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药学》各论教学的章节小结

2010-08-15 00:44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0年18期
关键词:中药学风寒章节

杨 丽

重庆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重庆 401331

论《中药学》各论教学的章节小结

杨 丽

重庆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重庆 401331

《中药学》是中医各专业必修的一门重要基础课。各论内容主要是500余种药物的来源、药性、功效、性能特点及其临床应用、用量用法等。因其内容繁多,学生在学习时往往感觉很难掌握。笔者在教学时从归纳共性、区别个性、从功效(主要功效及其强弱、兼有功效)、药性寒温、有毒药物、主治病证、常用要药、常用配伍药对等多方面进行章节小结,使学生既能举一反三、提纲挈领地更好地掌握每章节药物,又逐渐掌握归纳比较的这一重要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分析比较能力,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中药学》各论;章节小结

《中药学》是中医各专业必修的一门重要基础课。其内容主要有总论和各论两大部分,而各论是其主体。按现代植物、动物及矿物学分类定种法标准统计,目前中药已达12800余种,教材所载也达500余种。故无论大学或大专教材,各论均主要按药物功用的共性,结合治法,将所载药物分为二十几章。要使学生在学习本课程期间理解并掌握,实非易事。学生在学习时,也常常为掌握几百味药物的具体功效与临床应用而犯难。在各论教学中,笔者在每章节结束时均引导学生根据各章特点从以下几方面进行章节小结,以利学生学习与掌握。

1 归纳共性

所谓共性,即指该章节的药物所共具有的性能特点。掌握了共性,就可举一反三,纲举目张地掌握该章节药物。其共性从以下几方面归纳。如发散风寒药共性:⑴药性:辛、温,入肺与膀胱经。⑵功效:发散风寒,其发汗力较强,散寒力较大。⑶主治:风寒表证。症见:恶寒(重),发热(轻),无汗或汗出不畅,头痛身痛,夹湿则周身酸痛,口不渴,舌苔薄白,脉浮紧或缓。⑷兼有功效及适应证:部分药物兼能平喘止咳,除湿镇痛,利水,消疮,又可治喘咳,风寒挟湿表证,风寒湿痹,感冒头痛,风水水肿及疮疡初起兼风寒表证者。

2 区别个性

所谓个性是指章节药物在具有共性的基础上,每个药物还具有独有的特性。一般在归纳个性时,用三两句话加以高度概括,以便学生抓住其要点,执简驭繁地掌握学习每味药物的个性。如上所述,发散风寒药具有辛温,发汗解表,主要用治风寒表证的共性,但不同的药物仍具有其独特的个性。现举例概括如下:

麻黄:发汗力强,为发汗解表之峻品,主要用于风寒表实无汗证,常与桂枝相须;又能宣肺平喘,利水消肿。还用于咳喘实证,风水水肿。

桂枝:发汗力较麻黄缓和,无论风寒表实、表虚均可应用,表实无汗与麻黄相须,表虚有汗与白芍相配;又能温通经脉,散寒止痛,上治胸痹、痹痛;中疗虚寒腹痛;下治经闭痛经;还温通心阳,化气行水,治水肿及心动悸、脉结代。

紫苏:解表散寒之力较为缓和,为常用温和之品;又宣肺止咳,兼理气,尤适风寒兼咳喘胸闷者;还用于脾胃气滞证及鱼蟹中毒。

生姜:发汗解表之力较缓和,用于风寒轻证,多作为辅助药;又为“呕家圣药”,用于各种呕吐,尤适胃寒呕吐,常与半夏相须;还能温肺止咳,用于肺寒咳嗽。

香薷:外能发汗解表,内能化湿和中,为“夏月麻黄”,暑天解表要药,主要用于阴暑证;还能利水消肿,用于水肿脚气。

荆芥:性平,祛风解表作用和缓,无论表寒、表热皆可,风寒表证常与防风相须;还能透疹止痒,消疮,止血,还用于麻疹不透、风疹瘙痒及疮疡初起有表证者;炒炭止血,还用于出血证。

防风:为“风药中之润剂”,药力缓和,治风通用之品。无论表寒、表热、夹湿或皮肤瘙痒皆可用之,尤适风寒夹湿而头痛身痛者;又止痛功良,用于风寒湿痹,破伤风;炒用止泻,适腹痛泄泻。

