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九桓
今年是中国和泰国建立外交关系35周年。我自1973年进入中国外交部就长期从事对泰工作,参与和见证了中泰外交关系建立和发展的全过程。回顾以往,我们高兴地看到,无论国际风云如何变幻,中泰双方都能顺应形势,与时俱进,保持密切交往,不断增进相互了解和信任,逐步扩大在各领域的互利合作,使两国关系得以持续友好发展,并不断巩固、充实和提高。中泰关系始终焕发旺盛的生机和活力。
我以为,35年的中泰关系大体可划分为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到七十年代中,为开创阶段。这时东南亚地区和世界形势出现复杂变化,美国从越南撤军,苏联推行南下战略,越南实现南北统一后渐露地区霸权主义野心,东南亚面临“前门驱虎、后门进狼”的危险。为应对危局,东盟国家(当时为菲律宾、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新加坡和泰国)着手调整和改善同中国的关系。中国也希望加强同东盟各国的联系,共同维护地区和平和稳定。
七十年代初,中泰两国官方非正式接触逐渐增加。1972年9月,泰国全国行政委员会财政、经济、工业署副主任(相当于内阁副部长)巴实·干乍那越以顾问身份随参加北京亚洲兵乓球邀请赛的泰体育代表团访华,周恩来总理会见了他。1973年6月,中国兵乓球代表团应邀访泰,全国体育总会负责人庄则栋为团长,外交部亚洲司东南亚处副处长程瑞声为副团长。这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访泰代表团,泰方格外重视。泰国副总理兼奥委会主席巴博·乍鲁沙天会见代表团,副外长差猜宴请程瑞声。同年12月,差猜副外长率泰国贸易代表团访华,周恩来总理、李先念副总理会见,并经毛主席亲自批准以低于市价的“友谊价格”卖给泰方一批轻柴油。当时石油十分紧缺,此举在泰引起积极反响。中泰两国使节在联合国开始就建交事宜进行接触。
1975年6月,泰国驻美国大使阿南·班雅拉春专程由美国飞临北京,与中国外交部亚洲司司长柯华举行中泰建交谈判。经过几个回合磋商,双方都照顾了彼此的重要关切。泰方明确表示,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唯一合法政府,并立即与台湾当局断交。中方表示,中国不输出革命,泰共问题是泰国的内政,中国不干涉别国内政。双方就两国建交达成共识,并草签了建交联合公报。
1975年6月30日至7月6日,泰国总理克里·巴莫率团正式访华,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会见,邓小平副总理主持会谈。7月1日,周恩来总理与克里总理共同签署联合公报,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与泰王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两国建交是中泰关系发展的里程碑,为源远流长的中泰友谊开辟了广阔的发展前景。
第二,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到九十年代初,为巩固阶段。此间,国际社会担心的危险降临到了中南半岛。1978年12月25日,越南出兵柬埔寨,攻占了首都金边。柬埔寨成立了以西哈努克亲王为首的民柬联合政府,在柬北部、西部山区开展武装抗越斗争。东盟各国以及包括中国、美国、日本、西欧等国家在内的绝大多数国家都站在柬人民一边。越南的侵略行径严重破坏了东南亚地区的和平,威胁着各国的安全,泰国更是首当其冲。泰国和其他东盟国家纷纷要求中国为维护地区和平发挥重要作用。
1978年11月,就在越南对柬埔寨发动大规模侵略前一个月,邓小平以副总理身份访问了马来西亚、新加坡和泰国。三国给予邓小平国家元首的礼遇。在泰国,邓小平会见普密蓬国王、与江萨总理举行会谈。双方就地区和国际形势交换意见,并形成了携手援柬抗越的重要共识。这也是中国同当时所有东盟国家的共识。1979年,中国打了一场对越自卫还击战,在泰国和整个东南亚引起积极反响。在柬埔寨人民抗越斗争中,中国从海上和空中一直向他们提供及时的物资援助。这对于最终迫使越从柬撤军,推动柬问题政治解决,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中泰之间的密切合作是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因素。
中泰两国政府和人民在柬埔寨这场战火面前,不回避,不退让,迎难而上,顺应地区和国际社会的民心民意,联袂唱响了一曲正义之歌,锤炼了友谊,增进了互信。这一时期,两国领导人互访频繁,双方在经济、外交、军事、文化等领域的合作快速发展,建交时间不长的中泰关系在特殊环境下经受考验,奠定了牢固的基础。
第三,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至今,为发展阶段。这一阶段,世界形势发生了二战后最为深刻的变化:柏林墙倒塌,苏联解体,冷战结束。中国经历1989年政治风波后,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经济保持快速稳定发展。东南亚遭遇金融危机,经济蒙受巨大损失,政治、社会发生动荡。中国“感同身受”,与东盟各国“同舟共济”,保持人民币币值稳定,并向泰国等重灾国提供了及时而有效的帮助。有鉴于金融危机的教训,中国提出建立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建议并得到东盟各国的热烈响应,中国和东盟国家共同推动了自贸区建设进程。
