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艳杰
1.1 一般资料 本组40例,男26例,女14例,年龄25~70岁。其中25~40岁7例,41~51岁10例,52~60岁6例,61~70岁17例。
1.2 方法 根据头颅CT定位,确定血肿中心体表定位,选择合适型号的YL-Ⅰ型微创颅内血肿穿刺针和生化酶技术对颅内血肿进行冲洗、液化、引流以清除颅内血肿。
1.3 结果 本组40例中,2例死亡,1例植物生存,19例血肿完全清除治愈出院。术后配合局部溶栓治疗18例,基本治愈出院。
2.1 术前护理和准备
2.1.1 心理护理 针对患者及家属对疾病的认识程度和期望,有针对的交流,向其介绍术前各种检查及准备,手术必要性,术式的优点及效果,消除患者的恐惧心理,进行耐心细致的护理,取得信任和配合,以利于手术进行和术后的护理工作。
2.1.2 病情观察 观察患者的神志、瞳孔、意识及昏迷程度,对患者进行睁眼反应、运动反应的测试。术前将血压降至160/90 mm Hg。体温高应考虑有无肺部感染或视丘下部受损。保持呼吸道通畅。注意观察脉搏、心电图变化。了解患者有否心脏的病变。
2.1.3 准确及时完成各项检查及术前准备,剃头、导尿、备血、静脉通路。
2.2 手术配合 协助患者躺在床上,如果躁动可给镇静剂,持续吸氧,给与心电、血压、血氧监护。根据CT定位,确定血肿中心的体表定位,选择合适型号的穿刺针,穿刺血肿中心。拔出针芯后接引流管。若为液状血肿则轻轻抽出,尽量吸净。若为凝血块则粉碎血肿并用生理盐水冲洗。根据血肿量清除2/3左右停止。然后,用尿激酶液化引流。操作时,应严密观察患者神志、瞳孔、血压、呼吸、脉搏、体温的变化。
2.3 术后护理
2.3.1 病情观察 术后密切观察瞳孔、生命体征的变化及肢体活动情况,分析判断颅内压及脑水肿的改善情况。若发现有变化,应及时通知医生进行处理。
2.3.2 防止颅内感染及穿刺点皮肤感染引流管置管时间为2~7 d,置管期间,颅内组织通过一两个与外界相通,存在着潜在的危险性。其原因:①引流不畅;②操作过程中消毒不严密,造成逆行感染;③引流管不慎脱落;④引流时间过长。a.环境要求:应保持病房的清洁卫生,空气流通,每日用消毒液擦地,擦拭桌椅,限制人员流动,减少探视。b.引流管的护理:每日更换引流管,引流袋一次。更换前后用消毒碘消毒引流管接头。敷料每日更换。如有液体渗出应及时更换。冲洗时应严格无菌操作,预防逆性感染。c.保持引流管通畅:血肿引流不畅,细菌容易滋生,繁殖,应防止引流管受压、成角、折叠,同时观察引流液的量、性质。若因有血凝块阻塞造成排出困难时,不能盲目负压抽吸,应采取生化酶技术使其液化后排出。多应用尿激酶2~4万U、肝素1250 U,注入血肿腔内夹管4 h,使药液充分发挥作用后再开放。(1)多数患者需注入液化剂2~4次方能拔出。d.正确的拔管方法:血肿引流一般为2~5 d,经CT检查证实颅内血肿减少70%以上,患者一般情况好转可拔管。拔管时应用消毒碘消毒,当穿刺针拔出一半时在针周围消毒一次,最后拔出。然后在75%酒精消毒皮肤,覆盖消毒敷料,绷带加压包扎。头部抬高30度以减少伤口渗出。
2.4 并发症预防
2.4.1 加强皮肤护理,防止压疮。由于肢体功能障碍,使肢体长期受压,如护理不当,极易产生压疮。需经常更换体位,每2~4 h翻身一次,保持皮肤清洁,局部用50%酒精或红花油按摩,也可用气垫床或气圈,防止体重重力压迫[1]。
2.4.2 加强口腔护理,每日口腔护理2次,口唇干燥给予唇油涂唇。
2.4.3 防止泌尿道感染,每日用消毒灵进行会阴护理2次。
2.5 康复训练与指导 脑出血患者按其出血的部位以及对脑组织损害的程度,均有不同程度的肢体功能或语言功能障碍。因此,术后尽早功能训练尤为重要。生命体征稳定。意识清楚,神经系统体征不再进展的患者在病后24~48 h后训练。被动运动为主,肢体按功能位摆放。关节活动顺序为先大关节后小关节,幅度由小到大,循序渐进,以达完全由屈伸直。目标是使患者达到床上移动。语言训练,可配合实物或图像进行。采取语言、视觉、手势相结合的方法。由单发音到词组或句子,反复给予语言刺激,鼓励患者开口说话。
硬通道微创血肿清除术是治疗颅内血肿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手术时间短,使用器械少,创伤小,伤口愈合快,术后并发症少。尤其适用于高龄和体弱患者。极大地提高了他们的生存率。充分的术前准备,完整的治疗方案,严密细致地术后观察,早期的康复训练,从而最大限度地挽救了患者的生命。恢复功能。从而实现生活自理,重返社会。
[1]韦玺,唐福明,郑颖锋.尿激酶在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中的治疗观察.广州医药,2002,(33):2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