羌活:既散太阳经肌表游风及寒湿之邪,尤适风寒夹湿表证兼头身痛(尤后头痛);又祛风湿散寒邪,利关节而止痹痛,善治上半身痹痛。

白芷:芳香温通,祛风解表散寒之力较温和,而以止痛、通鼻窍见长,为治风寒表证、头痛、牙痛、鼻塞、鼻渊等常用之品,尤适阳明前额头痛;还能燥湿止带,消肿排脓,用于带下、皮肤瘙痒及疮疡肿毒等证。

细辛:祛风散寒力强,主要用于风寒重证或阳虚外感风寒而恶寒重者;又芳香走窜,通彻表里上下,还能内化寒饮止咳喘,散寒通脉止痹痛,升发辛散通诸窍,为寒饮咳喘,痹痛,尤为治少阴头痛、牙痛常用品。有小毒。用量宜小。

藁本:香燥升散,善达颠顶,以发散太阳经风寒湿邪见长,并有较好的止痛作用。主要用于外感风寒,巅顶头痛,风湿痹痛。

苍耳子:为疗鼻渊头痛之要药,常与辛夷相须。还能除湿止痛,治风湿痹痛。注意有毒。

辛夷:功似苍耳子,常相须用于鼻渊头痛。

3 从功效(主要功效及其强弱、兼有功效)、药性寒温、有毒药物、主治病证、常用要药、常用配伍药对进行归纳

3.1 功效(主要功效及其强弱、兼有功效)

各论每章节的药物均有其共同的主要功效,同时,不同的药物又有其作用强弱之别,有的还兼具有其它功效。故小结时首先据其主要功效、强弱及兼有功效来归纳。

3.1.1 主要功效(及其强弱)

主要功效是各章节的药物功效的核心,故首先应按主要功效归纳。如解表药中发散风寒药的主要功效是发汗解表,故将明显具有发汗解表功效的药物归纳出来。同时分辨其发汗力的强弱,便于临床据病情的轻重缓急而区别选用。故可归纳为,发汗解表:①力强:麻黄、香薷;②较弱:葱白、生姜;③温和常用:荆芥、紫苏、防风。力强者多用于风寒重症,体质壮实者,用量宜小;力弱者用于轻症或作辅助药用;力温和者则为常用之品。又如行气药按行气力的强弱,应分别归纳出破气药与行气药;消食药、驱虫药中也应据其药力强弱而分别归纳。再如活血化瘀药中也因其有的药物活血力强而峻猛,单列了破血消癥药一节,主要用于瘀血重证之癥瘕痞块。

3.1.2 兼有功效

各章节药物除具有主要功效外,往往还兼具有其它相关功效。如发散风寒药借其辛散轻扬、宣散透邪、达表走皮毛、入肺、膀胱之性,部分药分别兼有宣肺平喘、宣毒透疹、宣肺利尿、解表消疮、祛风散寒、除湿止痛等功效。据此,小结时除首按发汗解表及其发汗力之强弱归纳外,还应归纳出:兼⑴止咳平喘:麻黄、生姜、细辛;⑵透疹:荆芥、胡荽、柽柳;⑶利水:麻黄、香薷;⑷消疮:白芷、荆芥、葱白;⑸止痹痛:桂枝、防风、羌活、藁本、细辛,其中尤善疗上肢痹痛者:桂枝、羌活;⑹止头痛:(前额)白芷、(后头痛)羌活、(巅顶)藁本、(少阴头痛)细辛;⑺疗鼻渊:辛夷、苍耳、白芷及细辛;⑻止呕:生姜、苏梗;⑼安胎:苏梗。以后学习各章时,凡遇具有相同功效或用于相同病证的药物时,都及时提醒学生,使之逐一归纳在一起。如同具止呕功效的药物有:黄连、半夏、竹茹、藿香、白豆蔻、丁香等;同具有安胎功效的药物如:黄芩、砂仁、桑寄生、杜仲、续断、菟丝子、白术等。这样虽然教材没专设止呕药、安胎药等章节,但通过不断的归纳、积累,则可使学生掌握一大队止呕药、安胎药等具有同种功效的药物。