柬埔寨问题解决以后,泰国曾有学者提出中泰关系发展是否还有动力的疑问。后来的事实给予了明确肯定的回答:经济和人文合作是和平环境下中泰关系发展的强大动力。这个时段的中泰关系呈现出两个显著特点:一是经济合作迅速发展。中泰两国对中国——东盟自贸区建设都采取积极推动的态度。泰国参与了早期收获计划,并提前一年从2003年10月开始与中国实现蔬菜、水果贸易零关税。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中泰贸易迅速发展,到2008年双边贸易达412亿美元,与建交初期的几千万美元相比,已是天壤之别。双方投资合作也取得显著成果,中国工商银行、中建、华润、泰国正大集团、盘谷银行等与对方国家所进行的合作项目都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绩。二是文化交流空前活跃。泰国出现“汉语热”,据不完全统计,在校和不在校学习汉语的人数不下50万人。中国高校与泰国高校合作在泰兴办了23所孔子学院。应邀向泰国大中小学派出的汉语志愿者教师约2000人。与此同时,中国学生选修泰语的人数也大为增加。语言作为沟通的桥梁正在并将继续为促进中泰之间的了解与合作发挥积极作用。中泰之间先后签署的《关于二十一世纪合作计划的联合声明》(1999年2月)和《中泰战略性合作共同行动计划》(2007年5月)两个重要文件,建立起了战略性合作关系,为21世纪两国关系发展指明了方向,规划了蓝图。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正是由于中泰双方顺应时代要求,适时作出正确决策,推动两国关系取得了一轮又一轮的发展。可见与时俱进是中泰关系不断巩固和发展的重要保证,是中泰关系保持旺盛生命力的法宝。梳理35年中泰外交关系发展历程,我们可以得到如下一些有益的启示。
准确判断形势是与时俱进的前提。中泰两国领导人正是看到并抓住了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地区形势的转折性变化,实现了中泰建交;看到并抓住了七十年代末地区形势又一次转折性变化,实现了联手援柬抗越,从而使刚刚建交的中泰关系得到巩固;看到并抓住了九十年代以来地区和世界和平发展的大趋势,加强和深化彼此间在经济、文化等各领域的合作,才进一步推动了两国关系的发展。当然,也不是没有挫折和教训。1976年10月泰国发生一场极右政变,中泰建交被否定,主张对华友好的力量遭到打击和清算,中泰关系一夜之间跌入低谷。政变决策者对形势缺乏清醒认识,办了一件蠢事。幸运的是这次错误一年后被纠正了过来。
观念的转变是与时俱进的关键。1973年,毛泽东主席批准售给泰国一批轻柴油,是从一种新的视角做出的决定。倘若因循守旧,这是不可能的。1978年,邓小平访泰时参加了王储的剃度仪式,是运用新思维做出的决定。如果从固有的原则出发,是做不到的。1990年,在柬埔寨问题即将获得政治解决之际,泰国总理差猜提出“战场变商场”的口号,体现了观念的及时转变。诗琳通公主30年前就开始学习中文、研究中国文化,并且几十年如一日坚持不辍。这需要远见、勇气,也需要新观念、新思维。
以民为本是与时俱进的出发点和归宿。中泰关系的建立和发展完全为了两国人民的福祉,反映了两国人民的愿望。发展中泰关系的一切政策、举措,都应完全符合两国人民的利益。这里有一条重要原则,就是要切切实实尊重人民、相信人民、依靠人民。“人民是真正的英雄,而我们自己往往是幼稚可笑的。”近4年来,泰国政局持续动荡,一些国家不时评头论足,说三道四。中国则坚持不干涉他国内政的原则。2006年泰国电视台曾约请中国、美国、英国驻泰国大使同台接受采访,其间涉及“9·19”政变,我以中国驻泰国大使身份借机说明了中国政府的立场和政策,并强调中国人民尊重泰国人民的选择,相信泰国人民有智慧有能力处理好本国的事情。中国希望看到泰国政治稳定,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美国大使惶顾左右而言他。英国大使则强调“我们要理解泰国人民,泰国人民也要理解我们”。最后电视台征集观众投票,中国大使得了1009票,美国大使238票,英国大使80票。中国的政策主张赢得了广泛赞赏。
35年中泰关系的实践已经雄辩证明,两国发展平等互利共赢的友好合作关系,完全符合两国和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有利于地区和世界的和平、稳定和发展。我们已经创造了无愧于时代的业绩。我们又面临新的历史机遇,亚洲率先走出全球性金融危机,中国——东盟自贸区建成,都为中泰关系新一轮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两国政府和人民继续顺应历史潮流,与时俱进,就一定能把中泰友好合作关系推上一个更高的水平。
35年的中泰关系发展历程给我们留下许多宝贵的经验。这里我仅从“与时俱进”的角度作一个简单的回眸和粗浅的分析,恐挂一而漏万,难窥其全豹。不当之处,敬祈各位专家学者批评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