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宏
1.1 主动介绍主管医护人员,关心体贴患者,帮助其尽快适应环境,消除焦虑心理,产生信任感和安全感,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性格、职业经历及文化等不同的背景,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释、澄清疑问,做好病情介绍,说明手术、麻醉的必要性和安全性,说明手术可能留置各种导管的重要性。要了解患者的心理活动,鼓励其表达内心的担忧和恐惧,分析问题的原因,给予指导、帮助,教会心理调节的方法。适当安排娱乐活动,分散注意力,帮助患者减轻焦虑及孤独感。术前陪同麻醉师、手术室护理人员探视患者,增进了解、交流,消除患者的顾虑,使其以较好的心态接受麻醉和手术。
由于患者对疾病及即将实施的手术缺乏认识,因此,焦虑,恐惧是术前患者普遍存在的心理状态,医护人员要用明确的语言向患者说明手术的必要性,切忌模棱两可,使患者进退两难,产生焦虑。不同年龄、不同性别的患者术前各存在着不同的心理状态,护理人员应予相应的心理护理。
1.2 女性患者术前的心理护理 手术是一种创伤性的治疗,患者一旦知道自己将要实施手术时,就会产生惧怕、焦虑心理,这些心理问题会导致一系列生理、病理的变化,造成失眠、食欲不振、心慌等,对手术进行很不利。女性患者意志耐受性差,她们常表现为紧张多虑、缺乏自信心,这类患者的根本需要是手术安全,不出意外没有并发症,这需要精湛的医护技术来保证,也需要有良好的医护关系来促成。医护人员在患者面前要表现出充分的信心,语言亲切而富有感染力,就手术的目的方法、术中配合以及术后注意事项恰如其分地为患者解释,并有意识地介绍手术医师的技术水平,以增加安全感。护理人员应摆脱职业角色,以朋友和姐妹的身份去关怀照顾,使患者保持心情愉快,积极配合手术。
1.3 老年患者的心理护理老年患者随着年龄的增长,致使器官结构发生变化、功能减退、心理功能也逐渐衰退,加之社交减少,子女分居外出,失去亲人的关怀体贴,造成孤独、抑制的心理状态。他们常表现出情绪烦躁、易较固执,不易合作,另外,老年人年老体衰,生活不能完全自理,心理上总觉得别人看不起自己。此时,护理人员应给予热情周到的护理,尊重老人,使老人意识到自己生存的意义和价值。抓住这一特点,护理人员应以虚心亲切的语言,象对待亲人一样,使其感到温暖,这样对老人的术前心理是非常重要的。
1.4 青、壮年患者术前的心理护理 社会中的一切行为都是与各自特定的角色相联系的,这类患者多是各行各业的主力军,他们精力旺盛,事业心强,在工作岗位上都担负一定的职务,他们为自己因病住院深感不安,为术后是否有能力从事原来的工作而担心,又急切盼望早日重返工作岗位。他们的思想活跃,渴望友谊,渴望沟通。护理人员应以诚恳友好的态度向其说明手术的迫切性和必要性,语言应适合其理解水平,同时让单位领导及同事们来劝慰,使其安心治疗,术前晚适当给予镇静药物,消除不安情绪,帮助患者睡眠,利于手术。
心理护理①告知亲属患者的真实病情,使其心中有数能很好地配合治疗和护理;对患者应多以亲切和蔼的语言进行安慰和鼓励,当疾病为恶性诊断或预后不良时,不要急于直接把真实情况告诉患者,若可能导致残疾时,应对患者表示同情、支持,使其勇敢地承认现实、接纳现实;②对于担心切口裂开,强忍咳嗽的患者,可重复讲述术前训练的咳嗽方法,鼓励其咳嗽排痰,并说明意义;③术后抑郁的患者,可表现出不愿说话、不愿活动、易激惹、食欲不振及睡眠不佳,应分析其性格、气质和心理特点,主动关心、体贴和沟通,以减轻其心理反应。
人多数患者因手术已去除病灶,心情愉快,能自觉配合术后的治疗及护理,但也有部分患者出现一些不良反应。比如,术后忧郁,由于手术造成机体结构的改变或组织损伤,以及一些并发症等,使其独立生活能力、工作能力受到影响,是术后忧郁的主要因素,表现为沉默寡言、不愿活动、睡眠障碍、食欲减退。对出现这些不良心理反应的患者,应给予精神鼓励,经常深入病房,与患者交谈,鼓励患者早期下床活动,预防并发症,帮助患者正确认识心理护理的关键。心理护理能使患者术前保持心理平衡,术中保持稳定情绪,术后精神愉快,造成心理和病理、生理之间的良性循环。我们应力求使每一位患者都能在最佳的心理状态下接受手术,加速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