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洁华,林彩美
许多人认为,只要自己发热、咳嗽、咽疼,那 80%的可能就是得了甲型 H1N1流感,其实这种说法并不对。在对确诊患有甲型 H1N1流感的患者统计中,近一半的确诊患者没有出现发热症状;在重症患者中,也有 10%左右的感染者没有出现发热症状,有的患者只是出现恶心、胃痉挛、腹泻等症状。
科学家在白鼬体内注射甲型 H1N1流感病毒发现,甲型H1N1流感病毒比普通流感病毒更容易入侵肺部。那些肺部健康不佳者 (如长期患有哮喘病或长期抽烟者等)、免疫力较低者 (如孕妇)、长期慢性病患者 (如肥胖病患者、糖尿病患者、心血管疾病患者)等应当是容易受到感染的人群。
与普通流感病毒相比,甲型 H1N1流感病毒有更强的附着在细胞上的能力,能够直接与肺部深处的细胞结合并产生破坏作用[1]。流感病毒需要先附着在细胞表面的受体分子上,才能进一步侵害细胞并引发感染。不同的病毒有不同的附着受体,如果病毒在其附着的细胞上找不到对应的受体,病毒就无法侵入该细胞。
英国帝国理工学院的研究人员在试管中培养了 86种不同的附着受体,以检测哪些受体是流感病毒的附着对象。结果发现,被研究的普通流感病毒只能附着在鼻腔、喉咙和其他上呼吸道细胞的受体上,而甲型 H1N1流感病毒还可以附着在肺部深处细胞的受体上。甲型 H1N1流感病毒的附着范围广,说明其传播能力更强。它能够直接附着在肺部深处的细胞上,这可以解释为何小部分患者出现的肺部感染,要比普通流感病情恶化所引发的肺部感染严重得多。不过,甲型 H1N1流感病毒附着在肺部细胞上的强度,要弱于该病毒附着在上呼吸道细胞上的强度,这一点有助于解释为何大部分甲型 H1N1流感患者的症状不严重。
甲型 H1N1流感病毒属于正粘病毒科 (Orthomyxoviridae)、甲型 H1N1流感病毒属 (Inf1uenza virus A)成员,为单股负链RNA病毒。典型病毒颗粒呈球状,直径 80~l20 nm,内为呈螺旋状对称的核衣壳,直径约 10 nm,新分离的毒株多为丝状。基因组约 13.6 kb,由大小不等的 8个独立片段组成,依次为 PB2,PBl,PA(聚合酶)-HA(血凝素 )-NP(核蛋白)-NA(神经氨酸酶)-M1,M2(基质蛋白)-NS1,NS2(非结构蛋白)。病毒表面有囊膜,囊膜上有 2种纤突糖蛋白,一种为棒状的血凝素蛋白 (hemagglutinin,HA或 H),由同源三聚体组成;另一种为蘑菇状的神经氨酸酶蛋白 (neurominidase,NA或 N),由同源四聚体组成[2]。HA与 NA是甲型 H1N1流感病毒重要的2种抗原,其中 HA有16种抗原亚型(H1-Hl6)。NA有 9种抗原亚型 (N1~N9)[3]。2种抗原的不同亚型组合构成了不同血清型的甲型 H1N1流感病毒,也决定了其宿主、毒力的差异。例如,2009年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分离到的人感染新型甲型 H1N1流感病毒的分离株为 A/Ca1ifornia/04/2009(H1N1)。
根据 NP和 M的抗原性不同,可将流感病毒分为甲、乙、丙 (或称 A、B、C)三个型。其中,甲型抗原变异性最强,能感染人、猪、马、禽类及其他动物,引起中、重度疾病,侵袭所有年龄组人群,常引起世界范围大流行;乙型变异性较弱,一般引起轻微的疾病,主要侵袭儿童;丙型抗原性比较稳定,仅引起婴幼儿感染和成人散发病例。甲型 H1N1流感病毒的强变异性是由于其具有抗原漂移特性。
人类常因对新变异毒株缺乏免疫力而造成大流行[4]。在人类中传播并曾引起世界性大流行的主要有 H1Nl、H2N2和H3N2三个亚型。近几年又出现了 H9N2和 H5N1亚型在人类中流行。引起本次全球流感大流行的毒株是一种包含禽流感、猪流感和人流感三种流感病毒基因片段的新型变异毒株[5]。8个基因片段来自不同分支的流感病毒,其中 HA、NP和 NS基因为古典型北美系猪流感病毒,NA和 M基因来自欧亚系猪流感病毒,PB2和 PA来自禽 HlN1病毒,而 PB1基因来自季节性 H3N2病毒[6]。其中 PB1、PB2两个基因负责编码病毒表面的蛋白质——红细胞凝集素 (H蛋白)和神经氨酸酶 (N蛋白),这 2种蛋白质使流感病毒能够进入宿主细胞并在宿主细胞中传播。
人类免疫系统主要通过抗体的形式对流感病毒的 H蛋白和 N蛋白产生防御[7]。一旦人群广泛获得针对某种流感病毒毒株的免疫性,病毒就会发生变异使人类抗体更难识别。人类的免疫系统与流感病毒在跳着一种复杂的 “双人舞”,彼此都不断变化以应对对方的变化。
科学家一直担心,人同时患上禽流感和甲型 H1N1流感之后,两种流感病毒的基因在人体内发生重配,变异成同时具有禽流感的毒力和甲型流感的易患性的 “超级毒株”。但目前并没有检测到病毒发生变异,也没有迹象表明它已经变得更具毒性或更致命。
如果甲型 H1N1流感病毒发生变异,对肺部细胞附着力更强,将会导致更多人出现严重的肺部感染。因此,医学界应该对病毒可能出现的变异保持高度警惕。可以预测,如果人们已经感染了甲型 H1N1流感,并已经自身产生抗体的话,甲型H1N1流感病毒会进一步变异,改变当前的 DNA链后再次袭击人类。
