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于川信 韩庆贵 赵 晨 刘志伟
2010年10月28日,国家发改委和军事科学院在北京共同举办了第二届“军民融合式发展论坛”,论坛的主题为“军民融合式发展体制机制论”。此次论坛共收到学术论文598篇,论坛紧紧围绕军民融合式发展体制机制建设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讨,取得了丰硕成果。
通过论坛交流,与会代表就体制机制对于推动军民融合式发展的地位作用达成共识,并充分运用系统科学和管理科学理论对体制机制的作用机理进行了深入分析,认为体制机制的本质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系统整合作用。军民融合式发展体制机制从目标、任务和资源三个层次,通过以组织结构为主体的刚性整合和以运行机制为主体的柔性整合方式相结合的整体作用,将相对分离的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二元运行模式转变为一元运行模式。
二是系统协调作用。军民融合式发展体制机制通过设立军地共同组成的战略协调机构,统筹规划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实现军地协调;通过在军民融合各相关领域建立系统内的综合协调机构,促进系统内各领域、各部门在军民融合上的内部协调;通过建立较为完善的矩阵式的协调机构,实现军地之间、地方各部门之间、军队各部门之间的横向协调。
三是系统导向作用。军民融合式发展体制机制通过明确军民融合式发展的战略目标、战略任务和战略举措,使军地双方有明确的工作目标和任务分工,发挥目标导向作用;通过建立一整套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实现各利益主体的追求目标与“富国强军”目标的统一,发挥利益导向作用;通过制定适应军民融合式发展,并确保新体制机制高效运转的法律法规,使军地双方都能在法规制度的保障下,实现军民融合各项活动的有序进行,发挥法治导向作用。
四是社会组织作用。军民融合式发展体制机制通过经济社会国防资源的动员、组织、领导、管理、控制等方面的组织能力,实现经济社会资源的有序组织、有力整合、有效使用,在平战衔接中实现应对突发公共事件与战争动员准备的有效衔接。
与会代表对军民融合式发展体制机制建设的客观环境进行了研讨,形成了以下共识。
迎来了新的机遇。近年来,在军民融合式发展的实践过程中,国家、军队,以及地方、企业,都迫切希望打破传统的军民二元结构,建立完善有利于军民融合式发展的领导体制、工作机制和法规制度,在各个层面把经济社会发展同国防和军队建设衔接起来。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经济实力大幅提升,军用技术与民用技术的结合面越来越广、融合度越来越深,国际国内环境已经迎来了一个难得的发展机遇,在这样的前提下,打破二元结构,加快体制机制建设的时机已基本成熟。
有着成功的借鉴。随着科技革命、产业革命和新军事变革的迅猛发展,世界许多国家纷纷转变“军民分立”建设模式,把建立起较为完善的体制机制作为彻底改变国防建设模式的重要内容,通过建立责权明确的领导体制、顺畅高效的运行机制,持续推进军民一体化建设,取得了许多成功的经验。与此同时,我国在军民融合式发展体制机制建设上也取得一些好的经验:武器装备科研生产体制机制建设取得了新的进展;依托国民教育培养军队人才的体制机制基本建立;军队保障在领导体制层面取得了新的突破;国防动员组织领导体制不断健全和完善。
面临着新的挑战。军民融合式发展体制机制建设是一项重大的战略任务,具有艰巨性、复杂性和长期性的特点。一是对现有体制机制的调整必然会触动利益格局,会遇到许多风险和考验。这就决定了军民融合式发展体制机制建设是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二是军民融合式发展体制机制建设,不仅涉及国防与经济社会建设发展的方方面面,而且需要协调、处理、解决经济活动、军事活动、社会活动之间相互关系,这就更增加了军民融合式发展体制机制建设的复杂性。三是当前阻碍军民融合式发展的突出矛盾仍没得到有效解决,领导关系不顺畅、主体责权不明晰、协调机制不健全等问题仍然比较突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并制约着军民融合式发展体制机制建设。
与会代表紧密结合国情军情,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就建立健全军民融合式发展体制机制的总体思路、建设重点等问题进行了认真的研讨,一致认为:军民融合式发展体制机制建设,应当以科学发展观和胡主席关于军民融合式发展的一系列重要论述为指导,着眼促进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协调发展与提高国家资源的使用效益,按照党中央和胡主席的战略思想和统一部署,从破除造成军民分割的体制机制入手,进一步建立健全军民融合式发展体制机制,特别是国家层面的领导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为推进军民融合式发展提供科学的制度支撑,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实现富国和强军的统一。
贯彻上述思路,代表们一致认为应当重点把握以下三点。
一是坚持政府在军民融合中的主导地位。政府作为国家行政机关,是国家建设的组织者、管理者,是国家资源的调控者。军民融合体制机制建设,必须注重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只有这样,才能把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有效融入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体系之中,实现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协调发展。
二是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资源配置方式已经实现了由国家计划为主向市场为主的转变,军民融合式发展体制机制建设必须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利用市场这个平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真正形成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体制机制,保证军民融合式发展有力、有序、有效推进。
三是把改革创新贯穿体制机制建设全过程。改革是发展的动力,创新是发展的灵魂。军民融合式发展体制机制建设,是一项改革创新的事业,牵动经济社会和国防建设的方方面面,无论是机构职能的区分,还是相互关系的调整,都会面临各种复杂的矛盾和困难。只有把改革创新贯穿体制机制建设全过程,用改革的方法解决矛盾,靠创新的成果推进改革,才能为推进军民融合式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代表们认为,健全军民融合式发展的领导管理体制,重点是健全国家层面的领导管理体制,解决军政两大系统衔接不紧密、工作不协调的问题。基本观点是依托政府和军队当前领导机构,完善政府主导、军队和社会组织等多方面共同参与的管理体制。具体建议如下。
