奶牛良种补贴项目整整提前了4年。在这4年中,共供应优质冻精1.85万支,为奶牛品种改良赢得了先机。2003年后,常熟市很少从外地引进奶牛,牛群的更新以自主培育为主。经过近10年的不断培育和更新,特别是“三鹿牌婴幼儿奶粉事件”后,老龄牛、病牛、低产牛和散养牛集中淘汰,存栏奶牛的品种特征逐步呈现,群体差异逐渐缩小,年龄结构趋于合理,产奶量稳步提高。据初步统计,“三鹿牌婴幼儿奶粉事件”后,常熟市散户奶农的奶牛全部淘汰,奶牛养殖户由原来的199户减少至28户,平均每户饲养奶牛由原来的28.3头提高至110.0头,规模牛场奶牛头数占全市奶牛总头数的比例由43.7%提高至83.0%,牛群结构得到优化。2008年底全市奶牛平均产奶量达到6000 kg/年·头,比2004年增加了45.8%。
在奶业发展过程中,常熟市奶农经受了无数困难与挑战。为了确保原料奶质量,2003~2004年全市推广了管道挤奶。在管道挤奶还未纳入农机补贴的情况下,他们克服资金困难,积极响应,自筹资金,引进设备,安装管道,为养牛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2006年在淘汰“两病”奶牛的战斗中,奶农忍痛割爱,消除隐患,有些甚至是壮士断臂。2007年,受能源危机的影响,玉米因生产燃料乙醇而价格暴涨30%以上,致使养牛成本大幅上升,当年养牛普遍亏损。奶农们凭着多年积累的养牛经验,通过精心饲养和管理,降本增效,虽然未能取得盈利,但损失甚微,安渡难关。2008年初遭受了百年一遇的暴雪,特别是2008年9月遭受了堪称奶业地震的“三鹿牌婴幼儿奶粉事件”,加上席卷全球的国际金融危机,奶农们都坚强地挺过来了。
回过头来看,常熟市奶农能够战胜困难、勇往直前是必然的,在他们身上都闪耀着亮点。他们的养殖方式和管理模式符合奶业发展方向,是常熟市奶业转型的基础。浦江牧场场长是常熟市奶业协会副会长,创办牧场前长期在上海从事牧场管理工作,具有较丰富的牧场管理经验和奶牛养殖技术,他培育的奶牛品种好,生产性能高,牧场2004年就通过了省无公害牛奶基地认证。通过精心饲养和科学管理,目前牛群年平均产奶量已超过7000kg/头·年,牧场效益稳定增长,为常熟市奶牛养殖业树立了榜样。惠龙牧场的场长也是协会的副会长,他在牛粪处理上创造了亮点。通过牛粪堆积发酵,把牛粪做成有机商品肥料,供应给花卉、苗木、绿色食品基地使用,收到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现在惠龙牧场全场438头奶牛的粪便全部做成商品肥料供应市场,年生产量1000多吨,销售收入近50万元。雪波奶牛场的场长是省劳动模范,在从事奶牛养殖的过程中始终把维护消费者权益,保障乳制品安全放在首位,通过引进先进设备和精心管理,确保生产优质原料奶。牧场的原料奶细菌总数常年保持在5万个/mL以下,深受乳品企业的欢迎。在蒙牛乳业组织的华东地区100多家奶牛场原料奶质量评比中脱颖而出,进入前3名,荣获质量二等奖。在受到“三鹿牌婴幼儿奶粉事件”冲击,倒奶成为普遍现象的情况下,他的原料奶全部顺利交售。卫忠牧场舍得投入,走高投入高产出的路子,该场生产的原料奶呈现“三高”的特点,即乳脂率高、乳蛋白率高、干物质含量高,乳品企业非常欢迎,不但全部收购,还要按质加价,其价格比市场平均价格高7%以上,取得了较好的收益。
发展都市奶业绝不是规模越大越好,也不是一哄而上,必须使生产服从于消费,使生产服务于消费,使奶业的增长方式与消费需求相适应。发展都市奶业,就是要做到:养殖方式规模化、管理方式标准化、增长方式集约化。常熟市发展都市奶业必须坚持三条标准、把握二个原则。
3.1.1 三条标准
