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绍民
糖尿病患者因末梢神经病变,下肢供血不足及感染等引起足部溃疡和肢端坏疽等病变,统称为糖尿病足。其发病与长期糖代谢障碍,导致神经机能不全,末梢动脉闭塞缺血,下肢组织供血供氧减少,静脉血流瘀滞和血管通透性亢进,足部皮肤受理化因素致伤而感染有关。还有学者认为与患者基因有关。普遍认为神经病变、缺血和感染是其主要病因病机。其类型分为神经性足溃疡,神经血管性足溃疡,缺血性足溃疡。其治疗方法有营养周围末梢神经,改善供血,控制感染,截肢等,但目前以保守治疗为主,对严重坏疽者采用截肢等方法。我院近几年采用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血栓通治疗糖尿病足,使糖尿病足的病情得到有效控制,遏制了病情加重,减少了坏疽的发生,提高治愈率、减少截肢残废、改善了患者生活质量,使糖尿病足治愈率大大提高,截肢率下降,总有效率90%,使许多已被判定要截肢的患者避免了截肢残废,保全了肢体,取得显著成效。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46例糖尿病足患者为我院2005年6月至2009年12月就诊的患者,其中男16例,女30例,年龄30~80岁,病程5~25年。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对照组16例,两组年龄性别病程差异性均无显著性。
1.2 糖尿病足诊断要点
1.2.1 明确糖尿病的诊断 根据ADA(1997年)新建议[1],空腹血糖≥7.0 mmol/L,或随机血糖≥11.10 mmol/L可诊断为糖尿病。
1.2.2 肢体缺血表现 患肢末端发凉、怕冷、麻木、酸痛,间歇性跛行;营养障碍:上述诸症加重,出现静息痛、夜间痛,甚至难以入寐,患足可出现肌肉萎缩,皮肤干燥,汗毛脱落,趾(指)甲增厚且生长缓慢,皮肤苍白或潮红或紫红,足背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部分患者小腿可出现游走性血栓性浅静脉炎。
1.2.3 足部溃疡、坏疽 主要出现局部红肿热痛,分泌物多而味臭,伴发热、白细胞计数增加。
1.2.4 神经功能障碍 下肢末端感觉障碍,出现感觉异常,疼痛,肌力减退,肌萎缩,运动障碍。
1.2.5 排除足部其他血管性疾病
1.3 根据临床症状分四度[2]Ⅰ度:下肢麻木和冷感,肢体末端皮温降低;Ⅱ度: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间歇性跛行;Ⅲ度:休息时下肢疼痛;Ⅳ度:出现溃疡和坏死。
1.4 治疗方法 对于研究对象46例,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对照组16例,均采用一般常规治疗即:严格控制血糖,限制糖尿病足患者的活动范围,抬高患肢,利于下肢血液回流减轻水肿,局部清创,抗感染治疗,加强对患者的教育进行合理的足部护理防治损伤。对治疗组30例在一般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血栓通,用法用量;血栓通450 mg+0.9%氯化钠注射液250 ml。静脉滴注,1次/d,10 d一疗程,剂型:注射剂(冻干);成分:三七总皂苷;生产厂家:广西梧州制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1.5 疗效标准 显效:局部症状基本消失,足部皮肤感觉正常,足背动脉搏动有力,溃疡面明显缩小,无明显渗出,新鲜肉芽组织生长良好;有效:局部症状明显减轻,足部皮肤感觉部分恢复,足背动脉搏动较明显,溃疡面缩小,分泌物减少,有新鲜肉芽组织生长;无效:足部皮肤感觉无好转,足背动脉搏动弱或消失,溃疡面无缩小,分泌物无减少。
两组疗效比较治疗组30例,显效18例,有效9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0%;对照组16例,显效4例,有效5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56.2%;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
