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霄鹏
(北京中易银合科技有限公司,北京朝阳100022)
我国养猪行业存在的一个不争的事实是:猪的数量越来越多,猪场的数量越来越少。这表明猪场的规模在不断扩大,而且这个速度也是惊人的。农业部2009年公布的数据表明,2008年我国规模化生猪养殖量占养殖比重的52%,比上一年提高7~8个百分点,而在5年前,这一比例只有30%左右。农业部2009年2月发布的 《全国生猪优势区域布局规划 (2008年~2015年)》提出,计划到2015年,我国规模化生猪养殖的比重达到65%以上。猪场规模越来越大,养猪企业面临的风险与问题也就越来越多,除了传统的疾病风险、市场风险外,越来越多的养猪企业正在受到企业经营管理风险的威胁。因为一家年出栏百头的猪场与一家年出栏万头或更多数量的养猪企业遇到的问题千差万别。
所谓经营管理风险,即由于猪场工作流程不规范、生产报表不明晰、财务状况恶化、员工考核不合理、各种制度的监管无法落实、缺乏食品安全监控措施等对企业造成的损失。非科学化的管理使企业领导层管理效率降低;各种生产数据报表不够详细准确,造成企业对猪只的生产性能不能准确评估,甚至造成错误决策与资源浪费;非流程化的管理造成工作中过多的人为因素影响政策的有效执行;采购、防疫、治疗方案等信息记录的混乱使企业无法在发生食品安全时追溯事故发生的详细原因;对财务环节的管理疏忽造成差旅、用车、招待、办公费、产品销售费用等非生产性费用不能有效控制,甚至造成企业资产结构不合理,资产负债率过高,猪场资金周转困难,盈利不明确等。
诸多在先进行业较为成熟的管理制度与理念在迅速扩张后的养猪企业中并未得到很好的应用。但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要求养猪企业不仅要在饲养、疫病防治、饲料营养等环节有过硬的技术与保障,企业管理层面的竞争已显得日益重要。进入21世纪,作为最主要的管理手段之一,信息化管理为企业带来的切实利益已被大多数人所认可。
信息化管理在工业、制造业、商业流通业等有着成熟的应用经验,也为这些行业带来了一次管理升级的革命。从最初的财务管理,到供应链、人力资源等环节,管理软件无处不在。得益于这些软件的有效实施,应用方也受益匪浅。在信息化管理尚处于初级阶段的畜牧企业,人们一边急于找到一套摆脱自身管理落后局面的方法,另一方面却对信息化管理知之甚少。
一个年出栏万头商品猪的老板曾告诉笔者,他的猪场的所有报表全是由一个会计手工完成,全场唯一的一台电脑是员工们下班后娱乐用的。且不说这位会计的工作量大小,各种数据、分析报表自然也不够准确、详尽、全面。那么,对于养猪企业来讲,信息化管理到底可以解决哪些问题?笔者以多年来关注这一领域的角度认为,信息化管理可以全面提升一个养猪企业的管理水平;可以使养猪企业的各种生产数据有据可依;可以使企业领导层凭分析结果作决策,而不是凭主观臆断;可以通过标准化、高水准的流程管理使用户完成从“猪场”向 “企业”的角色转变。
流程化管理是企业发展过程当中的必经阶段。通过管理系统对企业的进销存、生产进行严格的流程管理,避免人为因素带来的不利影响,可使企业实现由人的管理向制度管理迈进,实现流程化管控。另外,通过软件预先设置的各种参数,使饲养员、技术员必然按照标准进行饲养管理,从而提高畜禽的生产性能,降低没有必要的损耗和浪费,生产出更加标准化的产品。
信息化管理系统及时地把企业的各种生产数据保存到企业的数据库 (计算机),只要有网络的地方,企业领导可以通过权限设置,随时查看企业每个分场、每个员工、每个批次的猪群,甚至每头猪的现状及历史记录,并可以通过不同纬度对猪群性能进行比较分析,从而比较不同员工之间、各分场之间、甚至企业本身与行业间的差距。同时,通过管理系统的标准参数设置,有利于养殖企业进行标准化饲养,提高畜禽的生产性能,生产出更加标准化的产品。
