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学明
安岳县人民医院超声科,四川 安岳 642350
153例急性阑尾炎患者均经术后病理证实,其中男89例,女64例;年龄13~67岁,平均34.5岁,发病时间为1h~5d。临床表现:脐周痛、右下腹痛或转移性右下腹痛,部分患者麦氏点有典型的压痛及反跳痛,部分患者伴有恶心、呕吐等胃肠道症状。实验室检查:早期血象改变不明显,部分患者仅有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轻度升高,但病程长者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升高明显。
仪器:PHILIPS HD11彩超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凸阵探头,频率3.5~7.5MHz。检查方法:患者取仰卧位和右前斜30°体位,膀胱适度充盈,常规进行双肾及输尿管的检查,女性患者检查膀胱、子宫、附件,男性患者检查膀胱、前列腺等全部泌尿生殖系统,排除泌尿、妇科系统疾病;然后采用局部加压检查法,驱赶周围肠管内的气体干扰,将探头置于右下腹最敏感的压痛点或麦氏点,进行纵、横、斜多方位、多切面的连续扫查,重点观察阑尾的位置、形态、大小、管腔回声、彩色血流与周围组织结构的回声特点,测量阑尾的长径,最大横径和壁的厚度及其周围脏器之间的关系等;必要时采用高频探头,了解病灶的细微变化。
153例急性阑尾炎患者病理分型为急性单纯性阑尾炎13例,化脓性及坏疽性阑尾炎125例,阑尾周围脓肿15例;超声分型诊断符合率分别为84.62%(11/13)、98.40%(123/125)、93.33%(14/15);总符合率为96.73%,与国内其他学者报道[1]的超声诊断符合率95.5%接近,无显著性差异。
急性单纯性阑尾炎:声像图表现阑尾形态基本正常,轻度肿胀,直径一般在6~10mm,壁厚>3mm,层次相对清晰;长轴切面阑尾呈条形盲管状、蚯蚓状或腊肠状,横切面图像显靶环状或同心圆,管壁浆膜层呈强回声光带,管内呈低弱回声或无回声,压之形态不易变形,管壁蠕动缓慢;彩色多普勒可见阑尾管壁有较丰富的血流信号。急性化脓性阑尾炎:阑尾明显肿大,横径多为7~15mm,部分可以超过20mm,轮廓不清晰;纵切面呈腊肠状或管状,管壁不规则增厚,层次较模糊,回声增强,管腔内见大量积脓,呈不均匀低回声或无回声区,但伴粪石时可见伴声影的强回声团,伴蛔虫时腔内见细条状或线团状回声;横切面呈强弱相间的环形;一般观察不到阑尾明显的蠕动;阑尾周围、肠间隙及盆腔可见少量液性回声;彩色多普勒见阑尾管壁有丰富的血流信号。急性坏疽性阑尾炎:阑尾明显肿大,直径多在在25mm以上;穿孔前与化脓性阑尾炎相似,腔内压力增高,但其管壁结构模糊不清,黏膜回声减少,甚至连续中断,彩色多普勒显示血流信号减少或消失;穿孔后阑尾形态失常甚至消失,管壁回声延续有中断,中断处浆膜外可见不规则低回声区,内见强回声光斑或光团,阑尾与周围组织分界不清;右下腹部及盆腔内可见不规则的游离液性暗区。阑尾周围脓肿:坏疽穿孔性阑尾炎穿孔前被肠管及大网膜包裹粘连形成大小不等的混合性包块,其内含有无回声区,有时脓腔内可见气体和粪石的强回声,阑尾已失去正常形态,穿孔后形成局限性腹膜炎。
阑尾是条形管状或蚯蚓状具有肠管结构的管道,长度平均4.0~10.0cm,直径约0.3~0.6cm,位于盲肠与回肠之间,远端游离并闭锁,活动范围变化很大,阑尾可伸向腹腔的任何方位,一般以盲肠后位最多,其次为盆位;上端开口于盲肠,开口处也有不太明显的半月形粘膜皱襞;阑尾的根部位置较恒定,三条结肠带向下,都延伸到阑尾根部,作为寻找阑尾的标志。阑尾根部在体表的投影,一般在右髂前上棘到脐连线的外1/3处,此处称阑尾点,又叫麦氏点,阑尾炎时此处常有明显压痛。
正常阑尾内径小,管壁光滑柔软,超声不易显示[2],但阑尾发生充血肿胀、积脓等病变时,位置相对固定,体积增大等超声易显示。本组153例急性阑尾炎患者超声诊断与病理分型诊断符合率为急性单纯性阑尾炎84.62%、化脓性及坏疽性阑尾炎98.40%和阑尾周围脓肿93.33%,其中急性单纯性阑尾炎符合率最低,化脓性及坏疽性阑尾炎符合率最高,主要因为其病变程度及范围决定声像图有关。
[1] 朱虹,龚新环.急性阑尾炎的超声诊断价值[J].中国超声诊断杂志,2005,6(5):351-353.
[2] 王娜,孙贵洋,曲晓峰,等.阑尾炎分型的超声诊断[J].吉林医学,2009,30(12):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