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红萍
(中航工业凯天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四川 成都 610091)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顾客的需要已经成为企业一切工作的出发点。为更好地满足顾客的期望和需要,提高企业竞争能力,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标准化作为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重要工具,必须随着企业经营理念和机制的转变进行创新,来促进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及可持续发展。现今,除为满足武器装备的配套需求外,各企业为争取市场,正紧锣密鼓的研制新型产品。而新产品、新工艺的出现,将要求企业标准化工作的观念、理论、方法以及体系方面必须要按照新形势、新要求进行创新。同时,标准作为产品开发、研制、生产的技术依据,作为推动科技与经济结合、参与市场竞争、引导产业发展和保护自己的重要手段,无疑已是产品研制、生产、使用所关注的焦点。而正确认识当今企业标准的开发和创新,即是推进科技进步的基础工作,也是建设创新型企业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企业标准化工作应充分发挥在科研研制生产中的作用,更好地服务于企业的科研生产,惟有不断进取和创新才能达到目的。
新一代航空产品的发展对企业标准化工作提出了标准“先行性”的需求。航空产品性能水平的提升和品种结构的优化,新产品的不断涌出,驱动着航空装备整机的更新换代。因此,标准化工作必须要先行,从常规的“需求牵引”工作方式,转变为“牵引需求”的工作方式中来。在观念上体现为从“事后标准”向“事前标准”的转变,促使标准先行,并通过标准的贯彻实施,促进科研生产水平的提高。
高新技术的迅猛发展对企业标准化工作提出了标准“前瞻性”的需求。在新概念、新原理、新技术、新结构和新工艺不断涌现的大潮里,航空机载设备技术正处于快速发展中。如随着飞机机载设备的智能化、模块化、计算机化等的发展,出现了新型传感器、智能控制单元、综合控制等新型技术的产品。为此,标准在推动技术进步、产品升级等方面的作用更为显著,要求标准与技术协同发展、相互促进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因此,标准必须具有超前意识,时刻把握世界高新技术发展的脉搏,向新技术领域拓展,使标准真正成为新技术发展的技术基础。
保证和提高产品质量对企业标准化工作提出了标准“先进性”的需求。产品质量的提高不仅取决于设计质量的高低、管理功能的优化等方面,而且更重要的是依赖于技术进步。标准作为技术的载体,与技术进步是密不可分的。标准本身就是科学技术成果和实践经验积累的综合反映,这些经验和成果经过分析、比较、选择以后,再加以消化、提高、提炼和概括、融会贯通后而升华为标准。因此,标准技术先进是企业技术创新的内容和结果。没有先进标准创新的技术创新是没有生命力的。“采用先进技术和标准,不断改进创新,提供满意产品和服务,坚持守法诚信”是企业永恒的质量理念。所以说标准先进性是实现质量与产品技术进步的桥梁,也是保证和提高产品质量的有效手段。
为客户提供个性化服务对企业标准化工作提出了标准“适用性”的需求。航空产品的多样性、复杂性,决定了标准必须向通用化、系列化和组合化方向发展,向以“三化”为基础的基本型派生发展。以扩展标准的适用范围。因此,制定企业自身通用化、系列化和组合化的型谱标准要求,已经成为企业标准化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
专利技术的产业化对企业标准工作提出了标准“自主性”的需求。标准追求公开性、普遍适用性,标准技术的使用更强调行业的推广应用,而专利技术实施的前提是获得许可,不允许未经授权的推广使用。为此,早期的标准尽可能地避免将专利技术带入标准中。而今,一方面由于新兴技术领域的专利数量巨大,专利对标准的影响越来越大;另一方面,专利技术的产业化速度加快,产品的竞争加剧,使得标准的内容由原来的只是普通技术规范向包容一定的专有技术、专利技术方向发展。通过技术标准达到技术壁垒的趋势日益明显,技术标准迫切需要专利技术的加入来实现技术壁垒及保护知识产权的目的。因此,提供可靠的专利技术支持,这是标准自主性的所在,是保护知识产权最常用、最有效的方式。