3.2 药性寒温

各论中许多章是按药性寒温进行分节的,如解表药,按辛温、辛凉的不同分为发散风寒药与疏散风热药,分别适用于风寒表证与风热表证;祛风湿药,也按其寒温药性分为祛风湿散寒药与祛风湿清热药,以分别适用于寒痹与热痹。但有的章虽按功效分节或不分节,而临床应用有时又需按其适应证的属寒属热不同而分别选用。故在小结时,就可按药性寒温进行归纳。如活血化瘀药近30多味,其药性大多辛温,辛以行血散瘀,温可通行血脉,促进血行。然温能散寒,故更适宜寒凝血瘀者。但临床血热瘀滞亦相当常见,故将少数凉性活血药,如丹参、郁金、番红花、虎杖、益母草、土鳖虫、马钱子、儿茶、穿山甲、虻虫、凌霄花等单独归纳出来,就显得很有必要。还有平性的活血药,如没药、枫香脂、桃仁、牛膝、苏木、血竭、三棱、水蛭、王不留行、月季花、自然铜等,则血瘀证不论属寒属热均可用之。行气药亦如此,大多辛温而燥,主要能行气,用于气滞证。但气滞证亦有属寒、属热之别,故小结时就需将少数属寒凉性、平性的行气药分别归纳出来,寒凉性者用于气滞而属热证者,如枳实、川楝子、青木香;平性者则适应范围较广,气滞证无论属寒属热均可应用,如香附、柿蒂、绿萼梅等。实际上在数量较多的温性行气药中,其中温性较甚,如乌药、沉香、薤白、檀香等,尤适用于寒凝较重而气滞者,也需要单独地归纳出来,以便区别地使用。

3.3 有毒药物

中药约有12800余种,其中绝大多数无毒,但据报道约有100余种药物有毒。无毒的章节主要集中在补益药,因其对人体起补虚扶弱的作用而无毒;消食药主能消食健胃而无毒,及其它大部分章节。有毒的药物在学习时需要特别提醒,引起重视,以确保临床安全用药。小结时还可据其毒性的大小,按《药典》有毒、小毒、大毒三级分别归纳。

有毒药物较集中的章节有:峻下遂水药因其泻下力猛而峻,大多有毒,药如甘遂、大戟、芫花、商陆、牵牛子、巴豆、千金子等;驱虫药因具有驱虫之功,俗称“打药”,也大多有毒,药有苦楝皮、雷丸、鹤虱等;涌吐药借其毒烈之性而涌吐,药有常山、瓜蒂、胆矾;还有解毒杀虫燥湿止痒药、拔毒化腐生肌药,多为矿石、化学制品等有毒之品,且多外用。其中:⑴有大毒:升药、砒石;⑵有毒:雄黄、硫黄、轻粉、铅丹、蟾酥、樟脑、木鳖子、土荆皮、大风子;⑶有小毒:蛇床子等。

部分有毒药物则分散在各章节中,小结时尤需单独归纳出来,加以特别、单独的理解与记忆,以便临床应用时谨慎使用。如解表药中的细辛、苍耳子;清热解毒药中的贯众、山豆根、北豆根、鸦胆子、重楼、山慈姑;祛风湿药中的川乌、草乌、蕲蛇、金钱白花蛇、丁公藤、昆明山海棠、雪上一枝蒿、雷公藤;利水渗湿药中的香加皮、泽漆;温里药中的附子、吴茱萸;理气药中的川楝子;止血药中的艾叶;活血化瘀药中的桃仁、土鳖虫、马钱子、水蛭、虻虫、斑蝥等;化痰止咳平喘药中的半夏、天南星、白附子、皂荚、黄药子、白果、苦杏仁、洋金花;重镇安神药中的朱砂;息风止痉药中的全蝎、蜈蚣;收涩药中的罂粟壳等。

3.4 主治病证

主治病证即是各章节药物的主要适应证。有的章节由于药物较多,主治病证相应也较多。故将其分别归纳出来,既利于学生学习与掌握,又利于临床准确地选用。如清热解毒药约40多味,按主治病证的不同,归纳分为五类讲授并小结。即:⑴主要用于温病发热的药:金银花、连翘、穿心莲、大青叶、板蓝根、青黛、贯众等;⑵主要用于咽喉肿痛的药:射干、山豆根、马勃等;⑶主要用于热毒泻痢的药:白头翁、马齿苋、鸦但子等;⑷主要用于痈肿疮疡的药:紫花地丁、蒲公英、鱼腥草、金荞麦、大血藤、败酱草、重楼、白花蛇舌草、山慈茹、绿豆等;⑸主要用于湿热疮毒的药:半边莲、土茯苓、白蔹等。同时,还让学生进一步深入归纳。如主要用于痈肿疮疡的药:⑴疗内痈:①肺痈:苇茎、金荞麦、鱼腥草;②肠痈:红藤、败酱草。⑵疗外痈:①皮肤疮痈:紫花地丁、银花、连翘等;②乳痈:蒲公英、漏芦等。而用于湿热疮毒的药还可进一步分别归纳出治疗黄疸、水火烫伤、热淋、湿疹湿疮的药物。此外,再找出该节药中能治毒蛇咬伤、抗肿瘤的药物。如此,学生便能执简驭繁,将众多的清热解毒药分门别类地予以掌握。