在养猪企业的成本当中,因低性能猪 (如母猪的生产性能低下、商品猪的生长性能低下等)、疫病、不合理的饲养方式、不合理的猪群结构 (比如在一个结构合理的种猪场,处于3~6胎的繁殖母猪应占繁殖猪群的50%)等造成的损失占相当大的比例。养猪企业信息管理系统通过对所采集数据的分析,清晰地告诉企业相关负责人哪个环节出现了问题,及时淘汰不符合生产标准的猪只,及时监控动物疫情,及时调整饲养管理方式和防疫治疗程序等,可明显降低生产成本,增加企业效益。
养猪企业对仔猪、商品猪的传统成本分析方法非常粗糙,不能准确的计算出每头猪的客观成本,从而影响对企业盈亏及猪只性能的分析。通过管理软件进行成本核算,可以准确容易地将饲养成本、购入成本、防疫成本、公摊成本、低值易耗品等计算进去,从而使企业更加准确的计算出产品销售的毛利情况,让企业高层对利润情况做到心中有数。同时,通过清晰掌握各种成本的构成情况,企业也可以从中找出降低成本的方法。
对食品类企业来讲,食品安全问题已越来越成为其关注的重中之重,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认识程度也越来越高,而加强食品安全就必须从其源头——种养业抓起。目前,大多数人都已经认识到,科学完善的信息化管理系统通过对畜禽产品每个生产环节的监控可有效建立起食品安全体系,为食品安全保驾护航。养猪企业信息管理系统就是通过对猪只的各种生产数据及生产资料的信息进行有效收集、整理和分析,为 “从养殖场到餐桌”建立食品的可追溯系统,保障食品安全,使得食品一旦出现问题便可迅速准确的查询到出现问题的环节,把损失降到最低,消灭风险于萌芽状态。
如何对企业实现信息化管理,不仅要选择符合企业自身发展需求的管理系统,还要从企业内部加强管理,树立改革思想,加大培训力度等多个方面入手。
企业所处的阶段不同,对信息化产品的需求也不尽相同。资金流、物流、信息流是企业的三条主线,中小企业上信息化时应从最完善、最急需的环节入手,等该环节实施信息化成功之后再逐步扩展到整个企业内部,达到企业的信息共享、流程科学、管理透明;而大型集团企业则应该一次性选择有农牧行业背景、成功实施ERP经验以及产品比较符合集团管控的畜牧业ERP产品。
信息化系统是一套管理的工具,但归根结底更是代表着一种先进的管理思想。如何把这种思想落实到公司的每个工作点,不仅需要懂计算机的实施顾问,更需要了解行业特点、掌握企业管理的基本思想、有一定的咨询技巧等知识的复合型人才。
这个群体才是管理系统真正的使用者,只有他们深刻理解了信息化管理对企业的意义,思想上才能接受管理系统,这也将直接影响他们的态度。因此,在实施信息化管理之前,务必对企业上下所有与系统有关的人员进行大力培训,从行业发展趋势、信息化对企业以及个人的应用价值等多个方面进行传达。
实施信息化管理就意味着企业的各个业务流程都要重新改造,是一次管理上的革命,影响到每个人的工作。为了保障新的业务流程顺利地执行下去,企业必须制定一套配合软件的管理制度,比如制定奖惩办法,不定期召开信息化交流大会等,使员工有信心、有兴趣使用好系统。
畜牧企业信息化应用具有信息化成熟度低、需求导向性、系统结构精简、追求高的投资回报率、信息化服务保障能力弱等特点,畜牧企业信息化管理系统的提供商应遵循 “需求导向、重点突出、实用适用、快速实施”的基本原则,不断探索开发出本地化的、符合行业特点的、以实施服务为重点的、适合企业应用层面的解决方案,准确把握相对应的潜在市场群体,以提高畜牧企业的管理水平为最终目的。
管理工具的更新,势必要求养猪企业的管理思路和方式随之发生一定的调整。只有不断的学习和接纳新的管理思路,才能不断创新,提高在新的市场竞争下的企业核心竞争力,才能在外资、大财团不断进军养猪行业的大环境中找到自己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