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秋迟 胡 磊
湖北省浠水县妇幼保健院,湖北 浠水 438200
人参是五加科植物Panx ginseng C.A.Mey.的根。在我国有几千年的应用历史,自古至今,民间广为流传,甚为崇拜。现代研究证明,人参的补益作用是肯定的。
人参早在《神农本草经》中就有记载,并列为上品,曰“主养命以应天,无毒,多服久服不伤人,欲轻身益气不老延年。”东汉末年张仲景著《伤寒论》所载药方中,有20多个方子用到人参。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对人参也做了比较详细论述。至今,不少国内外学者,对人参进行了多角度的研究,其中对人参的历史品种有较多歧见,争论的焦点主要在五加科植物人参,枯梗科植物党参CodonoPsis pi losula Ol iv、轮叶沙参Adenophora tet raphyl la(Thunb)Fisch.或阔叶沙参Adenophora pereskiaefol ia(Fisch)G.Don、桔梗Platycodon grandif lorum(Jacq.)A.DC.等。
人参在古代有许多别名和雅号。如:人葠、黄参、神草、王精、地精、棒槌、土精、黄精、血参、海腴、皱面还丹、金井玉阑、孩儿参、鬼盖、人衔、人祥等[1,4],并崇称之为“百草之王”。人参原名为“葠”,“葠”本义为药[2],《说文》曰:“葠,药草,出上党,葠者也”。《吴普本草》云“人参,一名土精,精者星也”,《春秋说题辞》曰:“星之为之言精也”,而把“葠”解释为“精”或“星”者,这是古字的混谈,时珍曰:“后世因字文繁,遂以参星之字代之,从简便尔。”[1]“百草之王”的称号是从满语中翻译而来的。满族人把人参称作“奥尔厚达”,即草类的首领或头人的之意,汉语译为“百草之王”。
记载药物的书籍,几乎都有人参的记载,但对药物形态的描绘,历史越早,越简单粗糙。后人对药物品种的考定,多以药物的功效、产地、生态以及简单的形态描述综合分析的。
形态特征是考订原植物的主要根据。《别录》云:人参“根如人形者有神”,吴普云:“根有手足,面目如人者神”,“人参”虽不能象神话传说那样拟人化,但“根如人”却提供了一种重要的药用部位形态信息。李时珍在《纲目》中解释人参别名“人衔”的含义是“其成有阶级,故曰人衔。”人参芦头细长,岁岁增节,从药材的真实形状看,人参主根上有数条较粗的侧根,形如张开的双臂或叉开双腿,整体似人形。王继先《绍兴本草》(1159)卷6潞州人参图,应是五加科人参。宋代《图经本草》中绘有人参四图,其中潞州人参图是五加科人参,但其他图为桔梗科植物。陶弘景在《本草经集注》中曰“人参生一茎直上,四、五叶,相对生,花紫色。高丽人作人参赞曰:三桠五叶……”,[3]陶氏所述除花紫色,似乎是沙参、桔梗之类,非人参小花淡黄绿色之实外,其他描述与今用人参相应特征相符。[4]党参芦头短,直根细长;桔梗和沙参分枝少,侧根细;这些都不应是历史描绘的人参特征。
最早记载人参产地的是许慎《说文》:“上党药草人参也”;《名医别录》亦曰“生上党山谷及辽东”;《唐本草》中云“人参,今潞州、泽州、辽州、易州、本州、幽州、妫州、营州、安东并出,盖其山连互相接,故皆有之也”。《新唐书地理志》中有这些地方曾向朝廷进贡人参的记截。后来,由于历经战乱和掠夺,山西上党人参几乎根尽株绝。《纲目》中曰:“上党,今潞州也,民以人参为地方害,不复采取,今所用,皆是辽参。”[1]
《本草衍义》云;“人参,今之用者,尽为高丽所出……不若潞州上党味厚体实矣。”高丽见于史书是六世纪初,系高句骊县简称,即今辽宁新宾县,汉武帝时设有高句骊县,不是指公元918年才立国的王氏高丽。古代高丽人是古代中国境内的部族,也不是指十九世纪进入中国境内的朝鲜人。高丽参之名始见于陈嘉漠《本草蒙荃》。
七十年代河北省在中草药资源普查时,在晋冀一带采到过野生人参,证明了山西、河北一带人参的存在。
上述引证说明,人参起源于山西上党潞州,灭绝后,又出辽参、高丽参等,虽然对其形态描绘不一,但人参后来主产于辽宁一带是无可非议的,现在人们仍以东北一带所产人参为道地人参。党参、桔梗、沙参分布面广,而人参则主要分布在华北、东北比较狭小的特殊环境中,在常见与多寡方面,人参与党参、桔梗、沙参也有着明显的区别。
《本经》中人参别称“鬼盖”,李时珍在《纲目》中解释:“其草背阳向阴”之义,并在[集解]中引“(颂曰)多于深山背阴,近椵漆下湿润处”[1]《礼斗威仪》云:“下有人参,上有紫气”,《太平卸览》引《春秋运斗枢》曰:“摇光星散而为人参”,又引人君废山读之利,则人参不生”。所谓“摇光”、“紫气”实际上指的是一种森林潮湿气候景观,并非迷信邪说,“废山读之利”指的是滥砍滥伐,森林(生态环境)被破坏,人参绝灭。上述地域环境与人参“喜寒冷、湿润的气候,忌阳光和高温”[4]的习性相吻合,而党参等桔梗科植物则多生山坡灌丛、草丛中,喜向阳,与人参生境有着较大的差异。
《神农本草经》载曰人参能“补五脏,安精神,定魂魄,止惊悸,除邪气,明目,开心,益智。”《伤寒论》中论述人参具有“温补、滋润、强壮、强精、保温、增强视力,安定精神”等作用。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对人参做了详细论述,认为人参能“治男女一切虚症,自汗眩晕、头痛反胃,阂症、滑泻久痢、小便频数、淋沥劳倦、内伤中风、中暑痹瘘、吐血、嗽血、下血、血淋、血崩、胎前产后诸病”等。[1]李言闻在《人参传》中阐发了人参“生用气凉,熟用气温”,这些人参功效与治症的记载,与现代应用的党参、沙参、桔梗之功效差异较大,而与人参的功效以及生、熟用性能之别则基本相同。可见认定古之人参其为今之党参欠妥,认为是现用的沙参、桔梗,更是根据不足。
人参的历史品种,根据历代本草对其形态描绘,产地、生态环境以及功效和临床应用等方面的记载,综合分析,应该是五加科植物人参,而不应是桔梗科的党参、沙参或桔梗。
[1]李时珍.本草纲目(校点本)(上)[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2:699-710.
[2]辞源修订组.辞源(一)[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414.
[3]陶弘景.本草经集注(本校辑)[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4,207.
[4]江苏新医学院.中药大辞典[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7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