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英
便秘是指排便次数减少,7天内少于 2次 ~3次,伴粪便干结、排便困难[1]。老年人由于生理机能衰退,肠道蠕动减慢、咀嚼困难、饮食失调、体弱多病而活动受限,因而易患便秘,由此而引起的一些亚健康症状,如焦虑、失眠、头昏、胃纳减退、记忆力减退、乏力等。有的老年便秘患者伴有心脑血管疾病,当用力排便时,腹压增加,血压突然升高,可能引发脑出血或者猝死。2008年 7月至 2009年 7月我院急诊科 45例老年便秘患者在灌肠治疗的基础上,加强心理护理和健康教育,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本组患者 45例,男性 32例,女性 13例,年龄(58~90)岁,平均年龄 69.2岁,其中高血压 18例,老年贫血 2例,脑梗死 7例,脑出血后遗症10例,肺心病 8例。便秘时间一般为 5天 ~7天,最长者为 14天,均遵医嘱在急诊科进行灌肠治疗。
2.1 不合理的饮食 食物过于精细和摄人总量不足是老年便秘的常见危险因素之一。由于食物残渣相对减少,大便量也减少,不能有效刺激肠蠕动,水分过量被吸收而导致便秘。
2.2 缺乏锻炼 活动量少的老年人便秘发生率较高,尤其是坐轮椅和卧床不起者。缺乏活动可致肌力减退,肠蠕动减少而引发和加重便秘。
2.3 不适宜的排便环境 环境缺乏隐私性、卫生间较远,不能独立如厕或不习惯于床上排便等。
2.4 心理因素 老年患者不良的情绪、精神、心理因素,尤其是抑郁和焦虑是便秘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焦虑可增加盆底肌群的紧张度,从而引起排便肌肉不协调运动,导致便秘。
2.5 药物影响 一些老年患者多年便秘,经常通过自服缓泻剂来刺激排便,使肠道失去自行排便的功能,加重便秘。另外,降压药物的使用可导致电解质紊乱,造成肠道功能降低[2]。
2.6 忽视排便信号 患者由于治疗或环境因素,当出现便意时有时不能立即排便而进行克制或忍耐,久之会使排便反射逐渐消失,出现便秘。
3.1 增加水和膳食纤维的摄入是目前公认的便秘治疗方法之一。鼓励患者每天清晨饮一杯温开水,刺激胃肠道蠕动,每天进水量不少于 2000ml,因水分能软化大便。多食蔬菜和水果,增加饮食中纤维素含量。禁食刺激性食物,如浓茶、咖啡、辣椒等。对牙齿不全的患者可将水果压成汁饮用[3],蔬菜切碎烹调,勿饮酒。
3.2 指导患者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 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可增加排便肌力量和协调性。一般早晨睡醒后肠道蠕动增强,有利于排便,可鼓励晨起排便,或晚餐后排便,不论能否排便,均定时如厕。大便时取坐位,不宜用蹲式,站起时要缓慢。不要人为地控制排便,也不要轻意放过任何一次便意。
3.3 适当的体育锻炼 鼓励患者适当进行散步、练气功、打太极拳等体育活动,参加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和文体活动以增强体质,提高排便辅助肌的收缩力。
3.4 腹部按摩 清晨或睡前取仰卧位,屈膝、放松腹肌,用手掌从右下腹沿顺时针方向旋转至左下腹,按摩到左下腹时应加强力度,使之不感疼痛为佳,按压时呼气,放松时吸气,可做 10分钟 /天[4]。
3.5 药物治疗 临床常用于治疗老年性习惯性便秘的药物有麻仁丸、番泻叶、蜂蜜等缓泻剂,但忌长期服用,避免患者依赖药物排便,使便秘更加严重。必要时灌肠解除排便困难。
3.6 精神与心理护理 护理人员要有良好的服务态度,耐心地指导患者,针对性地做好患者及家属的思想疏导工作,并向患者及家属说明便秘对人体的危害及预防便秘的重要性,帮助患者树立信心,解除心理紧张,保持愉快乐观精神状态。
通过 1年的临床实践和电话回访,我们认为在老年便秘患者中开展健康教育,对于改善老年便秘患者的便秘情况、缓解老年便秘患者的亚健康症状确实有效。患者改变了原有不利于排便的生活方式,自觉参加健康知识讲座、积极参加体育活动、注意合理安排膳食结构,定时排便,合理使用泻药,养成了良好的生活习惯,提高了患者自我护理能力。
1 王笑云,张馥敏.诊断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40.
2 郭秀丽,杨春艳.老年便秘原因分析和护理[J].中华综合医学杂志,2005,7(3):274.
3 苏永静,张少燕,吴婉玲,等.饮用鲜梨汁对卒中后便秘的预防作用[J].中华护理杂志,2006,41(8):680-681.
4 张凤英,王传玉.膳食纤维配合腹部按摩对老年便秘患者的观察及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2003,9(6):412-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