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新安
议“常怀忧党之心”
●赵新安
一、常怀忧党之心体现了思想上的高境界。常怀忧党之心,这是盛世危言,令人动容!这样的忧患意识,源自高远的战略眼光,源自对国家安与危相反相成、相生相克的客观规律的准确把握,源自对党、对国家、对人民,对中华民族生存发展强烈的使命感,源自对党内外存在矛盾和潜在性问题敏感的鉴别力和科学判断,以及政治上的清醒。一句话,源自于思想上的高境界。
二、常怀忧党之心体现了高尚的政治品德。从政者倘若品德不高尚,才智就浊暗,也就缺乏忧患意识,作为党员干部就缺乏忧党之心。常怀“忧国之志”,可育大义之德;常怀“忧民之心”,可育仁爱之德;常怀“为党分忧之情”,可育权为民用之德。实践证明,领导干部只有以崇高的精神支柱支撑自己,以健康的精神食粮充实自己,以良好的道德品质规范自己,才能以党的旗帜为旗帜、以党的宗旨为宗旨、以党的方向为方向、以党的事业为事业,做到为党分忧、为国尽力、为民尽责,成为不愧于时代的先锋战士。
三、常怀忧党之心体现了对党的忠诚。正因为忧患意识派生出“大爱”与“忠诚”,在历史上才有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谭嗣同的“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今天,共产党人的忧党之心体现了对党的忠诚。有了这种忠诚情怀,无论遇到什么挫折、什么风险,都能自觉地做到赤心爱党,矢志爱国,忠心爱民。如焦裕禄、孔繁森、郑培民等,他们为党分忧不讲价钱,为国分忧无私奉献,为民分忧真抓实干,其心、其行、其绩,人人钦佩,在群众中树起了人民公仆的好形象。
四、常怀忧党之心是廉洁从政的保证。毛泽东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提醒全党在革命胜利以后,要“务必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进京的路上,把共产党执政定义为“赶考”。这种忧党之心虽然已经60年了,形势有过多方变化,任务有过多次调整,但中国共产党人一直心存忧患,“赶考”的心理从来没有消失过。“党的先进性和党的执政地位都不是一劳永逸、一成不变的,过去先进不等于现在先进,现在先进不等于永远先进”,所言弥足珍贵。今天,胡锦涛同志提出“常怀忧党之心”,能促进我们思考党的性质和宗旨、党员的光荣和责任。现在,党内有些人经受不住执政的考验、改革开放的考验、市场经济的考验、外部环境的考验,充分说明只有常怀忧党之心才能促进解决廉洁从政的问题,使党员干部自觉地“堂堂正正做人,干干净净做事”,永不腐败,保持党的本色。
五、常怀忧党之心是一种大智慧。大智者不会被胜利与鲜花所迷惑。今天,在一派胜利的锣鼓声中,有的同志虽然口头上讲忧患,但对为什么要忧患、忧哪些患、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应对和化解忧患,则思之不多、虑之不切、谋之不深、决之难断。有的人看到我们综合国力大幅度提高了,于是对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和风险认识不足,盛世无忧心态有所抬头;有的只看到一片和平发展、歌舞升平的景象,看不到麻痹思想有所滋长,安于当个“和平官”、过太平日子;有的满足于已有的成绩和进步,多了几分自我满足、盲目乐观的暮气;还有的缺乏忧党忧国忧民之心,精力围着个人得失转,追求铺张浪费,沉溺酒绿灯红,贪图安逸享乐。所有这些,都应该有清醒的认识,以高度的警惕性正确处理已有成绩与未来任务的关系。
六、常怀忧党之心是尽职尽责的要求。作为党员干部,忧党之心是使命、是天职、是担当。一个党员不忧党,就是失职,也就失去了党员存在的价值。忧党之心是一种使命。“忧”在实处体现的就是一种崇高的责任,就是始终为中华民族的复兴担责,为人民的幸福负责,为党的事业振兴尽责。“领导就是责任,职务就是奉献”。职务不仅是权力的象征,更是对责任的定义。“常怀忧党之心,恪守兴党之责”,就要以忧患之心对待职务、名利、地位、权力、责任。在尽责中要从忧党之心出发,从忧患意识着眼,从党的建设上存在的问题入手。这样执政、尽责、兴党才能尽到点子上、兴在根本上,党员干部才能在领导航向上是“一盏灯”,在廉洁奉公上是“一面旗”,在为民解忧上是“一盆火”,在尽心尽责上是“一头牛”。
(本文作者:中共河南省西华县委书记)
责任编辑:崔宝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