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敏 ,阿庆玲 ,菅 梅
(1.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临河区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站,内蒙古巴彦淖尔 015000;2.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医院超声科,内蒙古巴彦淖尔 015000)
彩超诊断少见肝包虫病合并腹膜后包虫病
刘 敏1,阿庆玲2,菅 梅2
(1.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临河区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站,内蒙古巴彦淖尔 015000;2.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医院超声科,内蒙古巴彦淖尔 015000)
目的:探讨肝包虫合并腹膜后包虫的彩超声像图表现。方法:采用GE LOGIQ5彩超诊断仪,患者空腹扫查。结果:肝包虫声像图表现为圆形低回声区,有略厚的包膜,内有多条卷曲低回声带呈“千层饼”样及点状强回声;腹膜后包虫声像图表现为右肾下方、下腔静脉旁无回声区,有高回声壁,内有多个强回声环呈“囊中囊”表现及点状强回声。CT检查结果与彩超一致,手术病理证实。结论:包虫病声像图有类实性和囊性两种,腹膜后包虫病少见,包虫类实性病变易误诊,结合流行病学检查,彩超对包虫病不难诊断。
肝脏;包虫;腹膜后;彩超
包虫病是我国西北部地区的常见病,但根据全国寄生虫病普查报告[1],已在全国23个省、自治区发现当地感染的包虫病患者。因此,准确认识包虫病声像图特征,意义重大。笔者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1例肝包虫类实性病变合并腹膜后包虫,较少见[2-3],现报道如下:
患者,女,36岁,牧民。在本站健康体检。体格检查:一般状况佳,肝脾未触及,X线胸片未见异常。常规空腹上腹部彩超检查,采用GE LOIGQ5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发现病变后观察病变的部位、大小、形态、内部结构特征,与周围组织关系及血流信号。
彩超显示:肝右后叶探及一63 mm×55 mm低回声团,边缘有略厚的包膜,内部有多条卷曲条带状低回声形成“千层饼”样结构,低回声区内散在分布不伴声影点状强回声;另于右肾门旁、下腔静脉前方探及一42 mm×18 mm椭圆形无回声区,有高回声的壁,内有多个卷曲的强回声环,呈“囊中囊”样表现,无回声区内可见不伴声影点状强回声。CDFI:两包块内部及周边均未探及血流信号。胆囊、胰腺、脾及双肾正常。超声诊断:肝及腹膜后囊实性占位性病变,考虑包虫。患者转入当地医院治疗。化验:Casoni试验阳性。CT检查与彩超结果一致。术中见:两包块均为囊性,包膜完整,穿刺囊腔,肝包囊内吸出灰黄绿色黏稠液体,腹膜后包囊内吸出白色粉皮样物,行内囊摘除术。术后诊断:肝包虫并腹膜后包虫病。病理:细粒棘球蚴病(囊性包虫病)。
在我国流行的包虫病有囊性包虫病和泡性包虫病两种类型,前者因感染细粒棘球蚴所致,后者因感染多房棘球蚴(也称泡球蚴)所致。根据卫生部对全国寄生虫分布的普查[1],囊性包虫病常见,泡性包虫病较少见。我国新疆、甘肃、青海、宁夏、四川及西藏的高寒山区为泡性包虫病的主要疫源地。但根据文献报道[2-7],新疆、甘肃、青海、宁夏及内蒙古五地中,仅甘肃省泡性包虫病发病率高。因笔者诊断的患者也为囊性包虫病,以下主要讨论囊性包虫病。