现代科学管理发展对企业标准化工作提出了标准“协调性”的需求。在现代科学管理中,标准化管理提供技术依据和保障,使管理要求具体化和定量化,要社会各系统以及系统的各组成要素建立统一和协调机制,并与外部环境相适应,促使系统协调运行和发挥整体功能。在现代企业建设进程中,标准是促进技术和企业协调发展的一种技术调控手段,也是实现现代化管理的科学方法。因此,企业标准化工作的发展要适应科学管理的需要,建立建全法制化的管理体系,不断完善规范化的运行机制,使技术标准与管理标准相互协调,积极学习和采纳新理论、新方法、新手段,加强标准的研究和管理的改革与创新,使标准在产品研制全过程管理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国际竞争的加剧和国际合作的深化对企业标准化工作提出了标准“接轨性”的需求。近年来,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都积极推行军事装备采办改革,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标准化政策、方针的调整,以求进一步发挥标准的规范作用,降低采购成本,成为军用产品的精明买家。企业标准化的发展要适应经济全球化的趋势,认真研究、借鉴国际标准发展的新动向。在标准的技术水平上,考虑与国际先进的技术和技术管理接轨的要求,确保所研制产品的技术水平和质量要求与国际通用标准具有可比性,以便于产品的使用和对外交流。
随着标准实施工作不断发展,并受国外先进企业标准管理经验的启发,航空企业逐步认识到这样一个现实:被选用标准的条文和要求往往包括几十条、几百条,它们适用的对象和场合、要求执行程序各不相同,而且不少标准对某些要求规定得不够具体和明确。因此对特定的实施对象,在选用某项标准后,还须对标准进行消化“剪裁”,并形成适用的企业标准,以进一步明确其中必须执行的条文及应达到的要求等。改变过去的一味强调“上令下达式”的贯标观念,创建符合本企业的“创标”路子。首先要坚信我们有能力自主制定标准;其次是要本着博采众长、为我所用、坚持特色的原则,建立集通用性、先进性、自主性于一体的企业标准体系。
根据标准的本质特征和最新进展,紧紧抓住市场需求,对企业标准化的方针政策、基本任务、指导原则进行重新思考和规定,使其范围向产品开发、研制、生产及售后服务的全过程管理及技术管理工作拓展;使其作用向促进科学化、规范化、法制化管理延伸;使其属性与市场需求和管理性质需要相适应。要推动企业标准化工作方法革新可从以下方面着手:
● 采用宏观规划和顶层设计的方法,切实把握市场需求对企业标准化的需求,与企业发展战略同步制定企业标准化发展战略和规划,引领企业标准化工作的发展方向;
● 积极推行综合标准化,运用系统工程理论,以整体效果最佳为目标,选取典型产品的基本型作为标准化对象,对产品全过程管理的所有相关要素进行整体标准化,在此基础上建立技术先进、完整配套、相互协调的标准体系,为同类产品的后续标准化工作奠定基础;
● 采用前瞻性标准化的方法,对高新技术产品标准进行预先性研究,如在产品预研结果不确定时,提出协调、统一的前瞻性要求,与协议一起提供预研使用的方法。随着预研的深入,不断迭代和修订标准。因此,我们必须由总结经验性的标准化工作方式向同步和前瞻性的标准化方式转变。
体系应包括工作体系和标准体系,企业应充分利用一切先进的生产力资源,建立开放式的企业标准化工作体系。在企业标准的计划、制定(修订)、实施和监督的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中,首先要大力加强设计、生产、试验以及各技术主管部门的作用,强化标准化主管部门对它们的业务指导职能以及标准化专职部门管理职能,使企业标准化管理部门与其它相关部门形成既有分工、又有配合、相互融合、相互支持的紧密关系。其次要充分发挥上级标准化机构及相关组织的指导作用,加强信息沟通,增进联系,建立互助、互利的良好伙伴关系。标准体系是开展标准化的起点,是标准制定(修订)的长远规划和蓝图。因此在建立和完善标准体系时一定要加强顶层设计,搞好预先研究,做好各部门之间的协调工作。结合科学进步、市场经济的发展、体制改革的深入等,运用诸如综合标准化、系统工程等理论与方法,构建一个结构合理、层次清楚、相互协调、水平先进、适应需求的企业标准体系,并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等标准构成协调配套的有机整体、确保标准的时效性、配套性、权威性和可操作性。
企业标准化工作的服务对象主要是企业内部门。因此,必须牢固树立一切标准化活动都应服务于企业各实体部门的指导思想,进一步完善服务,创新服务内容,拓展服务领域。服务内容主要包括3部分:
● 在产品研制开发阶段,对于作为技术依据性的标准,供需双方在签订技术协议(合同)时要严格执行的规定;
● 在产品设计、生产阶段,编制出版各类原材料、元器件、标准件等选用手册、使用指南及其它相关标准选用及替代目录等形式多样的标准化指导性文件;
● 为研制生产提供支撑保障,协调设计、生产中的各类活动,从而实现最佳秩序。