一是适度规模。牛场规模对奶业发展很重要,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成乳牛饲养量控制在50~100头为宜,最多不超过150头。规模太小,不利于奶业机械先进技术的推广和应用,不利于保证原料奶质量。适度规模的下限应该至少满足管道挤奶等一批奶业机械的应用,一般控制在成乳牛50头以上。规模太大会对环境造成压力,给管理带来麻烦,有人做过研究,牛场规模每增加1倍,管理难度就增加好几倍,有些管理工作是大规模牛场特有的。因此,适度规模的上限应该考虑有利于污染的治理,便于管理,一般控制在成乳牛100头以下。
二是安全高效。大都市需要奶业,都市奶业发展具有传统奶业不可替代的优势,但都市奶业必须走安全高效的发展道路,否则,不但在同业竞争中会败下阵来,就是在与其它行业的比较效益下,也会失去竞争优势。常熟市奶业在经过前几年的筛选和发展,已经打下了良好的发展基础,今后要加强先进技术、先进设备的引进,坚持对奶牛的品种改良,完善配套服务体系,争取再用2~3年的时间,把奶牛产奶量提高到7500kg/头·年以上,原料奶质量全部高于国家标准,每头奶牛的年效益达到3000~5000元。
三是可持续发展。建立环境友好型奶业,实现奶业可持续发展是都市奶业发展的根本。常熟市已经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如干湿分离、牛粪商品化、种养结合良性循环、牛粪养蚯蚓等,有些做得相当成功。实现奶业可持续发展不求千篇一律,各场可因地制宜,广开思路,关键是在治污的同时,如何能变废为宝,取得效益,只有这样,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才能就越走越宽广。
3.1.2 二个原则
一是发展速度要适度。要与奶业消费需求相适应,与乳品企业的加工能力相适应,违背市场经济客观规律一定会受到市场的惩罚,并最终被市场所淘汰。我们不能像20世纪90年代那样一哄而上地盲目发展,而是必须先对现有奶牛场进行规模化改造,使之符合都市奶业的发展标准,重点要取缔收奶站,摒弃“公司+奶站+奶农”的模式,推广“公司+牧场”、“公司+奶业合作社”、“公司+小区”的养殖模式,实施奶农与乳品企业的产销直接关联。在做扎实现有奶业的基础上,再考虑新的增量。
二是发展总量要适度。发展都市奶业绝不是越多越好,要考虑奶业发展的总体趋势和常熟市的实际情况。常熟没有乳品加工企业,原料奶销售的风险控制能力较弱,在没有和乳品加工企业建立利益联结机制之前,过度发展不利于保护奶农利益,按照目前的实际情况,奶牛数量(成乳牛)控制在5000头左右为宜。
加强疫病防控,保障奶源安全是实现奶业可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措施,近年来常熟市所付出的努力收到了回报。2005年4月周边县市发生亚洲I型口蹄疫,损失上亿元,常熟市由于重视疫病防控,措施扎实到位,取得了防控亚洲I型口蹄疫的全面胜利,避免了疫情的发生。但是在防控奶牛“两病”方面还不尽如人意,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2002年开始,常熟市每年开展1~2次奶牛“两病”检测,由于当时实行收费检测,部分奶农认为检测增加负担,有些甚至认为检测不是为了防病,而是为了收费,该项工作开展很不顺利。2004年开始实行免费检测,但仍有部分奶农认为采血、皮试会影响奶牛产奶,影响胎儿生长发育,不愿意接受检测。对于检出的阳性牛,大多不愿意淘汰。认为淘汰产奶牛,减少了产奶量,减少了收入,有的奶农甚至怀疑检测结果的准确性。2006~2007年对检出的“两病”阳性牛实施淘汰补贴,每淘汰1头由市级、县级、镇级三级政府出资补贴5000元,在这项政策的鼓励下,进行了一次比较彻底的淘汰,2年共淘汰“两病”奶牛2194头,但在以后进行奶牛“两病”检测时仍然有较多牧场发现有“两病”奶牛病例。回顾总结几年来淘汰“两病”奶牛的历程,感觉到淘汰固然重要,但始终是被动应付,防控才是主动出击,特别是在食品安全事故频发,乳制品安全受到信任危机的今天,防控显得更加重要。
