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国政 闫捷 和东来
(1.山西省长治市郊区畜牧局,山西长治046100;2.山西省长治县畜牧兽医局,山西长治046100)
猪肺疫是由巴氏杆菌(属革兰氏阴性菌)引起的一种多发性急性传染病,又名猪巴氏杆菌病,俗称 “锁喉风”,气候骤变是引发本病的主要环境因素。临床主要特征为呼吸特别困难,病猪颈部、四肢内侧及下腹部皮肤发红发绀,出现败血症症状。剖检特征为肺脏、胸膜呈现纤维蛋白渗出性炎症。不同年龄、性别和品种的猪均可感染,发病率和死亡率在90%以上。常与猪呼吸道综合征、猪瘟及猪肺炎支原体混合感染或继发感染,临床症状复杂多变,给诊断治疗带来很大难度。近年来,本病的发生呈现上升态势,尤其在气候骤变的恶劣条件下,可引起地方性流行,而且极易与猪呼吸道综合征混淆,给养猪生产带来很大损失。
本病的主要病原微生物是多杀性巴氏杆菌,属革兰氏阴性菌,一年四季皆可发生,秋末冬初和气候骤变时最为常见。不同年龄、性别和品种的猪均可感染。潜伏期为1~3天。常与其它疾病混合感染、继发感染或交叉感染。
根据本病的病程,临床上可分为最急性、急性和慢性三种类型。最急性的病猪,发病急,病程短,病猪来不及治疗即突然死亡,尸体仅呈现败血症状,但临床较为少见。病程稍长则转为急性。起初体温升高至41~42℃,继而全身颤抖、皮肤发红、食欲废绝、精神萎靡,病猪俯卧或犬坐式呼吸,可视粘膜发绀,有的鼻孔流出浆液性分泌物或淡红色的泡沫样液体,眼结膜有脓性分泌物。后期皮肤淤血或有小出血点,呼吸更加困难,多因窒息而死。转为慢性的病猪,长期伴有肠炎和肺炎症状,持续咳嗽,呼吸困难,鼻孔有粘脓性分泌物,日渐消瘦。虽有少数病例可逐渐治愈,但长期带毒感染,生长发育停滞。
多为暴发性流行,传播迅速,病猪体温较高,不食,眼鼻流出粘液性分泌物,上呼吸道感染,表现连续干咳或轻度咳嗽。而猪肺疫则表现为持续性深沉咳嗽,严重病猪呼吸特别困难,甚至窒息死亡。
临床上以喘气或腹式呼吸为典型症状,体温不高,病程较长。而猪肺疫的典型症状为持续性深沉咳嗽、呼吸困难为主要鉴别特征。有些病猪表现为咳嗽与喘气兼而有之。
临床表现为突然发病,体温升高,不食、精神沉郁,病猪呈犬坐姿势,呼吸急促,咳嗽较轻,皮肤大面积发青、发绀。
由Ⅱ型圆环病毒引起的一种免疫抗体低下的传染病,病猪表现食欲减退,渐进性消瘦,体温不高,喘气与咳嗽时有发生。而猪肺疫没有渐进性消瘦的体症,易于鉴别。
由猪肺丝虫和蛔虫引起的咳嗽,粪便中可见到虫卵,体温不高,多以间歇性咳嗽为主,临床上容易鉴别。
病死猪腹部、耳部、四肢内侧皮肤出血,咽喉部及周围组织呈现出血性浆液性炎症,有的咽喉粘膜出血。口鼻流出数量不一的白色泡沫样液体。肺脏有大小不等的肝变区,肝变区中央有暗红色干酪样坏死灶。肺间质变宽,充满胶冻状液体。胸腔有积液,有的胸膜粘连。
采取病变部位的肺脏、肝、脾及胸腔积液,制成涂片,用碱性美蓝液染色后,进行镜检。从各种病料的涂片中均可看到两端染色较浓的长椭圆形小杆菌,大小相近,有荚膜,即可确诊为猪肺疫。有条件的也可做细菌分离培养。
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剖检病理变化和实验室诊断,即可确诊。
加强饲养管理,消除各种不良应激因素或外来疫源,强化猪肺疫菌苗的免疫接种,提高机体抵抗力。猪舍定期消毒。发现病猪立即隔离,严密消毒,封锁疫区,销毁尸体。
临床上可选用:鱼腥草注射液+头孢噻呋钠+维生素C注射液;林可头孢注射液+维生素C注射液+地塞米松注射液;氟苯尼考+盐酸多西环素+维生素C注射液;万肺灵注射液(主要成分为蟾蜍、黄芪、紫菀、白果等中药制剂)+维生素C注射液+地塞米松注射液。临床上根据猪的体重大小、病情轻重,酌情用药。在治疗过程中,对于食欲较差的病猪要加注维生素B注射液等药品,以增进食欲,加快病猪恢复。
对于未出现临床症状的生猪尽快进行猪肺疫弱毒疫苗紧急接种,每头猪肌肉注射2~3头份。
近年来,生猪呼吸道疫病呈现持续性高发态势,临床症状复杂多变,生产中难防难控。因此,在实践中若遇猪肺疫等呼吸道传染病,首先要采取定期集中投药的保健措施。保健药物可选用氟苯尼考、林可霉素、替米考星、泰乐菌素、阿莫西林、多西环素以及中药清肺散、止咳定喘散等,能够有效地控制和预防猪肺疫等生猪呼吸道疫病的发生。
疫情发生时,每周消毒2次,对于猪舍、饲具、用具、衣物、鞋帽等物具,要进行严格消毒。严格限制无关人员出入猪舍或替岗换人,病死猪及时进行无害化处理。猪舍外围场地用有机氯等消毒液,每日消毒1次。
只有采取上述综合技术措施,才能使猪肺疫及其呼吸道疾病得以有效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