要对企业标准化工作的下一步发展战略、标准体系进行深入研究并做出统筹规划。为此,首先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 对现有企业标准和执行标准进行全面的分析研究,对标准使用中发现的问题与不足提出建议。
● 密切结合型号工程的研制,提出标准需求分析报告。
● 对相关的法律法规、方针政策、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工作程序、信息传递以及标准化日常工作等进行深入研究,使其动作有序、和谐统一、优质高效。
● 根据需求分析和技术发展趋势,研究提出完善企业的标准体系。
面对世界各国企业的激烈竞争和挑战及我国市场经济的逐步发展和完善,对标准的需求也将日趋强烈,全世界重标准和用标准的氛围正日益浓厚。国家标准、国家军用标准及行业标准也正在不断变革、发展与创新,以便适应新形势、新要求,促进我国各行事业和国防科技事业的发展。标准项目研究的重要性也逐渐为各企业所认识。各企业要以占领技术制高点为导向,加强国家标准、国家军用标准和航空标准的编制(修订)工作。因此,企业标准化工作应抓住这前所未有的机遇的大好形势,合理设置机构、配备集设计、工艺、试验、质量、管理为集成的团队,全员参与展开标准项目的研究工作。积极参与国家及行业级标准的编制及修订工作,从而提升本企业在标准化研究领域中的主导地位。
在知识经济时代的今天,知识作为惟一不遵循收益递减规律的生产工具,已成为企业生产率提高和财富增长的决定性因素,已成为企业增强核心竞争能力的重要的支撑平台,而引起国内外企业的重点关注。因此,开展企业知识管理工作,来辨别、管理和共享企业所有信息资源的集成的和系统的方法,包括对企业内部的知识资源进行明晰化、系统化的管理,以及组织、传递、利用和开发这些知识的过程。这些信息资源包括数据库、文档、政策和业务流程,以及企业内部员工头脑中的知识和经验。近年来,各厂(所)开展的“三大规范”编制和实施工作,这一标准化过程就是知识积累和共享的过程。编制实施“三大规范”是企业进行知识管理最有效的手段,因此“三大规范”编制实施工作应坚持不懈地开展下去。
企业标准化队伍人员素质是保证标准化工作顺利完成的第一要素,其素质的高低决定着企业标准化发展的水平。要重视企业标准化人员的人才培养,利用一切有利条件把集中培训、网络培训和实践培训落实到实处。充分调动广大标准化人员的工作激情,不断壮大标准化工作力量。使年轻专业人员能及早地进入角色,独当一面地开展标准化工作,使标准化工作队伍始终保持高素质、高水平、高效率。
目前许多企业普遍存在标准贯彻实施不到位,许多标准(包括基础标准)在企业范围内都贯彻实施几年了,由于贯彻实施监督力度不够,致使旧的标准还在实施,这势必给企业的产品质量带来不利的影响。因此,必须高度重视标准的推广、实施与监督。做好标准实施的筹备工作,利用各种方式来宣传新的标准化政策、措施和方式,扩大知情面;站在型号配套研制的高度对标准进行宣贯,不要就标准而标准。要有计划地将先进、成熟的标准应用到科研生产的第一线,动员科研生产人员积极学习标准、应用标准。使各职能部门间建立起相互协调、相互衔接、相互制约的机制,使整个企业形成一个全方位的标准管理体系,并且在标准制订、修订的同时,加强对标准的实施与监督,使标准真正起到保证和提高质量及规范指导工作的实效性作用。在实际工作中,要力求做到“管”就要管好、管住,“理”就在理通、理顺,进而带动企业标准化整体的发展。
标准信息化工作融合标准化、信息技术、建模与仿真科学、系统与运筹学、优化理论、科技评估等理论和技术,重视数据的作用,强调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的合理结合,构建标准平台与现实世界的“数字化”接口,使标准化更趋科学化。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许多企业已构建内部局域网以形成信息化平台。借此可在标准信息化工作基础上,创建一个使得上情准确下达、下情及时上送,横向沟通快捷、部门间交流顺畅的企业标准化信息网络。同时,随着计算机辅助工艺(CAPP)、产品数据管理(PDM)及企业资源计划(ERP)等软件的应用,企业标准化作为信息化实施的一个必要前提,用标准来规范各种信息、制定统一的代码体系、规范数据库、制定电子格式、规范零部件名称术语、统一计量单位、规范通用件等功能,逐步深入开展产品物料代码编制、电子模板的制作和一些基础的标准化工作。可见,要想实现企业信息化系统的成功运转必须有大量基础技术标准作保证。
产品的“三化”工作是不少企业的薄弱环节,而要改变现状就要大力加强各种标准化“基因”库(产品系列型谱、各种接口标准、产品通用规范和标准件、借用件、通用件及组部件模块等)的建设,建立高效、闭环的标准化监督体系,从根本上杜绝重复劳动,真正有效地促进信息资料的共享和利用。
综上所述,创新离不开企业标准化的有力支撑,企业标准化工作必须开拓创新。因此,更好的创新有待广大同仁们齐心协力,切实树立起“以标准促创新,以标准促发展”,来全面提高企业技术基础的整体水平。