今后,一是要把防控奶牛“两病”的关卡前移,要把防止“两病”的发生作为主要攻击点,在做好原有工作的同时,重点要让奶牛养殖户发挥积极作用,让他们充分认识到奶牛“两病”的危害性和防控“两病”的重要性,以及防控“两病”的措施,全方位地防止“两病”的传入、发生和传播。二是要加强政府监督,防止乳品加工企业收购病牛牛奶。过去淘汰“两病”奶牛工作收效甚微的主要原因是部分乳品企业把关不严,使阳性牛的原料奶仍然能实现销售,从客观上降低了奶农淘汰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造成了牛群阳性率逐年升高。因此,防止收购病牛牛奶,切断病牛获利源头,使养病牛者无利可图,让淘汰“两病”奶牛成为养户的主动行动是日后防控“两病”的重要措施。今后要把奶农防控作为预防措施,把监测和淘汰病牛作为净化措施,把切断病牛原料奶销售作为保证措施,形成防控合力。只有这样,才能发挥多方积极性,取得最终胜利,使奶源安全可靠。
建立第三方检测,规范奶业经营秩序,是奶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也是奶业发展的必然结果,它能为奶牛养殖争得合理的利润,可以增加奶牛养殖在整个产业链中的份额,促进乳品企业对奶源基地建设的关心和投入,平衡奶业产业链的发展。然而,建立原料奶收购价格议价机制,仅凭常熟市几千头奶牛规模的县级市力量显得有些单薄,但我们仍然愿意将奶农组织起来,形成利益共同体;同时建议省、市奶业相关部门、行业协会能够像黑龙江等奶业主产区那样,定期出台原料奶收购指导价,引导原料奶收购的价格趋向,保护奶农利益。
随着奶业增长方式的转变,随着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工作的推进,奶业服务被赋予了新的内涵,也对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加强奶业服务体系建设上要做好4方面的工作。
3.4.1 加强信息服务体系建设,提升养殖户了解奶业发展信息,把握奶业发展规律的能力。要加强行业前瞻性研究,准确把握行业发展未来,及时做出准确预警,使奶农能够充分利用发展的有利条件,规避不利因素,减少行业波动对奶业的冲击。
3.4.2 加强营销服务体系建设,消除原料奶产销过程中的不稳定因素,降低养殖户售奶的难度。加强营销服务体系建设,探索与乳品企业的合作模式及利益联结机制:发展企业与牧场的联姻,有利于保证牛奶销售渠道的稳定;实现乳品企业与牧场的双赢,有利于奶业健康稳定发展。
3.4.3 加强管理服务体系建设,提高管理的精度。规模养殖、集约化经营与传统养殖相比,要求管理者不但要有过硬的饲养技术,还要懂经营会管理,要有驾御牧场的本领。加强管理服务体系建设,就是要帮助牧场提高管理水平,实行标准化管理,通过推广和应用牧场管理软件,建立信息化系统和推广精细化管理,改变粗放经营效率低效益差的局面,实现经营理念的转变,达到优质高效的目的。
3.4.3 加强技术服务体系建设。技术服务是传统服务,也是其它各项服务的基础,奶牛养殖户虽然在过去的养殖中已接受过较多的技术服务,养殖技术也有了明显的提高,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直面高速发展的奶牛养殖业,还有很多工作要做,产奶水平还有很大提升空间,先进的饲养技术、疾病预防和控制技术、清粪治污技术,都有待进一步推广和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