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护理干预对小腿骨筋膜室综合征的应用

2010-08-15 00:51:00岳秀玲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0年15期
关键词:小腿筋膜患肢

岳秀玲

筋膜间室综合征临床较常见,往往因骨及周围软组织损伤严重而筋膜组织相对完整或伤后送治较晚延误治疗时机而导致骨筋膜室综合征的发生。护士作为患者病情变化的一线观察者,不论从疾病的发生、病情的演变及发病后的临床过程中都有着重要的协助作用。若不及时诊断和抢救,可迅速发生坏死,导致肢体残疾,甚至危及生命,护理在其诊治和康复中具有重要作用。我科自2006年以来先后诊治此类患者42例,由于及早的制定了护理干预计划,做到了早发现、早治疗,使患者避免因截肢带来的伤残痛苦,现将42例患者的临床观察、护理结果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

选择我科自2006年1月至2009年12月共收治患者42例,男21例,女21例:年龄21~54岁,致伤原因:交通伤23例,挤压伤14例,单纯软组织损伤5例,合并骨折37例。致伤部位:胫腓骨骨折29例,胫骨平台骨折8例。

2 结果

本组42例骨筋膜室综合征患者均行切开减压术,34例因小腿骨折同时行髓内钉内固定术,42例创面细菌培养阳性,无1例骨髓炎。36例患者一期缝合愈合良好,该组患者术后8~12 d缝合;6例患者减张缝合二期植皮愈合,该组患者术后11~18 d缝合,42例患者膝、踝关节功能恢复正常。

3 护理观察与处置

3.1 小腿筋膜间室综合征早期征兆的护理观察与处置

3.1.1 肿胀的观察 患肢在该征早期常表现为皮肤略红,温度稍高,触之可感到室内压力增高,皮肤紧张,可见张力性水疱形成。对于胫骨骨折及胫腓骨双骨折患者应密切观察骨折部位软组织肿胀情况,尤其对于闭合性骨折更应细心观察,因其筋膜间隔完整,间隔室内出血及软组织挫伤水肿极易造成室内压力升高明显。对于此类患者在采取积极的脱水治疗及抬高患肢处理后未见明显改善后,应密切注意观察患肢的疼痛、感觉及血运情况。小腿筋膜间室综合征诊断一旦成立,应立即松解所有外固定物,将肢体放平[1]。

3.1.2 疼痛的观察 虽然创伤均可造成疼痛,但若患者于创伤后肢体持续性剧烈疼痛,并进行性加剧时,应密切注意小腿的肿胀情况,一旦感觉小腿的筋膜室中某个筋膜室张力过高,即可视为筋膜室综合征早期症状,应及时汇报医生,不能未经进一步检查便给止痛药而掩盖病情。骨筋膜室综合征早期多以局部明显的间隔区肿胀和不同程度的被动牵拉痛为主要表现,尤其当指(趾)呈屈曲状态、被动牵拉指(趾)时,可引起不可忍受的疼痛。护理中要注意鉴别原发伤及肌肉缺血引起的疼痛,前者可通过复位和固定使疼痛逐渐减轻;而后者则表现为受累肌肉被动牵拉痛或肢体远端痛,多表现为静止时仍存在疼痛。当本征晚期缺血严重,间隔内神经受累功能丧失后,可出现疼痛缓解甚至疼痛消失,提示病情加重。临床护理中应准确及时记录疼痛发生的时间、程度及变化过程,为临床医师提供参考。

3.1.3 末梢血运的观察 早期肢体远端脉搏存在,趾毛细血管充盈时间仍属正常,但肌肉可能早已发生缺血,这是由于组织内压力升高到一定程度时,虽然能使小动脉关闭,但尚不足以影响肢体主要动脉的血流。因而受累肢体远端的动脉仍可能触到搏动,所以肢体远端脉搏存在并不是安全指征。李银露等[2]报告24例患者远端动脉搏动虽然存在,指(趾)毛细血管充盈时间仍属正常,而肌肉已发生缺血性坏死,故远端动脉搏动不能作为安全观察指标,只能作为参考指标,应结合其他临床表现进行观察分析,协助诊断。只有在掌握其发病机理及病情演变的基础上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做到早期发现、及时报告、及早处理,才能收到好的治疗效果。

