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苏丽
高血压脑出血(Hypertensive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HICH)系由脑内动脉、静脉或毛细血管破裂引起脑实质内的一种自发性脑血管病,具有高血压特性,又称高血压性脑出血。高血压脑出血是中老年人比较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是一种高发病率、高致残率和高致死率的全球性疾病,是危害人类健康既常见又严重的疾病。我科自2009年7月至2010年3月共收治高血压脑出血病患75例,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75例病患中男性病患51例,女性病患24例,年龄35~73岁,平均57.6岁。浅昏迷37例,中昏迷32例,深昏迷6例。根据病患的出血量、出血部位及临床表现分别选择相应的手术方式。其中,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49例,血肿钻孔引流术17例,脑室引流9例。结果:自理能力恢复良好69例,重残5例,死亡1例。
2.1.1 常规准备 患者入院后在1 h内完成CT扫描、血常规、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出凝血时间、血源三项及交叉配合试验检查,头部备皮。备血600~800 ml,严格执行查对制度避免忙中出错,并留置导尿管。严格术前12 h禁食,4 h禁饮,尽快完成术前准备。
2.1.2 心理护理 在患者意识清楚时,向患者讲解手术的目的、方法及优点,消除其恐惧、紧张心理,稳定情绪。给患者及家属进行心理指导,做好手术知识宣教,使他们消除对手术的紧张及恐惧心理。
2.1.3 密切观察病患的生命体征变化 血压过高者给予降压处理,使血压维持在135/90 mm Hg左右;对躁动患者可使用镇静剂控制抽搐和躁动,必要时需使用约束带,使用约束带时需注意观察肢体远端的血供,防止肢体损伤、严重缺血等恶性事件;对体温偏高的患者,可使用亚低温疗法使体温降至32℃ ~35℃;随时吸取呼吸道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有尿失禁、尿潴留者均插尿管留置,保持尿道通畅。
2.2.1 患者术后转入ICU病房,取去枕平卧位,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变化(包括脉搏、血压、呼吸、体温、瞳孔、意识),吸氧调至2 L/min,头部引流管固定于床头,固定尿管,保持静脉输液通畅,了解术中情况。
2.2.2 生命体征的监测 每15 min测量1次血压、脉搏、呼吸,待其平稳正常6 h后,可改为每2 h测量1次。在观察过程中,要密切注意生命体征的变化。血压逐渐升高,脉搏慢而有力,提示颅内压增高;呼吸频率不规则,提示呼吸中枢受损,如有异常,及时通知医生给予对症处理;体温升高,提示有中枢性高热或感染的可能[1]。本组有39例病患术后出现体温持续在38.9℃ ~39.3℃之间状况,及时卧降温毯或在腋窝及大腿根部持续冷敷,温水擦浴等等,经3~5 d治疗病患体温均降至正常。
2.2.3 意识和瞳孔的观察 术后应经常呼唤患者或做压眶反应,及时观察瞳孔的大小(正常瞳孔直径约2~5 mm)、形态(正常应为等圆)、对光反应(正常对光反应灵敏)。瞳孔散大(>5 mm)、缩小(<2 mm)、不等大,对光反应迟钝或无反应,均提示病情有变化,应立即报告医生,及时给予处理。本组1例,出现双侧瞳孔不等大,呼吸变慢,血压升高。经医生复查CT证实脑内再次出血,因出血较大,病情危重,患者家属拒绝再次手术,患者死亡。
2.2.4 保持呼吸道通畅 术后患者应每天雾化吸入3次,振动排痰每天2次。对肺部有感染的病患,应由下而上拍患者背部,以利于痰液的排出;痰液不易咳出时,应及时吸痰,吸痰时动作应轻柔,以防刺激喉头,引起剧咳,从而引起颅内压增高。呼吸困难的患者,应及时行气管切开术。本组有23例病患,按气管切开术后常规护理,呼吸道通畅保持良好。
2.2.5 体位及引流管的护理 术后6 h后,应将患者头部抬高15°~30°,以利于静脉回流,降低颅内压(但血压不好呼吸不规则的应予平卧位,头偏向一侧,防止误吸引起窒息);引流袋应低于头部15~20 cm,并固定,过高压力高引流不畅,过低引出脑脊液过快出现低颅压。
术后第二天复查头颅CT,了解手术及引流情况,同时根据血肿部位残余血量的多少选择性使用血肿液化剂尿激酶5μ加5 ml生理盐水注入创腔,夹管保持2 h后再开放,使残余血肿尽快液化,以便从引流管引出。每日在无菌操作下更换引流袋,及时记录引流液的量、颜色,并保持引流管畅通和固定。头部引流管留置一般不超过72 h。常规行腰椎穿刺术每天1次直至脑积液清亮,以促进血肿吸收,减少对脑组织刺激,改善脑积液循环通路,行腰椎穿刺术后嘱患者去枕平卧6 h,并保持穿刺伤口处敷料干燥固定。
2.2.6 保持出入量平衡、减轻心脏负担、防止脑水肿,因患者原有高血压,常常会影响到心脏和肾脏,术后应监测心、肾功能,需要输液时,既要考虑维持体液平衡和适当的尿量,又要避免使心脏负担过重和加重脑水肿。
2.2.7 做好基础护理 保持病室清洁、安静,定时通风,每日做2次口腔护理、1次膀胱冲洗、每2 h翻身拍背,防止褥疮发生,经常活动四肢,防止静脉血栓形成;
2.2.8 饮食的护理 对有意识障碍患者,应暂禁食,同时补液支持,直至患者肠功能恢复,自流质饮食逐渐过渡至普食。对长期昏迷患者,若肠鸣音恢复后,可采用鼻饲给予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且宜于消化的流质饮食,一般可用混合奶;另有条件可选用肠内营养液,鼻饲饮食,给予低盐、低脂肪、低糖,易消化的食物,以增强身体抵抗力。
2.2.9 肢体及语言训练 有偏瘫患者:在医生指导下,应用有利于组织修复的药物配合高压氧、偏瘫治疗仪、针灸治疗,以促进脑功能恢复;保持肢体功能位。对失语患者的指导:要加强患者听觉、语言功能的训练。
病员应保持情绪稳定,避免情绪激动,饮食以清淡低脂为宜,控制脂肪摄入,多食含水份及纤维素多的食物。坚持服药控制血压,每周复查血压一次,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切忌大便时用力过度憋气、避免进行重体力劳动。对遗留有功能障碍的病员应坚持功能锻炼,运动量由小到大,运动范围由近到远,由被动运动到自主运动,直至完全恢复。坚持定期复查病情。
[1]刘小林,陈慧芳.微创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观察与护理.中华护理学杂志,2002,37(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