3.5 常用要药

所谓要药,是指具有某方面的功效较强,或是治疗某种疾病最重要、最常用,疗效最佳,具有一定代表性的药物,与古时“百病主治药”相似。各章节一般均有要药,故将其单独归纳出来,集中重点地学习,有利于掌握与记忆。如温里药的要药:⑴回阳救逆之要药:附子;⑵引火归元,疗下元虚冷之要药:肉桂;⑶温脾阳之要药:干姜;⑷疗厥阴肝寒之要药:吴茱萸;⑸降逆止呃之要药:丁香。再如补气药的要药:⑴大补元气、补气固脱之要药:人参;⑵补气升阳之要药:黄芪;⑶补气健脾之要药:党参、白术、黄芪;⑷补气利水、固表止汗之要药:黄芪、白术;⑸补气安胎之要药:白术;⑹平补肺脾肾三脏气阴之要药:山药。

3.6 配伍药对

所谓配伍药对,即指历经中医多年临床经验积累并总结出来的,临床治疗某种疾病时常配合在一起使用的一组药物。一般二至三味,大多是七情中相须、或相使等配伍关系,其目的主要是增强疗效,或减轻副作用。这组药物就是配伍药对,简称药对。又因其临床应用时常形影不离地同时使用,故又称姊妹药。

中医治病,以处方(即方剂)的形式出现,而药物配伍是方剂的核心,故方剂中更多以配伍药对的形式组合。所以配伍药对的学习,亦是《中药学》各论临床应用中的学习重点,故从主要功效、兼有功效、或适应证等方面进行归纳。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并加以特别的记忆,既为学习《方剂学》打好基础,又便于临床时灵活配伍使用,提高疗效。如疏散风热药的配伍药对:⑴疏散风热:①桑叶与菊花;②薄荷与牛蒡子;③银花与连翘。⑵利咽:薄荷与牛蒡子、蝉蜕。⑶疏肝:①柴胡与薄荷;②柴胡与白芍、当归。⑷辛凉透疹:葛根与升麻。⑸升阳举陷:柴胡与升麻并配人参、黄芪。⑹和解少阳:柴胡与黄芩。⑺除烦:淡豆豉与栀子。⑻明目:①风热目疾:桑叶与菊花;②肝虚目疾:菊花与枸杞。

以上药物归纳方法中,按功效(及其强弱、兼有功效)、常用要药、常用配伍药对三种方法每章节均用;而药性寒温、有毒药物、主治病证则视其章节内容的特点分别选用。初起由教师进行示范,继而启发、引导、提示学生应从哪些方面入手,逐渐过渡到让学生自己分析每章药物特点,选择适当的归纳方法进行小结。

章节小结的意义在于:一是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各章节药物的共性,区别个性,前后联系,纵横交错,举一反三,执简驭繁,从点到面,从面到点,提纲挈领地学习掌握每章节药物的性能,进一步理解中药的多功能性能特点,掌握一定数量的“百病主治药”。二是通过章节小结的练习,可使学生逐步掌握归纳比较这一科学的、重要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勤于思考、分析比较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培养训练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1] 高学敏.中药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9.

[2] 雷载权.中药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

[3] 黄兆胜.中药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24.

R2-52

A

1007-8517(2010)18-007-3

杨丽,女,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现供职于重庆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方药教研室。

猜你喜欢
中药学风寒章节
冬读古诗御风寒
临床中药学学科简介
临床中药学学科简介
感冒,要分清风寒还是风热
高中数学章节易错点提前干预的策略研究
感冒,要分清风寒还是风热
素养之下,美在引言——《“推理与证明”章节引言》一节比赛课的实录
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中药学》教学引入拓展性教学的启示
云南省高等学校本科中药学实验教学中心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