3.2 小腿筋膜间室综合征手术治疗的护理 骨筋膜室综合征最彻底的治疗是早期减压,患肢一旦出现骨筋膜室综合征,在处理上应避免强调以消除肿胀为目的保守治疗,任何抬高肢体、冰袋降温、加压包扎处理等只能加重肌肉缺血,延误病情。应积极行手术治疗使间隔区内组织压力下降,静脉回流增加,动静脉压力差增大,小动脉重新开放,组织血供增加,从而消除组织缺血。

3.2.1 术后患肢护理 在行筋膜切开减压术后其深筋膜保持开放,切口内留置负压引流管,且伤口渗液较多,应注意及时更换敷料,减压后的肢体放置与心脏同等高度,这样有利于肢体血供恢复及防止再发[3],并密切观察伤口分泌物的性质、量及颜色。监测体温变化,注意观察动脉搏动和趾端血运、感觉、活动及皮肤温度。如发现末梢温度降低、紫绀、麻木、疼痛等逐渐加重,首先考虑是手术减压不彻底,应立即汇报医师,及时采取相应措施,避免因延误治疗时机而造成截肢,甚至危及生命。

3.2.2 术后引流管护理 术后应注意保持引流管通畅,避免受压,术后短时间引流量过大时,容易引起失血性休克,应注意记录引流量,发现短时间引流量过大、血压出现波动时即向医生反映,引流管放置时间最长不能超过72 h,以减少感染机会。

4 讨论

小腿的间隔基底均由坚实的骨骼或骨间膜形成,无缓冲的余地,而表面覆盖的深筋膜又较其他部位结实,故小腿是骨筋膜室综合征最常发生部位之一,其产生原因是大部分因车祸直接撞伤、压伤所致,小腿软组织均受一定程度的损伤。骨筋膜室综合征的关键在于早期诊断,但临床上往往不能及时做出早期诊断,若肌肉完全缺血4 h、神经干缺血12~24 h,可致永久性功能丧失一旦观察病情不细致、失误或减压过晚,将会造成严重后果。作为护理人员应该在掌握疾病的发病机理、疾病的演变过程的基础上科学地制定和实施护理,才能在临床护理与观察中适应治疗的需要,通过密切的观察与正确措施,使护理科学化、规范化,为临床疾病的治疗提供充分可靠的帮助。

[1]李银露,郭晏同,王满宜.骨筋膜室综合征的护理.中华护理杂志,2006,35(11):669.

[2]梁华,王庭凯,宿松.骨筋膜室综合征的预防和处理.实用护理杂志,2007,13(2):91.

[3]张清元,张景春,李建伟.小腿骨筋膜室综合征治疗体会(附19例临床报告).实用骨科杂志,2008,25(2):98-99.

猜你喜欢
小腿筋膜患肢
股骨髁间骨折术后患肢采用特殊体位制动加速康复的效果观察
三焦“筋膜”说——从筋膜学角度认识三焦
玉米薏苡仁利水汤可改善小腿肿胀
基层中医药(2021年5期)2021-03-26 23:04:13
筋膜枪成“网红”消费品
一种水垫式患肢抬高枕的设计及应用
石氏三色膏治疗小腿腓肠肌损伤60例
中成药(2018年10期)2018-10-26 03:41:40
团队互助模式对乳腺癌患者术后患肢功能锻炼依从性的影响
天津护理(2016年3期)2016-12-01 05:39:59
手足骨筋膜室综合征早期预防及切开减张术后的护理
隐神经——大隐静脉筋膜皮瓣修复足背部软组织缺损
腓骨皮瓣加外固定器修复胫骨缺损伴小腿软组织缺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