囊性包虫病又称棘球蚴病,主要发生于肝、肺、脑、骨骼等组织,以肝最多。脱壳六钩蚴经肠系膜血管侵入肝内开始发育、生长,首先发育成一囊腔,对肝组织产生一系列致病反应形成纤维包膜,然后内囊壁分化成外层角质层和内层生发层,外层纤维包膜及内层生发层形成双层囊壁。生发层可形成母囊,母囊壁上的生发细胞不断分化形成子囊、孙囊,子囊、孙囊破裂后头节进入囊液形成囊砂,囊液被吸收或包虫衰老死亡,内囊、子囊退化合并感染囊肿则萎缩变成半囊半实或实性团块[8]。由于肝包囊实变必须经过胆瘘、母囊破裂和感染3个阶段[9],因此,本病例手术中从肝包囊中抽出灰黄绿色黏稠液体,而从腹膜后包囊中抽出白色粉皮样物。
表现为囊性和类实性两种特征。囊性最常见,表现为囊壁较厚,高回声环,仔细观察为双层壁,囊内可表现为“囊中囊”、内囊分离的漂浮不定型膜状强回声、囊砂的点状强回声。“囊中囊”、有移位的点状强回声、“内囊分离”征为特征性表现。分型多以超声为基础,分为单纯囊肿型、多发囊肿型、子囊孙囊型[6];类实性病变包囊多呈球形,囊内呈实质样改变,囊壁增厚,囊内回声杂乱不均匀,可见卷曲的低回声带,囊壁及囊内可见钙化斑。肝包囊实变是肝包虫病的特殊类型,具有典型的超声声像图表现,特别是囊内迂曲盘绕的低回声带、残存的子囊、囊壁及囊内强回声钙化颇具特征[9]。本例肝包囊为实变型,腹膜后包囊为子囊型。
包虫囊性病变需与囊肿鉴别,笔者在上级医院进修时见到1例肝包虫和1例胰腺包虫彩超和CT均误诊为单纯囊肿,在超声引导下进行囊肿介入治疗中,抽吸部分囊液后囊壁分为两层,出现包虫病特征性的“内囊分离”征。回顾分析,2例均有囊内透声清晰,光滑较薄的囊壁囊肿特点,但囊壁非菲薄,而且囊壁回声均较囊肿壁为强。包虫类实性病变易误诊为肿瘤,但包虫病病史长,患者一般状况良好,病灶无肝癌的“块中块”征象,内无血流信号,而肿瘤则病程短,患者多有自觉症状,病灶有低回声晕、“块中块”征象,内部血流丰富,且多为动脉滋养血流。腹膜后包虫有时需与肠系膜囊肿、淋巴管囊肿鉴别,后者囊壁薄。结合流行病学和实验室相关检查均不难鉴别。
本例肝包虫合并腹膜后包虫较少见,肝内类实性病变和腹膜后囊性病变如果独立存在,未必能及时、准确诊断,但由于同时有囊性和类实性两种声像图表现,又有流行病学史,因此不难诊断。
[1]许隆祺,余森海,徐淑惠.中国人体寄生虫分布与危害[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784.
[2]马立公.腹腔及腹膜后寄生虫病的CT诊断[J].实用放射学杂志,2000,16(6):356.
[3]许建业,司红兵,梁大用.腹膜后及膀胱包虫病的诊治[J].临床外科杂志,2002,10(1):30.
[4]徐明谦,戈小虎,孔长青,等.肝泡性包虫病的影像学诊断[J].中华医学杂志,2002,82(4):249.
[5]温浩,栾梅香,杨文光,等.肝包虫病的标准化分型及临床意义探讨[J].新疆医科大学学报,2002,25(2):129.
[6]冯丽萍.肝包虫病的超声声像图特征及其诊断价值[J].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2009,17(1):69.
[7]王正茂,李冠世,康冉,等.肝包虫病的外科所见与影像学诊断[J].内蒙古医学杂志,1995,15(6):323.
[8]贾译清.临床超声鉴别诊断学[M].2版.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431.
[9]王先银,张丽,刘唐寅.实变型肝包虫病的声像特征及转归的研究[J].中国超声医学杂志,2002,18(9):691-693.
R445.1
B
1674-4721(2010)12(a)-095-02
2010-0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