耍春枝
过去早孕妇女终止妊娠的传统方法是人工流产,手术操作对孕妇身体损伤大,术后潜在并发症多[1]。随着催经止孕药物的发展,我院对早孕宫内妊娠妇女实施药物流产术,收到了满意的效果,完全流产率达90% ~95%。现将我科2008年10月至2010年5月收治的83例早孕药物流产患者的观察和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1 对象 本组治疗对象83例,均为早孕妇女,停经31~80 d,年龄18~40岁,中位年龄23.5岁;B型超声检查显示:宫内妊娠。住院时间3~5 d,平均3.2 d。接受药物流产的原因:多次人工流产18例,害怕人工流产手术16例,哺乳期12例,剖宫产术后半年14例,生殖道畸形3例,稽留流产12例,胚胎停育8例。
1.2 方法 米非司酮(上海华联制药公司产品)每片25 mg,于第1天晚8时顿服米非司酮200 mg。于第3天晚八时排空膀胱后常规消毒外阴,窥器暴露宫颈,棉球擦干宫颈分泌物,于阴道后穹窿放置米索前列醇0.6 mg(澳大利亚Searle药厂提供,每片0.2 mg),放药后平卧30 min,若12 h内胎儿、胎盘未娩出,同法放置米索前列醇0.2 mg。
1.3 观察指标 ①放药后至胎儿及胎盘完整娩出时间,包括胎儿娩出后仍需清宫者;②产后2 h阴道流血情况;③用药的副作用,如恶心、呕吐、寒颤、腹泻等;④瘢痕子宫及环的排出情况;⑤产后刮宫情况。
2.1 疗效观察 自拟疗效标准。即胎儿及胎盘完整娩出并未清宫者为完全流产,胎儿娩出但因胎盘滞留,产后出血2 h内超过200 ral,产后出血时间长等情况而需清宫为不完全流产,两者均属流产成功。83例患者完全流产47例,占56.63%,不完全流产 31例,占 37.35%,流产成功率93.98%。用米索前列醇后24 h内胎儿仍未娩出失败5例,占6.02%,以钳刮术终止妊娠,手术顺利。
2.2 出血情况 产后2 h内阴道流血超过200 ml 17例,占20.48%,产后阴道流血或时间长B超示宫内残留4例,占4.82%,胎盘30 min未排出7例,占8.43%,胎儿胎盘娩出而环未排出1例,以上情况均行清宫术或取环术,另有2例为出院后官腔残留清宫。
2.3 副反应 服米非司酮后副反应为恶心、呕吐,仅有轻微恶心37例,占44.58%,明显呕吐不能进食3例,占3.6%,米索前列醇副反应为恶心、呕吐、腹泻、发热及肢端麻木等,发生率为42%,本组无因副反应停药,且无产道损伤,羊水栓塞、感染、瘢痕子宫破裂等并发症发生。
常规小剂量服用米司非酮,能使蜕膜变性,绒毛水肿,刺缴内源性前列腺素释放,同时有软化,扩张宫颈作用[2]。阻止胚胎发育,具有抗着床、诱导月经、促进宫颈成熟等作用;米索前列醇是常用的配伍药,口服后快速吸收,可以使宫颈软化,子宫收缩,两者配伍大部分早孕患者均能排出孕囊。且随剂量增加而增强。本院在常规剂量上加大米非司酮剂量,服药方式为一次顿服处理孕3月引产,可提高引产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本临床研究证实,一次顿服米非司酮并未增加其副反应,阴道的后穹窿放置米索前列醇不仅减少了副反应,因距靶器官近,吸收迅速而持久,使完全流产率增加,清宫率降低,减少产后出血减轻了患者痛苦。但操作过程应注意以下几点:①详问病史,用药禁忌证,核对孕周,若胎儿双顶径≥4 cm可行利凡诺羊膜月内注射引产术;②引产患者需住院观察,尤其是瘢痕子宫,放环妊娠患者更应严密监护,排出物中检查是否有节育环,防止因环未排出致子宫收缩差引起产后出血;③若宫缩过强可用杜冷丁、硫酸镁、舒喘灵等宫缩抑制剂。
不良反应护理:①针对不良反应一般不需特殊护理。耐心的解释,安慰患者;此为药物的短期不良反应,患者既能接受之;②告知患者米非司酮片必须在具有急诊、刮宫手术和输液、输血条件下使用,以确保用药安全;③患者服用药流药物期间不宜哺乳,以免引起小儿腹泻;④患者在开始阴道出血后每次大小便应解在专用便盆内,以便观察是否有胚囊排出,并留取排出物送病检;⑤预防感染:药物流产患者阴道出血时间一般7~10 d,若阴道出血时间长者应给抗生素预防感染。并注意卧床休息,禁盆浴,注意会阴部清洁,加强营养;⑥转经问题:药流术后1个月,月经恢复。转经前应禁止性生活,转经后应及时采取避孕措施。
加强对药流患者的服药前宣教及服药后安慰、鼓励、指导,患者能积极配合服药过程,放松紧张情绪并配合电视、音乐等放松疗法,使身心均得到休息,恢复健康。
现代护理模式由生物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模式转变,患者的角色由被动接受治疗护理,到主动参与治疗护理工作。药物流产术后护理充分体现了护士与患者之间的指导与协作及主动参与关系,调动了患者的主观能动性,提高了药物流产的成功率。
[1]Lohr PA,Reeves MF,Hayes JL,et al.Oral mifepristone and buccal misoprostol administered simultaneously for abortion:a pilot study.Contraception,2007,76:215-220.
[2]乐杰主编.妇产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4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