糖尿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较为复杂,至今尚未完全明了。其主要发病基础是慢性代谢紊乱,血液流变学异常,血小板粘附性及聚集性增强,血液凝固性增高等导致循环及神经系统功能障碍。另外糖尿病患者的血液始终存在高凝状态,容易在下肢小血管形成血栓。而糖尿病足是糖尿病的一个严重并发症,具有很强的致残性和致死性,其发病与长期糖代谢障碍,导致神经机能不全,末梢动脉闭塞缺血,下肢组织供血供氧减少,静脉血流瘀滞和血管通透性亢进,足部皮肤受理化因素致伤而感染有关。还有学者认为与患者基因有关。普遍认为神经病变、缺血和感染是糖尿病足的主要病因病机,其临床表现足部感觉障碍或异常、局部溃烂,甚至坏疽,严重者出现败血症。刘德辉等[3]通过甲襞微循环和经皮血氧检测对糖尿病足坏疽的发生机制进行了研究,结果提示糖尿病足的发生是由于微循环障碍导致肢端供血、供氧的降低,引起组织代谢障碍,造成低氧或无氧性细胞坏死,导致糖尿病足逐渐形成。国外文献已证实高血糖、蛋白质糖化、微循环障碍及组织缺血缺氧对糖尿病足的形成和发展有显著影响[4]。因此,除了严格控制血糖、抗感染、局部换药,必要时清创和手术等治疗手段外,研究表明改善微循环,改善供血供氧,营养神经,修复损伤的神经,在治疗糖尿病足中是非常重要的手段之一,而血栓通注射液是从三七中提取有效成分为三七总皂苷制剂[5],具有活血化瘀,通脉活络,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增加血流量,抗凝血,抗血小板聚集,降低血液粘度,营养神经促进髓鞘的主要成分-卵磷脂的合成,促进轴浆转动,刺激轴突再生,加速突触传递恢复,修复损伤的神经,改善微循环及供血,可使微血管流畅,抑制粒细胞和血小板聚集,减轻再灌流后脂质过氧化操作;并且有抑制血小板,促进糖的同化作用,可降低血糖粘度,改善微循环,以利于新鲜肉芽组织形成。现代药理研究表明,血栓通注射液具有抗血小板聚集、改善微循环、保护血管内皮细胞;具有抗神经细胞凋亡、抗氧化、抗自由基,对神经细胞缺氧性损伤有保护作用,改善神经细胞膜流动性;显著降低全血比浓度、血浆比粘度、抗血液的高粘、高聚、高凝状态,活血祛瘀,阻止Ca2+内流,扩张周围血管,改善微循环,降低血管阻力及毛细血管的通透性,促进血管新生,加强侧支循环的建立;对组织缺血缺氧损伤起保护作用[6]。解除小动脉和前毛细血管的过度而持久的病理性收缩,增加局部血液供应,减少组织缺氧,增强组织的代谢能力,同时可提高机体免疫细胞的数量和活性,从而提高机体的免疫能力。
本研究,在常规疗法治疗糖尿病足的基础上应用微血管扩张剂-血栓通注射液,改善微循环,营养神经,有效改善微循环障碍及组织缺血缺氧,提高抵抗力,促进溃疡面愈合,使糖尿病足的病情得到有效控制,遏制了病情加重,减少了坏疽的发生,减少截肢残废、改善了患者生活质量,使糖尿病足治愈率大大提高,截肢率下降,总有效率90%,使许多已被判定要截肢的患者避免了截肢残废,保全了肢体,取得显著成效。
[1]王吉耀.内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975.
[2]刘桂蕊,刘树国.糖尿病性下肢血管病.临床荟翠,2000,15(7):336.
[3]刘德辉,苗述楷,冯毅.糖尿病足坏疽发生机理的探讨.中国病理生理杂志,1996,12(5):539.
[4]Watkins PJ.Clinica la observations and experiments in diabetic Neuropathy diabelogia,1992,35.
[5]岳军.黄芪注射液联合血栓通治疗视网膜静脉阻塞疗效观察.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2,22(1):72.
[6]沈映君.中药药理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12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