接种疫苗是预防甲型 H1N1流感流行的有效手段之一。接种甲型 H1N1疫苗后,可刺激机体产生针对甲型 H1N1流感病毒的抗体,对该病毒所致流感可起到免疫预防作用,试验结果表明:接种一剂次 15μg甲型 H1N1流感裂解疫苗即可产生有效的保护作用,不良反应发生率不超过季节性流感疫苗,未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8]。
季节性流感疫苗通常含有三株病毒,甲型 H1N1流感疫苗只有一株,比季节性流感疫苗还少两株病毒。而且,疫苗都是采取灭活后裂解病毒的生产过程,不含活病毒,疫苗接种后既不会使人染病,又可以促使人体产生有效抗体,是疫苗中比较安全的。
国内外研究表明,甲型H1N1流感疫苗保护率可达到85%以上,其接种将极大增强易感人群的整体免疫力[6]。但甲型H1N1流感并不比季节性流感更可怕,它是温和且能够自愈的,并不必恐慌,也不是一定需要接种疫苗。
流感病毒发生变异是必然的,这是流感病毒本身的特性决定的。我国内地曾在 8例甲型 H1N1流感病例中检测到甲型H1N1流感病毒 HA基因第 222位点突变,其为散发孤立的变异,不影响药效和疫苗效果。
接种疫苗是有效防控甲型 H1N1流感的有效手段,但不是唯一手段。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公布了更新后的 2009~2010年流感季节抗病毒药物用药指南。这份指南强调,大部分甲型 H1N1流感患者并不需要接受抗病毒药物治疗,因为迄今大部分患者能够自我恢复。抗病毒药物应该储备起来,以供高危人群使用。如果滥用抗病毒药物进行治疗或预防,病毒可能很快产生抗药性。
神经氨酸酶抑制剂仍是抑制甲型 H1N1流感病毒的有效药物。2009年9月,世界卫生组织公布了甲型 H1N1流感患者的抗病毒药物使用指南,明确指出,目前甲型 H1N1流感大流行毒株仍对奥司他韦 (又称达菲、特敏福、克流感)、扎那米韦敏感,二者有助于预防重症和死亡病例出现,能降低住院需求、缩短住院时间。对重症和有重症倾向的病例以及高危人群,应及时行抗病毒治疗,改善预后。该病毒对金刚烷胺、金刚乙胺耐药,临床不考虑使用。
奥司他韦专门针对的是 A型和 B型流感病毒,能够阻止病毒在受感染的人体内繁殖。其目标是这些病毒表面上的一种酶,这种酶被称为神经氨酸酶蛋白质。当神经氨酸酶受到抑制时,病毒就无法走出庇护它们的细胞,并随后死掉。
甲型 H1N1流感病毒是一种新型病毒,由于人体本身没有抵抗这种病毒的能力,从而造成了易感人群十分普遍。虽然甲型 H1N1流感传染性较强、传播速度较快,但从感染病例来看,此种病毒毒力低,患者症状轻,大众不必恐慌。经过临床验证,甲型 H1N1流感通过中西药物均可治疗,并且疗效明显。
目前肆虐全球的甲型 H1N1流感可防、可控、可治,只要采取严防措施,就可最终战胜病毒。防治甲型 H1N1流感不是某一方或某一部门的责任,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面对甲型H1N1流感,对于普通市民来说,最有效、最直接的做法便是做好个人防护,保持个人卫生和良好的生活习惯。建议市民避免到人群拥挤、密闭的环境中去,尤其要避免接触流感样症状(发热、咳嗽、流涕等)或肺炎等呼吸道疾病患者,避免传染。
1 周淑新,王伟刚 .甲型 H1N1流感病原学 [J].中国全科医学,2009,12(7):1183.
2 凌云,狄亚敏.甲型 H1Nl流感的病原学及其治疗药物 [J].解放军药学学报,2009,25(3):238-240.
3 Smith GJ,Vijaykrishna D,Bahl J,et al.0rigins and evolutionary genomlcs ofthe 2009 swine-origin H1N1 influenza Aepidemic[J].Nature,2009,459(7250):l122-1125.
4 Neumann G,Noda T,Kawaoka Y.Emergence and pandemic po tential ofswine-origin H1N1 influenza virus[J].Nature,2009,459(7249):931-939.
5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甲型 H 1N1流感诊疗方案 [S].2版 .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2009.
6 陶然,尚世强.人感染甲型 HlN1流感病毒的研究进展 [J].中国循证儿科杂志,2009,4(3):250-252.
7 周淑新,王伟刚 .WHO和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关于甲型 H1N1流感资讯 [J].中国全科医学,2009,12(7):1314.
8 卫生部.关于加强学生甲型 H 1N1流感疫苗接种管理工作的紧急通知[S].(2009-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