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 5月 12—15日,全球电生理及相关专业学者汇聚美国丹佛,参加了这次全球心律学领域规模最大的学术盛会——一年一度的美国心律学会 (H R S)年会。迄今为止,HRS年会已成功召开了30届。本次第 31届HRS年会共进行了900余场讲座,录用摘要逾千篇。如同往年一样,心房纤颤 (房颤)仍然是心律学领域研究的热点,近半数内容与房颤临床及基础研究有关。
本次会议主要临床研究如下:
STOP-AF(Sustained Treatment of Paroxysmal Atrial Fibrillation)研究发现,经药物治疗无效的阵发性房颤患者接受冷冻消融隔离肺静脉治疗后,其房颤复发、症状和生活质量改善等方面明显优于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
三期欧洲对比临床 (AVRO)研究 (随机双盲对照Ⅲ期临床试验)比较了Vernakalant(一种钠/钾通道双重抑制剂)和胺碘酮治疗持续 3~48 h初发房颤的效果。结果显示,51.7%接受静脉注射Vernakalant的患者,房颤在 90 min内转复为窦性心律,而对照组的转复率仅为 5.2%。与胺碘酮相比,Vernakalant在转复窦性心律、改善症状和生活质量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并且安全性和可耐受性良好。
荧光原位杂交技术 (FISH)研究 (随机对照设计)发现,ω-3多不饱和脂肪酸用于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的患者,尽管对二十碳五烯酸(EPA)和二十二碳六烯酸 (DHA)的代谢有显著影响,但经治者的术后主要 (术后 14天内房颤和房扑发作)和次要终点 (因房颤住院时间延长)与安慰剂组相比无显著差异。
RhythmⅡ研究 (随机设计)结果显示,高血压合并房颤患者分别接受坎地沙坦和氨氯地平治疗,两组房颤发作、阵发性房颤进展为持续性房颤或转为窦性心律、心血管事件发生、左心房直径和生活质量等无显著差异。房颤发作减少与血压降低明显相关。
持续房颤心率控制有效性 (RACEⅡ)研究发现,永久性房颤患者的生活质量仅与患者年龄、症状、性别和合并疾病有关。心率控制策略(如宽松或严格控制心室率)对患者的生活质量无影响。
SAAB(Steroidafter Ablation)研究 (前瞻性随机双盲对照设计)发现,房颤导管术后的类固醇激素静脉注射,可减少早期症状性房颤复发和胸痛发生,这可能与电复律次数减少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