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国军,王新国,罗 毅,胡新正
(1.河南农业大学 国家小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河南 郑州 450002;2.汝州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汝麦0319是汝州市农科所以太谷核不育系为母本,以该所新品系及生产上推广的周麦9号等高产、稳产品种为父本进行自然杂交选育而成。2009年9月通过河南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豫审麦2009003。适宜在河南省及其周边高水肥地早中茬推广种植。该品种已经申请了植物新品种权保护,品种权公告号:CNA004315E。
该品种属半冬性多穗型中熟品种,全生育期225 d。幼苗半直立,叶片长宽,苗势较健壮,分蘖成穗率中等,春季起身拔节快,抽穗较早;株高78 cm,株型半紧凑,叶片上举,植株蜡质重,茎秆弹性好,抗倒伏能力强;穗纺锤型,穗层整齐,小穗排列密;穗粒数较多,耐后期高温,籽粒灌浆快,落黄好;长芒、白粒,籽粒半角质,饱满;每667m2平均穗数35.0万,每穗粒数39.2粒,千粒重46.4 g。
2007年经河南省农科院植保所成株期综合抗性鉴定和接种鉴定:中抗条锈病、叶锈病、叶枯病,中感纹枯病,高感白粉病。
2008年经河南省农科院植保所抗病性鉴定:该品种对白粉病高感,对条锈病中抗,对叶锈病中抗,对纹枯病中感,对叶枯病中抗。耐湿性较好,抗盐碱,具有很强的适应性。
2007、2008两年经农业部谷物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郑州)测定,指标分别为:容重796 g/L、795 g/L,粗蛋白含量(干基)14.36%、14.10%,降落值406 s、394 s,沉降值54.0 mL、50.5 mL,湿面筋含量27.2%、26.4%,吸水量52.7%、50.3%,形成时间3.2 min、3.7 min,稳定时间4.5 min、4.1 min。出粉率66.6%、67.2%。
2004-2005年,2005-2006年,2006-2007年,在汝州农业科学研究所品种比较试验中,每667m2产量分别为549.7 kg、538.9 kg、546.3 kg,分别比对照豫麦49增产10.8%、11.1%、10.9%,均居参试品种第1位。
2006-2007年度参加河南省高肥冬水Ⅰ组区域试验,9点汇总,每667m2平均产量545.4 kg,比对照豫麦49增产8.71%,差异极显著,居参试品种第1位;2007-2008年度参加河南省高肥冬水Ⅰ组区域试验,10点汇总,每667m2平均产量513.9 kg;2007-2008年度参加河南省高肥冬水Ⅰ组生产试验,9点汇总,每667m2平均产量529.8 kg,比对照豫麦49增产5.6%。
汝麦0319是超高产品种,预期每667m2产量达550 kg以上时,土壤基础肥力养分指标应为:有机质含量1.2%以上,速效氮80μL·L-1、速效磷20μL·L-1、速效钾90μL·L-1以上。为增强根系活力,打破犁底层,应选择大马力机械进行深翻,耕作层要求25 cm左右,要耕耙结合,耕深耙实,不留坷垃。结合深耕要施足底肥,要求每667m2施优质圈肥4600 kg、磷酸二铵20 kg、尿素12 kg、磷酸钾(或氯化钾)15 kg、磷酸锌1.5 kg;或者每667m2施过磷酸钙70 kg、尿素20 kg、磷酸钾(或氯化钾)15 kg、磷酸锌1.5 kg。
该品种属半冬性品种。黄淮海地区10月10~25日均可播种,最佳播期10月15日左右。该品种属大穗型品种,采用半精播高产栽培技术,每667m2播种量8 kg,中低肥力地块适当增加播量,如延期播种,以每推迟3 d增加0.5 kg播量为宜,以保证一播全苗。
为了达到苗齐、苗匀、苗壮,播前应精选种子,进行发芽试验。采取等行距播种,使田间麦苗分布均匀,建立合理群体。坚持足墒播种,墒情不足时一定要造墒播种,时间紧迫时可先播种,跟浇“蒙头水”,出苗前及时划锄松土,破除板结,以利全苗。
高产田全生育期共浇4次水。冬水可提前在11月20日左右,为获得较高的单位面积穗数奠定基础。同时为了增加春季分蘖,创造合理的群体结构,春季第一次肥水也相对提前,于3月下旬小麦拔节初期进行早春第一次肥水管理,每667m2追复合肥15 kg。于5月上旬浇春季第二遍水,即孕穗水,结合浇水每667m2追施尿素7 kg,主要作用是减少小花退化,增加穗粒数,并保证土壤深层蓄水,供小麦后期吸收利用。根据土壤含水量和天气情况,可于5月中下旬浇最后一次水,即灌浆水,主要作用是保根、保叶、延缓后期小麦衰老,促进灌浆,预防干热风,提高粒重。
2月中下旬,每667m2可用20%三唑酮50 g或12.5%的烯唑醇25~30 g,对水40~50 kg喷施,防治纹枯病。3月上旬~4月上旬每667m2用12.5%的禾果利可湿性粉剂20~25 g或50%多菌灵悬浮剂200 g对水45~60 kg及时喷洒,混合防治锈病、白粉病等。4月中旬~5月上旬每667m2用20%三唑酮70 g或12.5%的烯唑醇30 g+10%的吡虫啉粉剂20 g及磷酸二氢钾150 g对水50 kg,混合防治多种病虫害及干热风,还可增加粒重、提高品质。赤霉病的防治视天气情况而定,若小麦扬花期天气预报有2~3 d阴雨过程,每667m2可用50%多菌灵50 g对水30~40 kg在雨前喷施预防赤霉病,如雨前未喷施,在雨后1小时补喷。
收获早晚对小麦产量、品质都有很大影响,收获不当会造成产量降低和品质下降。小麦收获的最佳时期是蜡熟末期,应及时收获,抢收抢打,颗粒归仓,确保丰产丰收。
[1] 苌收伟,程玉红,等.高产抗倒抗病小麦新品种——鹤麦1号[J].种业导刊,2007(2):31.
[2] 冀天会,张灿军,等.超高产小麦新品种洛麦22号的选育[J].河南农业科学,2009(8):38-39.
[3] 赵宗武,张长顺.高产优质早熟特抗寒小麦新品种新麦19号[J].种业导刊,2007(5):28.
[4] 张长顺,刘震雨.超高产、晚播、早熟、抗病小麦新品种新麦208号[J].种业导刊,2007(6):30.
[5] 袁灵红,杨朝民,等.优质强筋小麦新品种西农889高产栽培技术[J].种业导刊,2007(9):18-19.
[6] 杨兆生,闫素红,等.超高产抗病小麦新品种04中36的选育[J].河南农业科学,2008(8):52-54.
[7] 袁延乐,王映红.提高强筋小麦品质的关键栽培技术[J].种业导刊,2009(5):20-21.
[8] 郭春强,葛昌斌,等.高产优质抗旱小麦新品种漯优7号丰产、稳产性分析[J].河南农业科学,2008(12):51-53.
[9] 程昕,刘伟,等.冬小麦高产优质栽培技术要点[J].种业导刊,2009(4):24.
[10] 康明辉,海燕,等.国审小麦新品种花培5号特征特性及高产配套栽培技术[J].种业导刊,2009(6):1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