一是成立领导管理机构。可按照“中央专委”的组织模式,成立直属党中央的军民融合式发展管理委员会,统一领导军民融合式发展工作。该委员会可由国务院主要领导担任主任,国务院和中央军委各1名领导担任副主任,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主任担任秘书长,有关国家部(委)领导和军队有关总部领导为委员会成员。主要负责组织制定军民融合式发展的大政方针、发展战略和规划计划,合理配置和统筹应用军民资源,统筹安排和协调解决军民两用项目立项等方面重大问题。也可成立一个由国务院和中央军委双重领导的机构,负责对国防科技的发展进行战略谋划、科学决策、统筹资源、集中管理。
二是充分发挥国民经济动员的桥梁纽带作用。实践证明,在现阶段没有军地统一领导机构的条件下,应进一步明确国民经济动员在军民融合式发展战略中的职能定位、任务区分和工作要求,正确处理好军民融合式保障体系建设与国民经济动员体系建设的关系,以国民经济动员体系建设带动军民融合式保障体系建设,确保军民融合式发展的各项要求落到实处。也可以国家经济动员办公室为基础,成立国防发展司。该司作为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的桥梁和纽带,职能定位和职责主要有两项:作为军民融合式发展管理委员会的办事机构,负责承办国家层面军民融合式发展的日常工作;作为国家发改委的职能部门,负责国家发展规划与军队战略规划的统筹与对接。
三是加强协调和对接。为加强军地双方在军民融合工作中的协调和对接,在涉及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的主要行业,可设立跨部门的指导协调机构(如武器装备科研生产委员会、军地人才培养委员会、军队社会化保障委员会等),作为军民融合式发展管理委员会的下属机构,负责协调解决相关领域军民融合式发展的重大问题。
代表们认为,为确保军民融合式发展的高效运转,建议重点建立和完善以下三个机制。
一是联席会议制度。军民融合式发展管理委员会和跨部门的议事协调机构,应按照军民融合保障的要求,制定联席会议、定期会晤、合署办公、项目联审等制度,召集主管经济建设相关部门和主管国防建设相关部门领导,分析军民融合式发展的形势,在国家基础设施建设贯彻落实国防需求、军队物资筹措供应和商业服务等方面,对相关重大问题进行协调,防止或避免相互扯皮。
二是情况通报制度。为确保军民融合式发展工作的有序高效运转,必须在主管经济建设的部门和主管国防建设的部门之间,建立情况通报制度特别是重大情况相互通报制度,使相关各方对彼此的情况做到胸中有数,增强工作的及时性和针对性。同时,应建立贯彻落实国防需求目录制度,形成配套的标准体系,同时规范国防需求提报程序,为确保国防需求贯彻落实创造条件。
三是区域协调机制。可利用省军区系统具有军地双重领导属性的优势,发挥其在军民融合式发展中的综合协调作用。利用省军区牵头组织议军会议的便利条件,组织辖区军地双方领导进行情况交流,协调解决各种矛盾和问题,促进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的协调发展。
与会代表提出,为做好军民融合式发展体制机制建设这篇大文章,需要重点把握好以下四个环节。
注重源头融合。一是注重建设需求的融合。要在核电、航空、深远海重大装备工程、物流等领域,统筹国防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双重需求,科学配置战略资源的方向、结构和规模,努力形成一种资源服务多种需要的效应。二是注重规划计划的融合。要站在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科学制定军队战略规划,统筹国家发展规划与军队战略规划的协调与对接,把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融入国家现代化建设的战略全局之中,从源头上确保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的协调发展。三是注重技术标准的融合。要把握国防经济与社会经济、军用技术与民用技术结合面越来越广、融合度越来越深的时代特征,统筹调整军用技术标准和民用技术标准,加速制定军民通用技术标准,不断完善军民通用技术标准体系,最大限度地实现国家技术资源共享,为推进军民融合式发展铺平道路。
注重系统融合。一是要注重全面掌握情况,既要充分认清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又要深刻认识国防建设的新情况新问题,还要分析把握当今世界时代条件的发展变化及其影响。二是要从经济社会发展全局通盘考虑,完善政府主导、多方参与的领导管理体制和关系顺畅、运转高效的运行机制,在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中兼顾军事需求,确定融合的方向、范围和力度。三是要注重采取综合性措施,运用行政、法制、经济等各种手段,特别要把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与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结合起来,全面调动军地各方的积极性,保证军民融合式发展有力、有序、有效推进。
注重与国家创新体系融合。一要站在国家安全和发展战略全局的高度,重点围绕发挥国防科技对国民经济的强大牵引力、民用高科技对国防科技的支持作用,促进军事科技需求与国家创新体系的结合。二要与我国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发展战略相适应,科学设定军民融合式发展体制机制建设的方向、力度和步骤。三要围绕提高国家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合理确定军民融合式发展体制机制建设的作用范围和重点领域。四要以国家经济布局与结构调整为契机,积极推进国防科技工业和武器装备管理体制改革,全面促进民用工业体系与国防工业体系的有机融合。五要充分发挥军工技术和民用技术的各自优势,大力培育新兴战略性产业的发展,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促进经济社会和国防建设可持续发展。六要将军民融合式发展体制机制建设与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的各项措施有机融合,加强国家创新体系中各主体之间、创新链各环节之间的军民互动。
注重文化融合。推动一项伟大的事业,必然需要精神力量的强大动力。“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两弹一星”精神以及“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载人航天”精神,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更是推进军民融合不断健康发展的重要力量。在新形势下,要继续重视文化和精神建设,以高度的时代使命感和民族振兴责任感为核心动力,推动军民融合式发展走上自发自觉的健康运行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